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精品文》,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主角朱允熥朱元璋的军事历史《大明锦绣》,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小说原创作者叫做“岁月神偷”,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文章简介如下:少王公贵族的精美的菜谱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唯有普通人的食物,一代代传承,养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好吃!”朱元璋点头笑道,“嫩,滑!”“多少钱?”朱允熥笑道。那妇人在围裙上擦擦手,笑道,“三个钱!”朱允熥从荷包里掏出三枚簇新的洪武通宝递过去,妇人笑呵呵的收了。随后到一边,继续忙活起来。“那个.....闺女......
《大明锦绣精品文》精彩片段
爷俩说要在街上吃蒸饺的话音落下,边上跟着的大内侍卫廖家哥俩给旁边一个眼神。
几个外围的侍卫快步朝摊子走去,冲着那些正在吃喝的食客们一亮腰里锦衣卫的虎头腰牌,嘴里笑呵呵的吐出一个字。
“走!”
顿时,几张摊子清了出来。
这年月,谁能惹得起锦衣卫呀。
随后,一群侍卫假装成百姓,往小马扎上一坐,围成一个圆形,中间要保护的地方,空了起来。
朱允熥扶着朱元璋走过来,“爷爷,您坐!”
“咱还没七老八十呢,不用总扶着,快叫菜,饿了!”朱元璋笑道。
“驴肉蒸饺两屉!”朱允熥挨着他坐下,对小贩喊,“一屉多少个?”
“客官一屉十二个,保您吃的饱!”小贩笑着端来两屉热气腾腾的蒸饺放在小桌子上,“酱油醋在这儿,你老想要花椒油,额外给一个钱!”
“拿来!”朱允熥大手一挥,不差钱。
朱元璋看看饺子问道,“我说,多少钱一屉?”
小贩拿来花椒油,倒在小碗里,笑道,“老爷子,咱这便宜,一屉十五个钱!”
“这还便宜?”朱元璋瞪眼道,“拳头大的包子才一个钱!”
“爷爷!”朱允熥心中好笑,对他说道,“饺子比包子精贵一点,卖的自然贵些!”
若不是穿越到这个世界,谁能知道朱元璋褪去帝王的光环之后,私下里竟然是这个可爱的模样。
不过也不稀奇,只有这样的帝王,才能做到从心里关爱民生,真诚的对百姓好。
“嘶!香!”朱元璋不管烫,直接扔嘴里大口的吃了起来,“蒜,来两瓣儿蒜!”
说着,又对朱允熥笑道,“你奶奶活着的时候,有次给咱擀面条吃。你说吃面是不是要就蒜,可是因为咱吃了蒜,大臣们上了折子。说啥身为人君,吃蒜有失体面!”
“不理那些书呆子!”朱允熥给朱元璋剥蒜,笑道,“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哈!”朱元璋大笑,“是这个理儿!”
爷俩埋头吃了起来,这驴肉蒸饺的味道还真不错。饺子皮是上好的白面,吃着筋道弹牙。肉馅是一个个饱满带着汤汁的肉蛋子,咬一口爆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小葱的香气。
“爷爷,您喝豆腐脑还是鸭血汤?”朱允熥吃的有些口干,问道。
朱元璋抬头,看看边上的鸭血摊子,刚想开口。随后目光看到豆腐脑摊子上,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卖力的忙活着。
两个孩子一大一小,一男一女,小闺女乖乖的在木桶里洗碗,大点的男孩帮着自己的母亲,在摊子上给客人盛着豆腐脑。
“豆腐脑吧!”朱元璋改口道,“咸口的阿!”
“两碗豆腐脑,咸的!”朱允熥喊道。
此时的大明都城是天下的中心,有着五湖四海的百姓定居在这里。所以食物口味上,无论是南北都能兼顾到。
豆腐脑分甜的,也分咸的。
其实两种都好吃,但要是朱允熥选,他还是选择甜的。
不是口味问题,而是生活习惯问题。
豆腐摊子的妇人见是个老人带着孙子要豆腐脑,赶紧亲手勺了两碗,然后加上黑色的木耳黄色的黄花菜,酱油汤汁一淋,端了上来。
白嫩如玉,颤颤巍巍的豆腐脑,一勺子下去视觉上赏心悦目,味觉上更是让人食欲大开。
这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很多,可越是贴近百姓的味道,才越是最真实的味道。
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王公贵族的精美的菜谱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唯有普通人的食物,一代代传承,养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好吃!”朱元璋点头笑道,“嫩,滑!”
“多少钱?”朱允熥笑道。
那妇人在围裙上擦擦手,笑道,“三个钱!”
朱允熥从荷包里掏出三枚簇新的洪武通宝递过去,妇人笑呵呵的收了。
随后到一边,继续忙活起来。
“那个.....闺女!”
朱元璋这个岁数,叫这妇人一声闺女,挑不出毛病。
“您老有事儿?“妇人笑道,手上还在忙活。
“买卖咋样?”朱元璋一边吃豆腐脑一边问。
“托洪武老皇爷的福儿,如今市面太平,风调雨顺的,买卖好。卖一天豆腐,足够一家人嚼谷儿!”妇人笑着回道。
顿时,朱元璋的脸上就跟喝了二两蜜似的,别提多甜了。
他随口一问,就是百姓称赞,这样的话在他耳朵里,可比什么大臣们的奏折顺眼多了,也可信多了。
“爷爷!”朱允熥小声说道,“百姓心中有杆秤!”
“这话说的好!”朱元璋点点头,“别人说好都是假的,百姓说好才是真的!”
”你们当我皇爷爷死了吗?“
御医在忙活,朱允熥擦了擦嘴角,忍下腹中的恶心,对着殿中人大喊。
”皇爷爷一生南征北战,什么样的凶险没见过?只是突发的疾病,呼吸不畅,你们就如此哭天抢地,成何体统?“
”臣等有罪!“臣子们跪在地上,连连叩首。
此刻,在他们眼中,站着的吴王竟然和病床上那个老皇帝的影子重合了,而吴王的话语之中,也全是老皇帝的风范。
”二哥!”朱允熥看着痛哭的朱允炆,二字咬得很重,“现在不是哭的时候,精神起来!咱们朱家的男儿,哭哭啼啼成何样子?”
说完,不理会面色复杂的朱允炆还有愤恨的吕氏,转头去看朱元璋。
御医金针刺穴,人参含入口中。
朱元璋吐出一口浊气,对着朱允熥点点头。
大殿之中,死一样的沉寂,只有老皇帝虚弱的呼吸声。
不知过了多久,皇帝想挣扎着坐起来,在御医和宫人的服侍下,半躺在龙床上。
“皇爷爷如何?”朱允熥对御医问道。
“陛下是急火攻心,痰堵了心窍,暂时没有大碍!”
寝宫中无论是朱允熥还是诸位臣子都长出一口气,然而此刻吕氏等人的脸色却惨白惨白。
急火攻心,朱元璋毕竟是个老人。先是痛失爱子又是每日政务缠身,这么大岁数的人强忍心中的伤痛,不出病才怪。
“皇祖父!”朱允炆只知道哭。
现在朱元璋的呼吸平稳,脸上渐渐有了光泽,眼帘不住的动着。但是他的目光,始终放在朱允熥身上。
“皇爷爷,孙儿找人算过,您老呀长命百岁呢,您刚才不是还和孙儿说,要再看一代人吗?要看看重孙吗?您老现在,就安心养病,万事有孙儿!”
看朱允熥拉住自己的手,朱元璋苍老的脸上露出笑容,微微点头。
“皇爷爷,您现在病了,孙儿代您说几句话成不成?”朱允熥又笑道,“现在呀,可是风口浪尖的时候,不能乱呢!”
朱元璋再次微笑,再次点头,嘴里发出含糊的声音,“吴王监国!”
殿中安静至极,皇帝的话清晰的传到每个人耳中。
臣子们叩首没有异议,而吕氏和朱允炆则是面若死灰。
虽说是监国,可是其中的含义是个人就明白。
吕氏辛苦半生,为儿子铺就的道路戛然而止,朱允熥这个曾经不争气的嫡孙,走在了他们前面。
此时臣子们心中也是惊涛骇浪,皇帝让吴王监国,没有皇储之名,有皇储之实。
“监国我可不敢做,这江山还是您老来掌舵吧!”朱允熥笑道,“政事上,孙儿可是两眼和一抹黑,抓瞎了!过几日您身子好了,有您忙的呢?”
朱元璋又是微笑,捏了捏朱允熥的手指。
他的手,是那么粗糙,全是陈年的老茧。
”皇爷爷,孙儿要说话了。孙儿要是说的对,你就对大臣们点点头!“
得朱元璋的回应之后,朱允熥再次看看殿中人,朗声道,“从现在开始应天府宵禁,落日之后任何人不得私自上街,违者斩立决!”
皇帝病了,帝国中的宵小就会冒出来。
然而,朱允熥却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京营虎贲,虎威,飞豹三营都指挥使,开国公常升。”
“飞熊,振武营都指挥使常森!”
“整顿兵马,没有皇爷爷的皇命旗牌,擅动者杀!”
这两位是朱允熥的舅舅,他们手里的数万人,就是朱允熥现在的依仗。
“应天兵马司指挥使,景川侯曹振!”
“殿前亲军指挥使颍国公傅友德,随时准备陛见!”
“曹国公李景隆!”
朱允熥一声大喝,李景隆赶紧叩拜,“臣在!”
“皇城司都指挥,御林军指挥使是你,你给我看好了,谁有二心,嘿嘿,你明白?”
“臣,明白!”李景隆说道。
“叫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马上入宫并且住在宫里!”
发出一连串的命令后,朱允熥转头对朱元璋笑道,“皇爷爷,孙儿安排的可还妥当!”
后者点头,又捏了下朱允熥的手。
“阿!”浑身镶满弹片的元军落马惨叫。
下一秒,矫健的明军一锤砸碎了他的脑袋。
天地之间,是最原始的,血与肉的搏杀。
明军像是刺猬,应对草原野狼的爪牙。
圆形的方阵呈环状,像洋葱一层又一层。
元军的骑兵每拨开一层,都要刺痛的落泪。
而且,因为冲锋的骑兵太多,接地面太小战场显得格外拥挤,骑兵渐渐失去了速度。
双方变成了混战,谁先松气,谁就败了。
但是,大明不可能松气。
这里是死地,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死战。
咚咚咚,蓝玉拼命的挥舞双臂,捶打大明的军鼓。
“大帅!”年轻的亲兵跑来,“侧面,数千元军翻身下马,朝咱们冲来!”
咚!
蓝玉敲出最后一个音符,把鼓锤交给别人。
“濮玙!”
“末将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出现。
年轻的将领眉宇间都是英气,盔甲在他身上勾勒出完美的线条。
“带人,推下去!”蓝玉命令。
“喏!”
看着年轻的将领,带着精锐甲士离去,蓝玉对着他的背影大喊,“濮玙,莫堕了你爹的威名!”
濮玙的身形微顿,随后深吸一口气,举着手里的铁骨朵,“大明男儿,死战!”
随后,他带着上千精锐步卒,居高临下的冲击。
他喊的,是他父亲曾经的口号。
濮玙西凉侯,乐浪公濮英之子。
洪武二十年跟随大将军冯胜和蓝玉北伐,北元太尉哈纳出投降。
班师回朝之时,带领三千军兵殿后的濮英被埋伏的元军包围。
三千人全部战死,濮英力战被俘。但是趁着元军不备,抽出腰间匕首。
大呼,大明男儿,死战不降,自杀身亡。
元人感其刚烈,将尸首送归明军。
~~~
战场惨烈到了极点,随时都有人倒下。
蓝玉所在的沙丘侧面,黑压压的元军下马,踩着沙子举着圆盾,拎着弯刀,无声的冲锋。
“大明男儿!”一声怒吼,濮玙在高出冲下。
他身后,无数铁甲步卒发出父辈的嘶吼,“死战!”
“杀虏哇!”
砰,濮玙的铁骨朵砸碎一元军的头颅。
低头撞入元军的人群中,如狼似虎一般左冲右突。
马上,我们或许不是你们的对手。
但是在地上,全身包裹在铁甲中的大明士卒,天下无敌。
元军的钢刀在他们身上摩擦出火花,他们手里的钝器无情的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大漠的风,更急了。
一场厮杀,持续到了天黑。
黄沙上都是人类的尸体,还有伤员的惨叫。
蓝玉依旧坐在马扎上,纹丝未动。
~~~
“此战,沈阳侯,徽先伯,怀远侯,宁州男之子皆战死!”
“西凉侯濮玙连换两幅铁甲,阵斩哈咎之侄,阔查帖木儿。”
“臣之大军与贼厮杀一天,死伤........”
念到此处,朱允熥声音有些哽咽,“死伤半数......”
两万多步兵,对三万多骑兵,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为了包抄的其他明军争取时间。
一天时间,一万多人战死。
这是多么惨烈的战斗!
“男儿到死心如铁。”朱允熥继续念道,“军中男人至死,头颅仍望向中原方向......是夜,元军撤退,将臣所剩半数步军团团围住,等待天明!”
朱允熥脑海中想象着那样让人心悸却又热血沸腾的画面,以至于他念着捷报的声音,有些发抖。
太和殿外,无论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是臣子中那些两鬓斑白的老将,都是面色肃然,额上的青筋若隐若现。
“当时正值午后,敌军铺天盖地而来,仿若.........”
尽管知道这是一封捷报,但是朴素的文字还是给了朱允熥极大的震撼,就当他颤声念着的时候,朱元璋的身影悄悄走到他身边。
苍老宽大的手,放在朱允熥的肩头。后者回望,是苍老却坚毅刚强的面容。
“大孙,别慌,稳住心神!”
瞬间,老爷子的目光给了朱允熥力量,让他不再因为激动而慌张,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捷报,读起来越发的顺畅了。
“仿若连天暴雨,臣等无处可避.........”
~~~
轰隆,轰隆。
大明阵地的最前方,敌人的骑兵越来越近。
数不清的骑兵就像是漫天的蝗虫,让人不寒而栗。
这还只是三万多北元骑兵的一部分,若三万人倾巢而来,更加震撼。
冲锋的骑兵在行进途中忽然一分为二,一支冲击正面。另一支从侧面撕咬。
咚咚咚咚!大明的战鼓也越发急促,士卒们的握紧了手中的兵器,用冰冷的眼神看着冲击而来的洪流。
“呸!”
一位三十年纪的军官,朝着手心吐了口唾沫。
随后他憨厚如老农一般的面容瞬间变得狰狞,唰地一下抽出腰间的战刀。
战刀指着天空的方向,嘴里发出嘶吼,“弩!”
吱嘎嘎嘎嘎!
方阵中,队列最前的长枪手缝隙之中,三五士卒为一组拼命的用摇臂拉动粗大的弓弦,紧接着成年男子手臂粗细的弩箭,被放在了发射的卡槽中。
这是千百年来汉人智慧的结晶,让草原胡人闻风丧胆的三架炮弩。
“走哩!”大明的军官嘶吼一声,“放!”
呼呼,嗡嗡!
两个近万人的方阵之中,无数粗大的黑影在凝固的空气中呼啸而出,带着死亡的呼啸和剧烈的旋转,冲向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骑兵们。
砰砰,血色之花,在塞外的黄沙之地上开始绽放。
疾驰的弩箭穿透进胡人的骑兵之中,瞬间变成肉串的串子。惨叫声中,数不清多少敌人哀嚎落马,在同族的马蹄之下,变成碎片。
而明军从始至终都没有有欣赏他们的战果,方阵中那些操控炮弩的士兵低着头,流着汗,嘴里骂着操他娘,机械的装填,上箭。
砰砰,嗡嗡!
大明炮弩的呼啸声,就是胡人骑兵的催命符。
被手臂粗细的弩箭射中,无数人马当场四分五裂。
一匹奔腾中的战马,上一秒还在奋踢狂奔,下一秒突然从胸膛碎裂,变成模糊的血肉。
轰隆,轰隆!
但是,敌人的骑兵队伍,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更近了。
一位嘴上胡须疏落,年纪最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大明的方阵中拉开一人高的重弓。
这是汉人的弓,身高力大者用之。破甲杀人,无坚不摧。
他的身旁,无数肩膀挨着肩膀的壮士,先是把箭枝插入黄沙中,然后如他一样把重弓拉开,势如满月。
“箭!”
嗖嗖嗖!
漫天箭雨如同星辰坠落,在元军骑兵冲锋的方向,无数箭枝被抛上天空,呼啸的箭枝在天空达到最高点,然后三角形的箭头旋转,呼啸着坠落在敌人前进的方向上。
噗,噗,噗!
冲锋的骑兵如同麦穗被狂风刮过一般倒下,战马的悲鸣声中,明军尖锐的箭头毫不留情地穿透了胡人脆弱的皮甲。
“拉!”
弓箭手们喊着带有韵律的号子,一箭又是一箭。
你们的战马如蝗虫,遮天蔽日。
淅淅沥沥,噼里啪啦。
五月的春雨洒落人间,像是精灵落入凡尘,在人世的天地间起舞跳跃。
春雨贵如油,珍贵的春雨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喜悦。无论雨滴在何处跳跃,人们都会用微笑并且幸福的目光,注视着它,追随着它。
但在这,却不是。
雨滴落在明黄色的琉璃瓦上,还没来及绽放跳跃,便幻化成清水,无声的从琉璃瓦的缝隙里,流到青铜的水管中,然后无声的排入铺着青石板的水渠。
这里,是人间最至高无上的地方。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文明中,最为有权力,最为高贵,最为辉煌的地方。
这里,是大明帝国的宫城,应天(南京)紫禁城。
这个全天下最为庄严肃穆的地方,此刻没有一丝的喜悦。而且满宫素缟,放眼望去,都是触目惊心的白色。辉煌的宫殿之间,也满是压抑的哭声。
白,在华夏人的心中,代表着圣洁。但同时,也代表着死亡。
大明帝国的太子,皇位第一继承人,于今日清晨因病而死。
这位太子,是大明洪武皇帝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在这个讲究儒家正统的时代,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是大明帝国的唯一继承人。
“开局就死了爹!不是玩我吧?”
太子所在东宫,奉安殿的一个房间之中。张浩,看着铜镜中,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还有那具瘦弱的身体。
白皙的手指伸出来,似乎有些不敢相信一般,轻轻的触摸下年轻的脸庞,马上又触电般的缩了回去。
随后镜子中那双有些懦弱的眼神中,别样的光彩迅速泛起,镜子中的少年,忽然咧嘴笑了起来。
“原来,我没死!”
张浩再次伸出手,有些贪婪着摸着自己的新脸。
记忆中他已经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最后看到的画面,是抢救医生焦急的脸庞。但谁知他的灵魂却穿越了几百年,落在这个因为父亲去世而昏厥的少年身上。
镜子中的少年,张浩的新名,叫朱允熥。
脑中的记忆纷沓而来,前世今生的记忆慢慢融合。
这是大明帝国最为尊贵的名字,也是代表着大明皇族中最为显赫的的血脉。
今日因病去世的大明太子,正是朱允熥的父亲。
朱允熥,大明洪武皇帝之嫡孙,大明太子朱标之嫡次子。
这个时代,嫡这个字,代表着正统,代表着继承权。
他的母亲是大明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之女,被选为太子妃之后,为大明皇族诞下第一个嫡长子皇孙,就是朱允熥的哥哥朱雄英。但是朱雄英体弱多病,常氏为了皇家嫡系的血脉,不惜生命,诞下了第二个嫡子,朱允熥。
四年后,朱雄英夭折,常氏也不幸撒手人寰。而朱允熥在成为没娘孩子的同时,也成为了大明皇族,法理上唯一的嫡孙。
“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熥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脸,满意的笑笑,“这个身份不错呀!”
可是随即,他的笑容马上凝固。
他是朱允熥,不是朱允炆。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几年之后一代天骄朱元璋归天,登上大明皇帝宝座的,可是朱允炆,而不是他。
朱允炆,朱允熥要叫一声二哥。
他的生母出身低微,是庶妃,她所生的儿子就是庶子。
在朱允熥母亲去世后,这位出身不高的庶妃,因为乖巧识趣,再加上朱标无意再纳新的妃子,所以被扶为正妃。
她被扶了正,她的儿子朱允炆,子以母贵,年纪又比朱允熥大了一岁,所以成了朱标名义上的长子。
不过在群臣的眼中,也只是庶长子。血脉最尊贵,最有继承权的还是朱允熥。
可是那从后世而来的灵魂却知道,历史上真正坐上龙椅的是朱允炆,他的年号是建文。
要知道封建王朝之中,最讲究的就是嫡庶之分。嫡代表着正统,而且在原本的时空中,无论是建文帝,还是后来的永乐帝,登基之后都没有放松过对朱允熥这个嫡子的防备。
朱允熥,洪武皇帝临终之前封为吴王。
吴,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继位前的王号。吴在江南,乃是天下最繁华的所在,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孙子的疼爱。
但建文即位之后,却没有放这个弟弟去封地就藩,而是关在宫中。
等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成为永乐皇帝之后,等待朱允熥的,却是冰冷的圈禁。
他的身份太尊贵了,太具有合法性了。所以,两任皇帝,谁对他都不放心。
想到此处,镜子中朱允熥那张年轻清秀的脸,微微皱眉,“到底为什么,朱元璋会选择庶孙,而没有选择嫡孙呢?”
大脑微微有些疼痛,尘封的记忆似乎给了新的朱允熥答案。
这具身体的主人,原本的大明皇帝朱允熥,虽然有着尊贵的血脉,却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身子弱,不喜欢读书。因为从小失去母亲,性格软弱,唯唯诺诺没有一丝主见。甚至有的时候,在紧张的情况下,话都说不清楚。可是私下里,顽劣,性情暴躁,刻薄。
朱元璋何许人也?
一代人杰,一代天骄,一代枭雄,千古一帝王!
华夏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从零做起,硬生生的打走了铁骑无双的蒙古人,开创了三百年,风华绝代的大明帝国。
自古以来,得国之正,莫过于朱元璋。
他不是篡位而来,也不是前朝的做乱的臣子。他不是贵族,也不是世代的武将世家。
他是老百姓的孩子!
因为吃不饱,因为没活路,因为天下大乱,而投身义军。
但是,在后世很多所谓的专家,知识分子眼里,他是一个暴君。
因为他痛恨贪官污吏,贪污五十两银子以上就把贪官剥皮充草,一百两以上点天灯,并且用贪官的人皮,做成百姓鸣冤的鸣冤鼓。
因为他晚年为了江山的稳固,大肆屠戮功臣,并且苛责对待天下的官吏。
更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有着明确阶级立场的皇帝。即便他当了皇帝,他的心中也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他始终站在百姓这边,为天下百姓主持正义。
所以,后世那些洋洋自得的文人们,才会称他为暴君。
可是,无论是谁,都无法忽视,无法否定,朱元璋的伟大。
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不但在文治武功上伟大,在亲情上同样的伟大,他深爱着他所有的子女,并且盼望他们成才,从小就聘请名师教导,更是言传身教,教育他的子女们,要简朴持家,不能奢侈享乐。
朱允熥的记忆中,朱元璋永远是粗布衣裳,数年如一日,袖口的地方都磨到发白,开线。
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儿孙可以是豺狼,可以是虎豹,可以是纵横大漠,与胡人决战的将军,也可以是运筹帷幄,居庙堂之上的君子。
但,绝不能是个话都说不利索,性格软弱的懦夫。
想到此处,朱允熥的脑子中,浮现出平日朱元璋和他相见的场面。每次见到他,朱元璋爱怜的眼神中,总是带上些痛彻心扉的惋惜。
这年头,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子也必须好汉。
朱允熥没能成为皇帝的答案呼之欲出,朱元璋那样的英雄,怎么会把皇位给一个懦弱的,性格有诸多缺陷的孙子?哪怕是儒家正统中,正得不能再正,尊得不能再尊的嫡孙!
嫡孙重,江山更重!
所以最后,江山给了朱允炆。而最富有的吴王,最有正统意义的王位,给了嫡孙。
“真怪不得别人!怪你自己!”
朱允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笑道,“你自己不争气,你爷爷怎么会把皇位给你!”
笑着笑着,朱允熥的笑容收敛了。眼神中,却闪耀着锐利的光芒。
“我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成为最尊贵的皇孙,那我绝不会让大明的皇位从手里溜走!”
五月的阳光温暖明媚,鸟语花香让人沉醉。
“呼!呼!”
朱允熥在花园中,疲惫的呼出两口气。
这具身体有够废柴,细胳膊细腿就跟没发育好似的,一点力量都没有。
早上起来,做了一套波比核心力量之后,全身的肌肉没一处不疼的。
这可不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将强健筋骨。
一个男人,如果一点雄性的气概都没有。
那不是娘炮了吗?
就算后世那些分不出男女的小鲜肉,私下里也要去健身房的。
而且以后,自己若真是登上那个位子,作为大明的第二代君王,肯定要御驾亲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才能胜任最艰难的工作。
想到此处,朱允熥强忍着肌肉的酸麻,在院子中打起军体拳来。
葬礼已经过去几天,尽管身上还穿着浅色的衣服,但是生活已经步入正轨。
未来,从强身健体开始。
“三哥在练武吗?”
朱允熥身后的房间中,两个妹妹,宁儿和秀儿趴着窗户,看着拳拳有风的朱允熥,对门口站立的太监王八耻说道。
王八耻回头笑笑,“奴婢也看不出来,就觉得殿下练的威武。”
从东陵回来当天,朱允熥就把两个同父异母的幼妹,接到了东宫自己住所的旁边,照看起来。
这两个丫头和他一样,都是没娘的孩子。
至于那两个幼弟,人家有亲妈,亲哥,用不着他。
“三哥威武呀!”
最小的秀儿在窗户上摆手,朱允熥笑着打完。
随后伺候的太监上前,帮朱允熥重新更衣。
今天,是要去大学堂读书的日子。
记忆中那个顽劣的少年朱允熥,一到读书的时候就脑子疼。总想着办法溜号,可是现在的朱允熥却知道,读书是他表现的机会,也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镜子中是典型的大明衣冠。
四爪金龙亲王服饰,头上黑色的纱帽,白色的领子和袖口,腰间是纯白色的玉带,脚底厚底的朝靴。
因为在孝期内,腰间不能挂玉佩荷包等饰品。
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朱允熥满意的笑笑,也算是翩翩少年吧。
而且这身装扮,也比辫子马褂僵尸服强太多。
想到此处,朱允熥又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笑笑。
“我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得到这个身份,那我就有责任,把这个古老的国家,带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再不会有吃不饱的农民造反,也再不会有闭关锁国。驰骋在海上的利炮坚船,飘扬的一定是我华夏的风帆!”
“再也不会有不平等条约,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吾国吾种,吾礼吾言将会传遍世界!”
“殿下!”看着镜子中穿着亲王袍服的王八耻忽然哽咽道,“要是娘娘在.......”
他口中的 娘娘,绝对不会是吕氏。而是朱允熥已经故去的,太子朱标的正妃,常遇春的女儿,常氏。
打朱允熥在襁褓中,王八耻就在身边伺候。
虽然他是个低微的太监,可是心里也把朱允熥和王妃当成了自己的依靠。
这几日朱允熥不再顽劣,不再刻薄,他心中满是欣喜。
三爷,终于长大了!
朱允熥回手,在王八耻刻意低下的肩膀上拍拍。
“有心了!”
简单三个字,顿时又让王八耻热泪盈眶。
随后,朱允熥回头,对着窗户上 两个妹妹笑笑。
“三哥去上学了,你们好好在家!”
说完,带着宫人出门而去。
门外,是一顶无顶的软轿。
几个身材强健的太监跪在那里,边上还有几个侍卫。
“请吴王殿下上轿!”一带刀侍卫躬身说道。
“又不是七老八十,坐它干啥?”朱允熥笑笑,“咱们走路去!”
“是!”带刀侍卫躬身行礼,挥手让太监们让开。
朱允熥背着手大步在前,后面六个穿着飞鱼锦袍的侍卫,按着刀柄跟在身后。
“三哥好威风呀!”
身后的门里,两个小丫头满眼小星星。
不只是这两个小丫头,初春的早上,宫里很多宫人正在打扫宫院。
见亲王服饰的朱允熥挺直了腰板,大步流星的走来,顿时眼中都是满眼惊艳。
宫里的皇子皇孙公主们出门,都是坐着软轿。
看着是很富贵,可是却少了些天家的威风。
现在这位吴王殿下,身边没有太监,而是带着几个身材高大的带刀侍卫,虎虎生威而来 ,说不出的威风。
应天府的紫禁城,就是后世北京紫禁城的原版。
高高的宫墙,红墙金瓦,美轮美奂。正值五月初春,鼻中都是百花盛开的芬芳。
朱允熥大步在前,身后六个侍卫在后,脚步铿锵有力充满了男性的雄姿。
“殿下,这边!”带头的带刀侍卫微微躬身,带朱允熥跨过高高的门坎,前面不远就是挨着东宫的读书地,皇明朱家大学堂。
看这个带刀侍卫有些面熟,朱允熥笑问,“看你面熟,但一时想不起来了!”
“末将傅让!”带刀侍卫恭敬地说道。
“颍国公的公子,怪不得看着仪表堂堂,英姿勃发!”朱允熥笑道。
好话人人爱听,傅让俊朗的脸上露出笑容。
傅让,颍国公傅友德三子,为洪武皇帝亲军。
“老国公这几天还好吗?送葬那天,我看他身子有些不爽利!”朱允熥边走边问。
“多谢殿下挂怀,家父无恙!”
“别这么说,他们那辈人跟着皇爷爷南征北战,死人堆里打滚,身上都是陈年旧伤。”朱允熥继续说道,“如今也都上了岁数,身子的事不能马虎大意。”
说着,朱允熥顿了顿,“他们那代人都不拿身体当回事,但是我们做晚辈的,要知道惦记。东宫还有一些上好的补药,回头找个时间,你去我那拿。”
颍国公傅友德,也是淮西勋贵的一员。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生前,除了徐达之外,和他最为交好。
傅友德也还当过太子朱标的骑术老师,从 根子上说,正是朱允熥这一系的人。
傅让心中感激,出声道,“臣,代家父谢过殿下!”
朱允熥的脚步停下,回头笑道,“谢啥,咱们都自己人!”
傅让先是一愣,随后明白 朱允熥话中的含义。
俊朗的脸上,又露出憨厚的微笑。
大学堂到了,侍卫们在门前停下,朱允熥孤身进去。
进去的刹那回头再望,傅让在门口躬身行礼。
朱允熥的心中生出几分酸楚。
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再过两年,洪武二十七年,傅家父子都会死在宫中。
洪武皇帝老迈,怕年轻的孙子,镇不住手下的大将,大开杀戒。
先是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然后是他的舅舅们,在然后顺藤摸瓜。
他们这些看起来会成为日后建文帝麻烦的人,都被纷纷杀掉。
“但是现在,我来了,你们这些人,都不用死!”
“而且,以后我会带着你们,建立更大的 功勋!”
脑中想着,朱允熥迈步走向学堂。
中书舍人刘三吾,正带着三个翰林学士,在堂前迎接即将到来的皇子皇孙。
记忆中的名字跃然而出。
刘三吾身边,身材矮小但是眼神锐利的是黄子澄。
还有一位长须飘飘,脸色方正的翰林是齐泰。
最后一位,穿着布衣儒服,板着脸的是谁?
朱允熥想起来了,这时皇帝为了教导皇孙,特意刚刚召回中枢的翰林学士,方孝孺。
“呵!”朱允熥心中笑了一声,“日后撺掇建文削藩的人,都全了!”
“不过,我可不会听你们的撺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