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现代都市 >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修版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修版

排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以刘闪刘禅为主角的军事历史《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由网文大神“排骨”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穿成三国遗臭万年的、扶不起的阿斗?诸葛已死,虎将不在,刚成一国孤君,还有大军压境,可真是地狱模式啊……谁说阿斗扶不起?他这个阿斗无需扶!一统三国,打造千古盛世,成千古一帝,青史留名!...

主角:刘闪刘禅   更新:2024-05-12 09:1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闪刘禅的现代都市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修版》,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以刘闪刘禅为主角的军事历史《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由网文大神“排骨”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穿成三国遗臭万年的、扶不起的阿斗?诸葛已死,虎将不在,刚成一国孤君,还有大军压境,可真是地狱模式啊……谁说阿斗扶不起?他这个阿斗无需扶!一统三国,打造千古盛世,成千古一帝,青史留名!...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修版》精彩片段


崇德殿内。

“陛下,东吴兵进永安,北伐大军未归,越巂(yuè xī)郡再生叛乱,这该如何是好?”

“越巂郡?拿地图来!”刘闪疑惑地说道,他确实不知道这个郡在什么地方。

刘闪接过地图,仍是一脸的懵逼,索性起身至殿下,来到邓芝身旁问道:“邓将军,这……”

邓芝诚惶诚恐地指着地图说道:“陛下,自丞相平南之后,将南中地区分为越巂、牂牁(zāng kē)、益州、永昌、云南、兴古六郡。其中越巂郡以邛都县为治所,下辖15县,郡内约有6万余户,人口约41万人。”

“有这么多人?还仅仅是越巂郡?”刘闪不可置信地问道。

“陛下,南中六郡一共40多万户,人口总数300万左右!”蒋琬补充道。

在这个时代,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南中,竟然有300多万人口?竟然比吴国还多?刘闪大惊之余却在疑惑,诸葛丞相为何没有善加利用这块资源?

刘闪琢磨一会儿,很快就想到了原因:这个时代不像一千多年后,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多民族的观念。不论是秦代还是汉代,统治者的行政、经济中心,都在富庶的关中汉人聚集地区,谁也看不上边远“外族”的这块“不毛之地”。

诸葛亮亦是如此!他始终心系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对南中地区实行的是“自治”政策,除了用南中部分兵员组建过一支“无当飞军”之外,可以说对南中地区不管不顾,只要这里的“蛮夷”不造反作乱就行。

“南中”,指的是云、贵和四川南部,也就是大渡河以南;在一千多年以后,这些地方跟关中和其他地方一样,都属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主权国家!由此看来,诸葛亮对南中的各种政策是多么的狭隘!

当然,刘闪并不是否定诸葛亮的功绩,他对诸葛亮极为敬仰。刘闪正是有着一个国家多个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才不会“嫌弃”这块蛮夷之地。

刘闪发现了这么大块肥肉,对越巂郡的局部叛乱就没那么在意了,心里考虑更多的,是平乱之后的治理措施,绝不能平乱后一走了之!

“如今之计,朕以为,可令附近边城和各郡县严防死守,待北伐大军归来之后再派兵平乱,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刘闪说道,他现在已经习惯了自己是个皇帝。

“陛下,臣以为,平乱之事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蒋琬上前一步说道。

“不知大将军有何高见?”刘闪问道。

“陛下,臣举荐一人,他只需引兵五千,不出一月就能凯旋!”

“何人?”刘闪欣喜地问道。

“关索!”

“关索?”

刘闪一听到关索二字,顿时震惊不已:难道真有此人?

刘闪读过的《三国志》中并无此人,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关索在诸葛亮南征时短暂地出现过一次,此后再无关索的记载,并且后人都认为《三国演义》的可信度很低。

一千多年后的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关羽只有两个儿子:其中关平是他的义子(实为长子),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关兴是关羽的亲子,诸葛亮北伐时,关兴出任龙骧将军、左护卫使,不久后因病而死。

民间传说《花关索传》中,曾有关索的详细记载:据说关索随诸葛亮南征时,与孟获之女花鬘交锋,花鬘不敌坠马,关索不忍杀害,便放了她一命;后来关索遭擒,由于花鬘钟情于他,于是二人暗订婚约;孟获归顺之后,二人在诸葛亮的撮合下成婚。

然而,这毕竟是民间传说,其间掺杂了老百姓对关羽将军忠义之举的感慨,“关羽还有个活着的儿子”是所有百姓的美好愿望,他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陛下,正是关索!前将军关羽的三儿子!”蒋琬自信地说道:“关索之妻花鬘正是南王孟获之女,此次越巂的叛乱,并非孟获挑起!只要关索领兵前往,必得孟获相助,平定叛乱将指日可待!”

此时北伐大军未归,能立刻调动的,只有卫戍成都的六千兵卒,个别大臣担心成都的安全并未表态,刘闪未经考虑就命人传关索进殿。

在等待关索的时候,刘闪了解到,现在的关索正当26岁。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遇害,当时,11岁的关索已经练就一身武艺;关索流落荆州时,曾在匪徒手中救过鲍员外的三女儿,鲍家见关索年少有为,便将三女儿许配于他,此女正是传说中的“鲍三娘”。

后来,关索几经周折回到成都,承父之志欲报效汉室,便投于诸葛丞相帐下效力。

由于张苞、关兴早逝,诸葛亮不忍英雄绝后,几次北伐都没让关索同行。其实,不仅仅是关索,几位将军的后人都被诸葛亮赋予“闲职”。

张飞仅存的次子张绍,虽有一身武艺却只担任了武库令;赵云之子赵广、赵统也被要求前去守孝,守孝期满之后,仍然只负责兵器生产的闲职。

进殿拜见后,关索对南征平乱充满信心,刘闪跟诸葛亮一样,也有着相同的顾虑,问其有何要求时,关索大义凛然地表示:将兄长关兴之子关统、关彝托付给李遗照料,除此之外,再无顾虑。

原来,关羽还有一个女儿,她名叫关凤(关银屏),嫁于李恢之子李遗为妻。刘闪得知原委后自然表示同意,同时对关索的忠义十分钦佩。

同时,刘闪也在感慨:大汉有此忠义之士,何愁复兴无望?

就在关索领命而出准备散朝时,刘闪特意让膳房送来鸡汤。众臣得知,这是几十只斗鸡熬的汤后,无不欣喜万分,感激涕零。

喝过鸡汤后,刘闪没忘记巡视武库的计划。

刘闪了解到,生产制造兵器的地方人员非常复杂,考虑到向宠未归,并且卫戍成都的兵卒已被关索带走,刘闪担心自己遇上影视剧中的行刺事件,让黄晧准备了一驾普通的马车,顺利出宫后直奔武库。

诸葛亮在世时,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本应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和兵器生产、储藏等事务的的“少府”只能处理一些宫内的闲杂之事。

虽然“没有”少府,诸葛亮仍然按照先汉的旧制,设置了“考工令”、“佐弋令”和“武库令”。其中“武库令”专门负责兵器的储存和发放;“考工令”则负责生产刀剑甲胄和攻城器械,“佐弋令”专门负责生产弓弩。

现在的武库令,正是前面提到的张绍,前“车骑将军”张飞的次子。

张绍自然认得刘禅,简单的行礼后,张绍向刘闪介绍了当前各种兵器的数量和性能。

现在的大汉主要以步兵为主,武库内多是刀、剑、长矛、戟、弓箭和弩等常用轻型兵器,现有数量仅够装备1万士卒。

刘闪毕竟来自一千多年后,他对那些近身作战的刀、剑、矛不感兴趣,详细询问了士兵常用的轻弓和重弩的射程。

据张绍的介绍,弓兵常用的普通弓,如果以箭雨的形式呈抛物线射出,其最远距离约在120米左右;如果要精确射击,其有效距离不会超过30米。当然,这只是针对普通士卒,一些臂力惊人的壮卒或将军则另当别论了。

弩比弓箭强得多,但是制造过程繁琐,它的数量也少。弩的张力以“石”为单位,最强的弩张力约为8石,其射程约在280米左右。再强些的则是“蹶张弩”,其射程也不过450米。

这些数据让刘闪有些失望,自己曾看过一些纪录片,里面提到秦、汉时期,有一种射程和杀伤力更强的“床弩”,可自己提出这个词时张绍却一脸的懵逼。

出蜀栈道,狭窄难行,武库内没有大型的攻城器械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刘闪没有见到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心头很失望,怀疑是不是历史记载有误。

刚才与张绍交流的过程中,刘闪感觉到极大的障碍,暗想是不是应该将一千多年后的各种计量单位,如“公斤”、“米”、“牛顿”等等全照搬过来。

回宫的途中,刘闪注意到满大街都有女子在活动,各个年龄都有,并不像自己了解到的“封建社会”。

其实,在先汉以及现在的三国时代,女性相对还比较自由,其地位远远高于其后的许多封建王朝,因为儒家礼教对女性的禁锢教条,还只在初级阶段。

汉武帝时期,他不分尊卑和性别任用人才也是一大执政特色。“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等思想是从宋代才开始兴起,明、清时期到达顶峰,相对于这些时期,汉代的女子,确实比较幸运。

回宫后,刘闪直奔张皇后所在的永宁殿。

这不是刘闪想看看张皇后有多丑,而是她的弟弟张绍向自己提了个“不情之请”:想为姐姐求一封“废后”的诏书和“休妻”的休书!

历史上可能没有这些记载:朝中现在的张皇后名叫张星彩,她是张飞的大女儿,张绍的姐姐;而那个名叫张星忆的张贵人是张飞的小女儿,是张绍的妹妹。

很明显,张绍已经知道,自己的姐姐虽然身为皇后,却入宫十年未得到宠幸,就算贵为皇后又如何?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少府”应该是下属官员最多的官职,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管、乐府、考工、左戈、居室、园匠、东、西织等等。其中很多是宫内杂职,但左戈和考工属军械生产。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周循,东吴名将周瑜的长子,有周瑜的遗风,深受孙权的厚爱。他不仅被封为骑督尉,还迎娶了吴皇孙权的长女孙鲁班。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周循病逝后,孙鲁班又嫁于全琮。

丢了巫县、巴东城和秭归城的全琮、潘濬、孙桓等人回到建业后,他们都未受到责罚,孙权只是令他们在陆逊帐下将功补过。

当然,这并非因为全琮是孙权的女婿,而是孙权明白: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他用兵诡诈,并且陆逊也在他手上吃过亏。

陆逊一再强调夷水要塞的重要性,全琮立功心切,明里暗里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接下这个重任。

孙权亲拨两万兵马给他,并征召民夫一万多人,希望能在元宵节前完工。

夷水要塞位于夷水的北岸,南侧是湍急的夷水,北侧是陡峭的佷山,距离长阳城大约半日路程,过了长阳就是宜都。

因此,夷水要塞一旦建成,吴国只需在此驻扎两千兵,就能轻易阻挡十万蜀兵,恩施通往宜都之路就被截断,陆逊再无后顾之忧。

……

关索按照姜维的指示,引兵五千来到佷山。

“立刻砍倒大树,安营扎寨!”关索说罢,又走到山顶南侧看了看,然后令道:“将这几棵树砍倒,将地面整平!”

罗宪上前几步,往崖底看了看,略有担心地说道:“关将军,我才五千兵马!我一旦发起进攻,吴军必会杀上山,我如何能挡?”

“此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我携了一月之粮,有何担心?”关索不屑地哼道 。

“关将军,话是如此,只是……”罗宪犹豫着说道:“我刚到军中,大将军就令我来此地袭扰吴军,这恐怕……”

“罗将军,不要妄加猜测!本将相信,大将军绝不是那种人!此事不得再提!”

“诺!”

自南中跟随关索以来,罗宪非常了解关索的性格,知道关索不会怀疑任何一个人,罗宪的嘴角动了动,并未继续说话。

在罗宪看来,姜维令关索引兵来此,明显是把关索和五千蜀军当成了诱饵!

从吴军稍后的部署上来看,罗宪并未猜错:

蜀军扎好营寨,整平空地后,五架投石车组装完毕,关索立刻命人将其架起。

此时,山下的夷水要塞一片忙碌,两千多民夫正在紧张地施工。

突然,几块巨石从天而降,砸在工地上轰隆作响,这声音让人无比胆颤。

吴兵和正在修建的民夫刚刚回过神,又有几十把标枪从天而降,引得一阵惊恐的尖叫声,他们赶紧找地方躲避。

这一轮袭击之后,山上的蜀兵再也没有发动齐射,只是偶尔投几个巨石或标枪,这样的攻击没有造成吴军的巨大伤亡,但下方的夷水要塞,再也不敢继续施工。

没人知道巨石何时会落下,没人知道这些石头会砸在何处,没人愿意成为被砸中的“幸运儿”!

“全将军,蜀军何时驻于山上?他们又如何带来的投石车?”孙桓奇怪地问道,警惕地注视着山顶,生怕又有巨石和标枪落下。

“全将军,蜀兵实在太狡猾!他们驻于山顶,居高临下可威胁我,我却对他无可奈何。”周鲂望着山顶说道。

“全将军,你……可是立过军令状啊!”孙桓担忧地说道:“若不赶走山上的蜀兵,很难在元宵节前建成这座要塞,我不敢延误工期啊!”

“可恶!实在可恶!”全琮仰望着山顶,愤愤地令道:“孙桓,引兵两千,屯于要塞以西两里,扎起壁垒,阻挡恩施方向过来的蜀军援兵。”

“诺!”

“周鲂,引兵三千,立刻上山,打探蜀军虚实!”

“诺!”

……

一个时辰后,周鲂顺利地爬上山,接近了关索的营寨,心头暗叫不好:

蜀军营寨的四周,皆有横杠的大树做为掩体,寨外近百米内的大树皆被砍倒。若是两兵相接,寨中的蜀兵居高临下,只需一通箭雨,攻寨的吴兵将很难应对。

事实也是如此,周鲂发起两次试探性的攻击,吴兵损了几十人,却无一个人能靠近营寨,寨中的蜀兵无一伤亡。

周鲂报回蜀军的部署,全琮苦无破敌之法,只好派人向陆逊请教;陆逊听闻佷山上有一支蜀军,于是连夜来到夷水要塞。

“本相一直注意着秭归和巴东的兵马调动,佷山上的蜀兵,很可能来自永安!”陆逊狐疑地问道:“有多少兵马?何人统领?”

“兵力大约四到五千,至于领兵之将,暂时还不清楚。”全琮如实回答,随即又担心地问道:“丞相,可有破敌之法?”

“现在是冬季,雨水稀少,就算山顶扎寨的蜀兵粮草充足,他们仍然需要大量的饮水。要破蜀军,其实不难!”陆逊自信地说道:“蜀军取水之地,必是长杨溪!”

全琮心头大喜,陆逊继续说道:“传令:孙桓,领兵三千,驻于长扬溪,阻止蜀兵下山取水;周鲂,领兵三千,在下山的必经之路设伏。”

陆逊令罢,诡异地笑道:“如此一来,蜀军断水,不能久持,不出十日,必然退走!届时,我再布兵马,趁机全歼!”

两人领命而去,陆逊在全琮的恭维声中,冒着不时落下的巨石,视查了要塞的施工进展,然后在要塞以东搭起帅帐。

当夜。

孙桓在溪边搭起营帐,直到半夜,也没见到有蜀兵来此取水。

孙桓正怀疑陆逊的判断是否有误,突然听得一阵喊杀声,欣喜地跑出帐外。

“嗖!”

一支火箭擦着孙桓的鼻子而过,直直地插在旁边的一个营帐上,大火瞬间点燃了这顶帐篷。

孙桓赶紧后退几步,这才发现营寨内已是一片火海,四面都有火箭不停地飞来,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数十名吴兵。

孙桓扎营的地方,位于低洼的溪边!

孙桓曾向陆逊建议将营寨扎在坡上,但陆逊坚决反对,孙桓只能奉命行事;眼下,蜀兵居高临下,这营寨如何守得住?

孙桓狠狠地咒骂着陆逊,未做抵抗就下令退兵。

孙桓回去见过陆逊,却见周鲂也灰头土脸的退了回来,并且损了一千多人!

陆逊见状并未生气,笑呵呵地招呼两人入座,并亲自倒上米酒。

“二位将军辛苦!我这“招投石问路”已见成效!看来,我估计得没错:姜维在佷山,至少投入了两万兵马!”

“两万?何以如此肯定?”全琮疑惑地问道。

“诸葛亮用兵谨慎,姜维却喜欢兵行险招,但他也会险中也会求稳。”陆逊喝了一大碗酒,然后说道:“蜀兵孤军驻扎在佷山之上,姜维必会保证他们的水源和退路的畅通。我让二位将军截他水源和退路,这不过是试探而已。”

周鲂和孙桓一语不发,陆逊继续说道:“我已探明:佷山之上,蜀将关索驻兵五千;长杨溪边,由蜀将吴班守卫水源;夷水以西,由吴懿扎下壁垒保证退路;其中,吴班和吴懿各有八千兵马。”

“既然如此,那……我该如何破敌?”全琮急忙问道。

全琮最关心的,就是这座要塞能否按时完工。

“将军勿急,其实,我早就料到姜维会来!”陆逊自信地笑道:“吴班和吴懿领兵到达后,我已暗中令陈表引兵一万驻守恩施,另有吕壹的一万兵马,屯于恩施以东的夷水隘口,我已截断蜀军的退路!”

“丞相,这样部署,确实包围了两万多蜀兵,但他们的粮草至少能坚持半月!我坐等他们粮尽也不是办法啊!这座城塞的工期,不可拖得太久!”

“将军勿急!就算拖个二十天,这座要塞也能如期完工。况且,要吃掉这里的蜀军,我只需十五日就够!”

“可是……”

“不用可是!据细作回报,目前,蜀军一共才十一万兵马。其中汉中部署四万,姜维手上只有七万人;只要我能歼灭这股蜀军,姜维必定元气大伤!届时,我再取巴东就易如反掌,秭归城也将孤木难支,姜维再狡诈又能如何?”

陆逊说罢,又安慰道:“我会向陛下上表讲明情况,延误工期之事,全将军就放宽心吧!陛下定然不会怪罪!”

“这样最好!”全琮嘴上说着,心头仍有疑惑:“只是……姜维诡诈,万一有什么变故,咱很难向陛下交待啊!”

“哼!”陆逊不屑地哼道:“这夷水狭长,不适合大军展开。我只要堵住两端隘口,蜀兵插翅也难飞!况且,我已令张承、诸葛瑾领兵两万来援,这会儿他们已到宜都,明日午间就能到达此地。”

陆逊说罢,突然将酒碗猛地拍在案上,狠狠地喝道:“我就不信了!我六万兵马,难道困不死两万蜀兵?”


步骘心急火燎地赶到信陵,将自己出使的经过,详细告诉了陆逊,姜维拒不撤兵的决定,已经在陆逊的意料之中。

“丞相,这批粮草数目巨大,尚需三到四日才能送到信陵。若要送到秭归城下,需要的时间会更多,恐怕朱将军等不了那么久啊!”步骘犹豫着问道:“若没有刘禅的旨意,姜维真会撤军?刘禅真会与我罢兵结盟?”

“哼!”陆逊冷哼一声,并未说话。

“陆丞相,刘禅破格升任姜维为大将军,并且重用魏延,这些足以看出其雄心壮志!魏国企图进犯汉中时,刘禅也不曾让姜维退兵北上,甚至为了让姜维安心,不惜御驾亲征,说明刘禅已经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他真会同意结盟?”步骘再次问道。

“步丞相,你错了!”陆逊冷冷地说道:“这批粮草确实是真的,陛下的手书也是真的。不过,我与姜维“罢兵讲和”之事却是假的!”

“陆丞相,你的意思是……”

“哼!我从未想过真正地罢兵言和!”陆逊喝了一大碗酒,冷冷地说道:“我已做好跟姜维打持久战的准备!这十五万斛粮草确实会运来,不过,它不是“交换和平”的筹z码!而是我这十万大军的军饷!”

“陆丞相……这……这是为何?”步骘大惊失色地问道。

“步丞相,陛下之所以写那封手书,之所以让你为使,这些都是本相的建议!”陆逊自信地笑道:“本相的目的很简单:假意讲和,击其暮归!”

“击其暮归?”

“不错!当年高祖采用韩信之计,假意与项羽讲和,趁着项羽回师时“击其暮归”,一战定乾坤!”陆逊又倒上一碗酒,自顾自地大喝着。

“既然如此,那……被困的朱将军又咋办?”步骘惊恐地问道:“我被困的两万多兵卒又咋办?”

“步丞相,如今,粮草还未到信陵,你可先稳住姜维。”陆逊慢慢地解释道:“我在信陵暂留五日之粮,你可将城中剩余的一万斛大米送至秭归。然后告诉姜维,这是最先起运的一批,剩下的很快便能到齐。”

“陆丞相,你的意思是……稳住姜维,劝他先把这批粮草给朱桓送去?”步骘似乎明白了陆逊的意图。

“不错,姜维必会同意!届时,你可跟随押粮队,督促姜维将部分粮草送到朱桓手中,然后再去一趟成都,说服刘禅,颁发一道圣旨让姜维撤兵!这样一来,只要姜维离开秭归城,我就有十足的把握将其击败!”

……

秭归。

得到一万斛大米的姜维也不含糊,立刻命人将其中的五千斛送到巴东隘口。

这批粮草虽少,但至少可让被困的吴兵挨过几日,步骘不敢要求姜维多送,更怕姜维耍诈,于是按照陆逊的建议,与运粮队一路同行。

然而,步骘做梦都没想到,这批运粮的蜀兵,他们每走出两三里就要停下来,休息半个时辰后再缓缓起行;而且,他们到了傍晚就安营扎寨。

一整日下来,这才走出不到二十里!

步骘知道朱桓粮草已尽,心头无比着急却又无可奈何:自己在吴国是左丞相,如今,跟着蜀兵的押粮队一路西行,此时屁都不是!他根本就使唤不动这些蜀兵,也没人买他的账。

第二日也是如此,运粮的蜀兵磨磨蹭蹭地走出二十里,很快又到了傍晚。

步骘琢磨着,照这样的速度走下去,恐怕再过十日也到不了巴东隘口,朱桓哪能坚持那么久?

步骘心急火燎,连夜赶回秭归。

“大将军,宗大人,如今,两国很快就将结盟,亲如一家!这运粮之事,还是不劳大将军出马……”

“哦?步丞相,这是何意?”姜维云淡风轻地问道。

“大将军,我觉得,运粮之事……还是不便劳烦你的士卒……若大将军同意,我可派五百士卒前来运粮,至于你的运粮队,还是回城中休整,这样岂不更好!”

“步丞相有心了!既然如此,你可调来五百兵马,亲自运粮!”

眼看姜维已经同意,步骘不敢再耽搁,匆忙道谢后返回信陵。

……

步骘带着五百吴兵,追上蜀军运粮队时已是第三日傍晚,双方运粮队办理交割后,步骘不敢延误,立刻让运粮队连夜起行。

然而,步骘的运粮队还没走出两里地,几十辆粮车全都趴了窝,根本就没法修复。

步骘无奈,只得再次返回秭归。

“大将军,我运粮队接收的粮车,才走出两里地就全部损坏……”

“嗯?”姜维不悦地说道:“步丞相,你这是何意?”

步骘明知运粮的蜀军在搞鬼,知道他们故意破坏了粮车,却又不便挑明,于是说道:“大将军,可否再借我五十辆粮车?如今,两国已经结盟……”

“步丞相!”姜维打断步骘的话,慢慢地说道:“并非我不借给你!而是,城中已经无粮车可用!”

步骘自然不相信,宗预又说道:“步兄啊,你是有所不知!秭归至永安一线道路崎岖,粮车极易损坏。因此,我军运粮时,只敢日行二十里,否则,粮车必坏!”

虽然宗预满脸的诚恳,步骘仍然不相信,一直缠着姜维和宗预,希望能借到五十辆粮车。

经姜维同意后,步骘寻遍了整个秭归城,确实如姜维所言:城中,再也找不到一辆可用的粮车。

步骘心急如焚,宗预和姜维却在一旁为自己的粮车惋惜,似乎被围的两万多吴兵跟自己毫无关系!

不错,事情确实是这样,真的毫无关系!在姜维和宗预看来,他们只是敌人,饿死活该!

正在万般无奈之时,秭归城东,正好有陆逊的几十辆车,带着两万斛粮草过来!

步骘急忙阻止那些吴兵卸粮,求爹爹告奶奶地说了很多好话,姜维终于同意,让新来的五百吴兵将这批粮饷送去巴东隘口。

……

第七日。

步骘已经身心疲惫,跪在秭归与巴东之间的小道上,泪流满面地仰天他叹:“朱将军!潘将军!我步骘这把老骨头,确实已经尽力啦!亡你们的不是我步骘,也不是姜维,更不是陛下……你要怨,就怨这老天爷吧……”

步骘掩面痛哭,此情此景,一千名押粮的吴兵也无可奈何:吴国的粮车多是双轮车,也有几辆四轮的大马车。这种车,在吴中的道路上装个几百斤也可畅行无阻,可这里的道路崎岖不平,唯有蜀军的独轮车可以勉强通过。

哭泣后,步骘仍未放弃最后的希望,他擦干眼泪后,留下二百吴兵看守粮草,令另外的八百名身体稍强的吴兵,各自背起一袋粮食继续赶路。

这几日,每天都有不同数量的粮饷运到秭归,姜维始终以“粮草不足十五万斛”为由拒绝撤出秭归。

陆逊对此也十分无奈,因为到现在为止,确实不足十五万斛,他只得咬咬牙,让吴兵继续运粮。

从秭归往巴东这一段路,越靠近巴东越发难行,步骘前几次经过时没怎么注意,现在终于理解到“蜀道难行”并非虚言:八百人的背粮队,到达巴东城下时,已经不足三百人!

巴东城外,朱桓和潘濬等人,正在一众蜀兵的“保护”下,跟吴懿喝酒吃肉,步骘疑惑地上前问道:“几位将军,你们怎么在这里?你们麾下的大军呢?”

朱桓和潘濬都摇了摇头,长叹着气没有说话,吴懿放下酒碗,豪爽地说道:“步丞相,一路辛苦,来,来,来,咱喝一碗!哈哈哈!”

吴懿将步骘强按在凳子上坐下,给他倒了一大碗酒,然后说道:“如今,我大汉与吴国重归于好,咱们两家,终于可以尽情地把酒言欢了!招呼不周,请多包涵,哈哈哈!”

步骘满腹的疑惑,喝下一碗后几番询问,这才得知:朱桓麾下的两万多吴兵,他们实在饿得受z不了,屡次试图冲破围堵都以失败告终。

在损失五千多人马后,爱兵如子的朱桓无奈地下令,让士卒向蜀军投降!然而,吴懿不愿接受四千多伤兵的投降,他们已被送往建始。

这场宴席,是吴懿听闻吴、蜀两国很快就要“结盟”,专门用于款待几位同盟的将军!

步骘听闻,犹如晴天霹雳,赶紧向吴懿告辞,往成都方向飞奔奔去。

步骘的目的很明确:尽快让“联盟”之事坐实!必须让刘禅下一道圣旨,必须要让姜维撤出建平郡!若拖延太久,必会生变!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在一千多年以后的襄阳一带,流传着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网络上也有一些黄月英的传言。

黄月英又名黄婉贞,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

在刘闪生活的年代,坊间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又名“黄阿丑”;也有人说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刘闪曾在成都城外见过一次,只是那时她身着素衣,也有白纱遮挡头部,刘闪并未细看,也不知道传言的真伪。

对刘闪来说,黄月英容貌美丑并不重要,因为有条传闻深受大家的认可:黄月英是学识广博的才女!她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谋。

据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从黄月英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的,相传部分结构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的。

向宠告诉刘闪,自诸葛亮随先皇入主西川之后,黄月英就搬到成都郊外的茅屋居住;就算先皇为诸葛亮修建丞相府后,黄月英也经常出入这座茅屋。

因此,刘闪对这个神奇的女人更加好奇。

在去往茅屋的路上,刘闪想起了一个个关于黄月英的传说。

据说黄月英曾拜于名师,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师傅一再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她的如意郎君。

后来,黄月英果然嫁于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诸葛亮。两人婚后,黄月英就将这把鹅毛扇子赠给诸葛亮。孔明自然将此扇视作掌上明珠,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直到死时仍紧握着这把扇子。

想到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婚姻,刘闪又想起了民间汉式婚礼中的一个习俗。

坊间传说,黄月英听闻诸葛亮学识人品俱佳,心中对他十分倾慕,于是托父亲主动提亲。她请父亲在诸葛亮面前说自己很丑,想试试诸葛亮是不是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没想到诸葛亮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桩婚事。

结婚那天,黄月英头上盖着一块红布,她还想试探一下,看看诸葛亮是否心甘情愿娶一个丑妻。没想到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揭开盖头,面对花容月貌的黄月英,诸葛亮还以为弄错了。

直到这时,一脸喜气的黄月英才道出了原委。

民间的汉式婚礼中,新娘“头顶红盖头”就是从黄月英那儿学来的,用于新娘测试夫君是否真地喜欢自己。

因为在那个时代,很多新人成亲前从未见过面,新郎是否喜欢自己,从他揭开盖头时的表情就能看出来。

一阵“咕咕”的叫声打断了刘闪的思绪,他抬起头,发现几十只鸽子正在茅屋周围觅食。

刘闪在向宠的引导下,步入这座黄月英居住的大茅屋,仿佛进入一间古老的科技馆,被愣得半晌回不过神。

在这里,许多常见的木制机械都经过了改良,大到井栏、投石车、石磨,小到钩强、锁钥等应有尽有,最让刘闪欣喜的是,他在一间小屋中找到了正在研制的床弩!

这张床弩与蹶张弩大不相同:它张力极强的弩臂将安装在木制的床架上,通过杠杆原理,绞动其后部的轮轴使得弩臂张开,可以发射一把标枪,也可发射多枝弩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弩、蹶张弩或腰引弩。

另一间房的木柜上,几块晶莹剔透,仿佛宝石一般的东西引起刘闪极大的兴趣,黄月英说此物名叫“水玉”,她已经掌握了制作之法,只是不知有何用处。

刘闪询问之后得知,此物是由天然苏打与石英砂按特定的比例混合,然后再经高温烧制而成。

刘闪恍然大悟,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暗叹自己这一趟没有白来!竟然在这里发现了“玻璃”!

玻璃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时期;三千多年前的腓尼基人,因为掌握了玻璃球的烧制之法而发了一笔大财;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前后,古罗马人就开始将玻璃使用在门窗上。

刘闪的欣喜并非来自玻璃本身,他有着更加重要的用途。刘闪在草纸上画出几个不同曲面的图案,让黄英烧制稍大点的水玉,然后打磨成自己绘制的形状。

黄月英没想到,贵为皇帝的刘闪也喜欢捣鼓这些奇巧物品,一再追问刘闪的用途;刘闪也不隐瞒,将光线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上的折射现象绘在草纸上,黄月英对这种“高深”的物理知识一点就透。

在刘闪看来,黄月英真是神人!她不仅才貌双绝,似乎跟自己一样,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

户外鸽子的叫声又引刘闪的注意,在成都城内外,刘闪第一次见到人工驯养的鸽子,自然想到用鸽子代替快马信使。在远距离的传信上,鸽子肯定比马要快得多。

黄月英已经做过很多次试验,证实完全可以用“鸽子归巢”的特性传递信件,但她认为鸽子只适合传递普通信件,并不适合军用情报的传递。

因为鸽子容易被鹰类或其它猛禽攻击,若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攻击也会导致传信失败,如果被敌方捕获,情报也有泄漏的可能。

对于传信失败的问题,黄月英已经想到解决之法,就是一次性放出多只鸽子,这样传递成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如何防止泄密,她还没找到解决办法。

黄月英已经可以人工驯养鸽子并用于传信,刘闪很容易就想到了防止泄密的办法:使用密码。

刘闪的密码很简单:将不同的城池用自己学过的26个英文字母任意组合代替,将这个时代常用的一千多个汉字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生成一个可以随时更换的密码本,不同的城池用不同的密码本,足以保证情报的保密性。

理解密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之后,黄月英对刘闪也佩服不已,未经考虑就同意出任“科技局”和“教育局”的局长职务。

刘闪相信,只要给黄月英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支持,用不了多久,她必会创造出奇迹。

刘闪辞别黄月英返回皇宫,刚走出两里地,前方一匹快马赶来报告:一支八百人的黑衣步兵正往这边杀来!

成都城的周边,竟然还有如此规模的反叛势力,确实出乎刘闪的意料!

自从上次平定叛乱后,刘闪每次出城不过数十名宿卫军相随,这次也是如此。

这五十人的宿卫军无险可守,如何能抵挡八百人的围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