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穿越崇祯,拒绝吊上歪脖子树精品推荐

大明:穿越崇祯,拒绝吊上歪脖子树精品推荐

火之虎vvvv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主角朱幼健朱由检的军事历史《大明:穿越崇祯,拒绝吊上歪脖子树》,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小说原创作者叫做“火之虎vvvv”,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文章简介如下:朱由检更改了以往的制作方法,将后世更加科学的黑火药配比拿了出来。而且为了不影响火药的威力,他把明朝工匠们惯用的稀奇古怪玩意全给取消了,换成了以伤敌为主的硬物。有科学研究证明,每给敌人制造一个伤员,就能削弱敌人两倍的战争潜能。不仅如此,朱由检还取消了容易破碎的陶罐外壳,换成了容易取材的竹筒——等到站稳了根基之后,再换成生铁罐体。......

主角:朱幼健朱由检   更新:2024-02-18 20:3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幼健朱由检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穿越崇祯,拒绝吊上歪脖子树精品推荐》,由网络作家“火之虎vvvv”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主角朱幼健朱由检的军事历史《大明:穿越崇祯,拒绝吊上歪脖子树》,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小说原创作者叫做“火之虎vvvv”,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文章简介如下:朱由检更改了以往的制作方法,将后世更加科学的黑火药配比拿了出来。而且为了不影响火药的威力,他把明朝工匠们惯用的稀奇古怪玩意全给取消了,换成了以伤敌为主的硬物。有科学研究证明,每给敌人制造一个伤员,就能削弱敌人两倍的战争潜能。不仅如此,朱由检还取消了容易破碎的陶罐外壳,换成了容易取材的竹筒——等到站稳了根基之后,再换成生铁罐体。......

《大明:穿越崇祯,拒绝吊上歪脖子树精品推荐》精彩片段


王承恩在感慨,朱由检却走到了另一边。

一群小火者,正在鼓捣火药呢!

大明的太监们,堪称是三教九流啥都会一点:

外朝读书考功名,内朝也要读书写字;外朝有火器局,内朝也有太监们会鼓捣枪炮……

甚至——木匠皇帝朱由校那会,三大殿荒废已久,想要重修。

实际上,早在万历朝,皇帝就想修三大殿了,文官报价两千万两白银,吓傻了万历,重修三大殿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等到天启帝继位,文官依旧报出两千万两的高价,魏忠贤带着太监们一合计——报价五百九十万两。

魏忠贤建成后的总花费,只有六百八十八万两银子,还不到文臣报价的三分之一。

明朝太监的多才多艺,由此可见一斑。

一块块柳木炭,被太监们碾成了粉末,和另外材料,两种被仔细的混合起来……

“一硝二黄三木炭”,早在唐朝时候,火药就被炼丹师们鼓捣了出来。

火药的最初目的,并非是用来爆炸伤人,而是用作了放火,焚烧敌军物资。

有小太监将混合好了的火药,灌入竹筒内。

“抓一把铁钉、碎瓷混进去,威力会更大的。”

朱由检对负责灌装的太监指点道。

那小宦官抬头一看,见皇帝正笑盈盈的看着自己,浑身一惊,急忙就要行礼,却被崇祯按住了肩膀:

“你只管灌装就好,繁文缛节就免了。”

大明的火药武器种类很多,不单单是手榴弹,还有地雷和水雷。

甚至,还有定时爆炸和碰撞爆炸两种‘高科技’方式。

至于火枪类型,更是百花齐放!

至于朝手雷里加入别的东西提高威力,早就有了呢!

只不过,古人把路走窄了——他们想出的办法五花八门:

宋朝时,朝里面加入芥末等刺激气味,还有加入毒药的。

等到了明朝,伴随着辣椒的传入,大明的能工巧匠们,制作出了这个世界上第一种化学武器——

辣椒面被掺入火药内,制成了毒气炸弹!

(✺ω✺)真不知道士兵们,是如何忍受这种刺鼻气味的战场的……

朱由检更改了以往的制作方法,将后世更加科学的黑火药配比拿了出来。

而且为了不影响火药的威力,他把明朝工匠们惯用的稀奇古怪玩意全给取消了,换成了以伤敌为主的硬物。

有科学研究证明,每给敌人制造一个伤员,就能削弱敌人两倍的战争潜能。

不仅如此,朱由检还取消了容易破碎的陶罐外壳,换成了容易取材的竹筒——等到站稳了根基之后,再换成生铁罐体。

……

王承恩已经‘醒来’,他垂手站在崇祯身边。

“大伴,这些掌心雷,因为更改了配比,是以威力更大,以后便唤作手榴弹吧!”崇祯将后世 的名字定了下来,然后询问道:

“让你准备的防水小皮囊,准备的如何了?”

王承恩指了指一边正在忙碌的宫女:

“陛下,臣让人制造的这种小皮囊,是采用两层皮缝制的,足以防水。

每一个皮囊能装五枚掌心……呃……手榴弹。”

刚刚被陛下改了名,王承恩还不习惯,差点说秃噜皮了:“等会,臣会将皮囊会配发给男丁,如此一来,跟随陛下出宫的百官,就有了武器……”

崇祯点头。

这些原本的历史上,跟随他自尽的朝臣,可是最后忠于他的大臣了,一个都不能少啊!

对于他们,如何爱护都不过分!

两人正说着,左都御史李邦华带着上百人走了进来,他匍匐在地哭拜道:

“陛下,都是臣无能啊!”

李邦华这个人,研究明末的都知道他,这厮做的最出名一件事,就是整顿京营,算是明末为数不多的正直又有能力的大臣。

见到李邦华最先到来,崇祯大喜,急忙道:“李卿家请起,你的组织才能朕是信得过的,还请你立刻组织人员撤离!”

李邦华也不矫情,当即起身而去。

来的时候,范景文告诉他是拜别皇帝,他还满脸的悲沧。

但是,进了宫城之后,范景文就告诉了他真正的缘由。

得知皇帝能够走脱,李邦华打定了殉国的心思,就消散了。

听闻了皇帝安排给他的工作之后,李邦华立刻行动起来。

一行行官吏、百姓跪在地上,给崇祯磕了头,然后顺着打开的下水道,钻了进去……

……

皇宫内的撤离,正在紧张密鼓的进行着,而身负带走所有忠臣重任的范景文,却犯了难。

皇帝交给他的名单,他基本上都凑齐了,唯独少了五人。

却是户部尚书倪元璐、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大理寺卿凌义渠,以及御史王章和赵撰。

“可曾找到倪部院等五位老爷?”范景文满头大汗,抓着管家陈伯询问道。

“老爷,小的跑遍了内城,不曾见了他们,不过……”

陈老汉是范家的老人了,他带着人,跑遍了京师内城,都没有找到倪元璐等人。

范景文听他吞吞吐吐的,当即怒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里支支吾吾,皇爷有难,我们做臣子的赶去见一面这是本分!”

他扯着嗓子怒吼了一句,这才压着嗓音问道:“不过什么?”

见到自家老爷焦急,陈伯急忙道:“我刚才在大街上,听人说大理寺的凌老爷带着兵马去守宫门去了,倪大老爷也带着人匆匆而走,孟老爷据说去了正阳门……”

正阳门!

范景文豁然一惊。

正阳门可是京师内城外城之间,最重要的大门,闯贼攻势最猛的就是此地啊!

他顾不得再说,当即翻身上马,带着几个家丁,朝着正阳门冲去

京师内外,早就乱成了一锅粥,枪炮声宛若过年时的鞭炮,就没有消停的时候,火药燃烧后的烟雾,笼罩着北京城的上空,形成了乌云。

刺鼻的硝烟充斥着鼻腔,让人止不住的想要打喷嚏。

甚至,时不时就有打偏了的炮弹,砸塌了两旁的房屋。

范景文顾不上害怕,拍马疾行。

“老爷,老爷,你慢一点啊!”

身后家丁止不住的连连呼喊。

众人路过一处悬挂着“胡”字灯笼的大宅子时,匆匆一瞥间,似乎下人们正在集合……


后面的两个轿夫发力,前面的轿夫下压,轿子门槛接了地。

有衙役急忙上前,伸手掀开门帘。

他一手护着门框,一手虚扶知县,低声道:“大老爷小心门槛。”

知县刘俢如缓缓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张应选眉头一挑,低声对王廉道:“王公公,这厮一看就不是好官!”

王廉冷笑:“可不是,这排场,比杂家干爹都大!”

两人在腹诽,那刘俢如远远的站在桥边立定了,这才手搭凉棚,仔细的打量了为首的王廉一眼。

却发现,这太监自己不认识,于是就止住了脚步。

双方隔着一座桥,足足间隔三十多步。

“不知这位公公从何处来?”刘俢如说着没有营养的废话。

王廉心中冷笑,脸上却不动声色:“某自京师来。”

果然!

刘俢如心中想到:怕是明皇求援的太监吧?

可不能应了他!

心中如是想,刘俢如也不说让王廉等人进城歇息,他牢牢的站在桥的另一边,带着几分质问的语气道:

“却不知公公为何而来?”

按照官场惯例,宦官身上的衣服,通常都是不带补子的,一旦带有补子,哪怕是九品鹌鹑补,也代表着实权人物。

因为只有二十四监的大太监,才能配发了补子。

这些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

也就是说——太监只要穿了补子,不管品秩高低,都是皇帝的心腹。

这样的太监当前,莫说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了,就算是封疆大吏,也得陪着小心。

然而,此刻的王廉,却备受冷落不说,更是被拒之门外……

当真是世态炎凉啊!

“杂家此来有两件事,张经历,你告诉他罢。”王廉随手指了指张应选。

张应选从王廉身后站了出来。

一看清张应选的样貌,刘俢如眼神猛地眯起,他身躯瞬间绷紧,稍几,才恢复了原样,故作轻松道:“还请张经历不吝赐教。”

刘俢如的动作,瞒不过深宫中长大的王廉,自然也瞒不过专职负责——考察官员政绩合不合格的考功清吏司经历张应选。

这县令认识他!

张应选想了想,自己是去年年底被提拔为经历的,之前在吏部混了五年,所做的正是经承。

考功清吏司有长官郎中一人,副手员外郎一人,掌书不定(通常三人到五人之间),经承十六人。

考功清吏司的工作是:掌文职官之议叙与处分,三岁京察及大计则掌其政令。

说白了,就类似于后世的组织部和党校进修。

两位大佬自然是不负责具体考核的,而掌书则是书写官员任职命令。

负责考核的具体人,就是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经承!

地方文官每三年就要进京述职、接受考察,因此,刘俢如自然认识张应选!

要知道大明单单县令,就有1358个!

而经承,只有16人!

张应选每天经手的官员太多,不记得刘俢如,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张应选心中明境,嘴上却不提,按照之前商议的道:

“此次前来,有两个事情,第一,吾皇命我等宣旨,路过贵县时不慎丢失坐骑,还请县尊慷慨解囊,赞助一二。”

这也是之前商量好的。

若是这县令念旧情,提供了物资,那便留他一命。

刘俢如瞥了一眼他身后的贾利,两人交换了一下眼神。

见明使果真是来索要物资的,贾利鼻孔里喷出了一股冷气:想得倒美!

大牲口难道就不是钱吗?也不撒泡尿照照镜子,我大顺皇帝都围住京师了,谁还拿你们明国的皇帝当回事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