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现代都市 > 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全集小说阅读

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全集小说阅读

小鸟非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以陈楚朱标为主角的军事历史《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是由网文大神“小鸟非”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了摆手,一脸不耐烦的朱元璋,正看着户部的账册。“宝钞提举司一共发出了八千万两宝钞,按照一两银子一石五斗米的价格,要一万万两千万石粮食才能维持宝钞的挤兑。”“可太仓的粮食,账目上只有四千万石粮食,这足足八千万石的差额…”朱元璋已是急的焦头烂额,宝钞是他发出去的,现在这烂摊子,他当然要收拾。前几日和胡惟庸在应天府逛了逛,明察暗访,对宝钞的......

主角:陈楚朱标   更新:2024-06-04 12:3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陈楚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全集小说阅读》,由网络作家“小鸟非”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以陈楚朱标为主角的军事历史《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是由网文大神“小鸟非”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了摆手,一脸不耐烦的朱元璋,正看着户部的账册。“宝钞提举司一共发出了八千万两宝钞,按照一两银子一石五斗米的价格,要一万万两千万石粮食才能维持宝钞的挤兑。”“可太仓的粮食,账目上只有四千万石粮食,这足足八千万石的差额…”朱元璋已是急的焦头烂额,宝钞是他发出去的,现在这烂摊子,他当然要收拾。前几日和胡惟庸在应天府逛了逛,明察暗访,对宝钞的......

《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全集小说阅读》精彩片段


“如果真的是抑商的话,只有商税拉的高高的,让商人有的赚,但又没得赚。”

“钱财回流到朝廷,朝廷大搞建设,再把钱散播到民间,民间在购买商人的货物,朝廷再苛以重税,钱财继续回流到朝廷。”

陈楚话音螺钉,只见朱标两眼放光,开口询问道:“先生,还能这么玩?”

“当然了,要不然钱从哪里来?朝廷对商人再重的税,百姓都会拍手叫好,反正这钱不是百姓直接掏出来的…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陈楚摸了摸膝盖,起身道:“还是讲经济学吧。”

“先生,今天已经讲了很多了,让我先消化消化,研究研究,放风的时间不多了,先生晒会太阳…”

朱标连忙打住了陈楚,他只怕陈楚说的再多,他都要记不住了,虽然有别人帮他记着。

见朱标如此,陈楚也不多想,走到远处的石墩上躺了下去,享受着…

“这怎么大清早的出来放风??”

……

应天府,乾清宫。

朱标手中拿着翰林编修记录的手稿,一一对照,回忆着脑海中听到的。

“宝钞的购买力下降,直接原因就是供需关系的下降,民间的宝钞流通不足,百姓对于宝钞的信任不够,而朝廷的各项商业活动也不认可朝廷自己发的宝钞。”

“继而宝钞购买力持续走低,直到最后,宝钞增发,朝廷不认,宝钞崩盘。”

“父皇,儿臣看这经济学,宝钞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朱标望着朱元璋道。

摆了摆手,一脸不耐烦的朱元璋,正看着户部的账册。

“宝钞提举司一共发出了八千万两宝钞,按照一两银子一石五斗米的价格,要一万万两千万石粮食才能维持宝钞的挤兑。”

“可太仓的粮食,账目上只有四千万石粮食,这足足八千万石的差额…”

朱元璋已是急的焦头烂额,宝钞是他发出去的,现在这烂摊子,他当然要收拾。

前几日和胡惟庸在应天府逛了逛,明察暗访,对宝钞的购买力已经有了新的认知。

一贯宝钞合一两银,能有五钱银子的购买力就不错了。

想到自己亲手去掠夺百姓财富,甚至让无数农民因为宝钞而家破人亡,朱元璋心在滴血。

不料,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父皇,儿臣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回笼宝钞,让宝钞的购买力回升,而让宝钞的购买力回升,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认可宝钞。”

“但是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朝廷认可宝钞的可行性并不大,所以儿臣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还望父皇圣断。”

朱标躬身作揖。

只见朱元璋眉头拧紧,沉声道:“你说。”

“皇庄有不少商铺,先让那些商铺认可宝钞,然后在盐巴上下手,以往盐商在盐场拿盐,只需要盐引和替朝廷运送粮食的文书。”

“如果让盐商在拿盐的同时,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宝钞,那盐商为了拿盐,一定会大肆回笼宝钞,用于在盐场拿盐。”

“如此,两相平稳,朝廷在开宝钞和粮食,盐巴锚定,宝钞的购买力自然会趋于平缓。”

朱标将自己的方法说了出来,粮食是重中之重,绝对不能当急先锋去稳定宝钞的购买力,一旦如此,民间必然大量挤兑粮食。

朝廷会动荡。

但如果是盐巴,同样是百姓的必需品,但和粮食比起来,盐巴的问题并不会导致朝廷政局动荡,天下不安。

“那些盐商一个比一个精,他们会同意?”


“海军的组建初期,可以通过远洋捕捞,既训练了海军的航行能力,也以卫所的形式,做出生产。”

“但军队就是军队,任何军队,一旦染上了生产,就会走错路子,为了利益而战,而不是为了信仰,为了家园。”

“而卫所的崩坏,就是因为卫所本质上是从事生产的,他既然生产,那就必然有分配,而分配就很容易导致分配不均。”

“上头的军官把卫所的兵丁当做佃农使用,产出的粮食,大多被军官拉去卖了。”

“这样长此以往,卫所怎么可能不崩坏。”

“而海军同样如此,组建初期虽然需要通过捕捞来生产,但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内部产能过剩,财政充沛,军队就应该转变形式,从生产变成不生产。”

“不生产的军队,要进行刻苦的训练,要有军魂,要有斗志,要有精良的装备,稳定的供给,统一的制度,明确的赏罚。”

“兵贵精而不贵多。”

陈楚倒不是把朱元璋的卫所制度批判的一无是处,毕竟卫所制度在这个时代,在大明建立的初期,国家财政一片赤字,入不敷出的情况下。

军队自给自足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个路子不能长期走,走时间久了,一定会出幺蛾子。

军队只有和生产分开,只负责战争,千日训练,一日沙场,那才叫军队。

“刻苦训练这个我能理解,军魂是什么?还有,统一的制度和明确的赏罚?”

朱标挠了挠头发,他会不知道统一的制度,明确的赏罚?装作不知罢了。

但军魂确实不知。

“先讲军魂吧,所谓的军魂就是,军队要每日刻苦训练,每日训练都要给军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要让军队知道,他们是为了妻女而战,是为了子孙而战,是为了君父而战。”

“要灌输,将军百战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信念,只要思想正确,军队就是有军魂的。”

“一个人的思想正确不会怎么样,十个人的思想统一,一百个人的思想统一,一万个人的思想统一,那这一万个人在严酷的训练下就是精兵,战无不胜的精兵。”

“哪怕条件再刻苦,他们也是战无不胜的,能够克服一切苦难,赢得最终胜利。”

陈楚面色平静,他虽然没参过军,没入过伍,但他参加过军训啊,对军队的那一套,不能说心知肚明,也是学了些皮毛。

用来在古人面前吹牛逼,完全是够了。

但如果陈楚知道,听他吹牛逼的这个人是朱标…估计这牛逼是吹不下去了。

毕竟,吹牛逼说的话,是不需要负责的。吹牛逼犯法吗?

“但是这样的军队,不事生产,终日训练,所需的粮食供应也是海量的,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供应体系,粮食供应和银钱供应。”

陈楚停顿片刻,开口说道。

“那先生,您要造反的话,需要多少军队能拿下这个天下?”

朱标抛出了一个极其富有建设性的问题。

听到这话,陈楚目光一沉,脚下虚浮,两步冲到朱标面前,伸手捂住了朱标的嘴巴,四周环顾着。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四周的牢房已经空了,只有他这一间还有他和朱标俩人。

见没有锦衣卫听到,陈楚喘了两口粗气道:“呸,这话能乱说吗?让人听到,还不先斩后奏了。”

“虽然我是死刑犯,但那也要勾红,至少还能苟几天啊。”

陈楚险些被朱标的惊骇言论吓的半死。

造反?造反那活是那么容易得吗?

“先生,您回答我的问题,按照您的说法练兵,要多少军队?”

朱标开口询问道。

“按照我的方法嘛,如果披甲率百分百的情况下,有五万大军配上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我敢在野外和三十万军队野战。”

“但是,拿天下是要攻城的,没有二十万这样的军队,想拿天下,甭做梦了。”

陈楚摇了摇头,攻城战的情况和野战那是两个概念,即便军魂在强烈,军队意志在高,攻城战的损伤都是不能承受的。

“先生还需要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

朱标眨了眨眼,开口询问道。

“当然,我学的经济学,化学,物理学,乱七八糟的,我没学过孙子兵法啊,怎么行军布阵,怎么打仗,我只知道怎么练兵。”

陈楚耸了耸肩,他所谓的他知道怎么练兵,那就是照搬后世大学时期的教官方法。

当然,供应足够的话,军训的方式训练出的军队,肯定是比卫所兵要强的。

但说到真正的行军打仗…陈楚只能说,让我玩战旗游戏还行,打仗?算了吧。

“先生,您还没说,统一制度是什么意思?”

“统一制度简单的说就是将军令畅通无阻的执行下去,说白了就是军中的各种等级制度,这个用大明的小旗,总旗都是一样的。”

陈楚并没有把什么军师旅团营连排的说法拿出来,这种制度,未必就适合古代战场。

而明初的军制是在古代战场上一次次战争经验结合先人的军制总结出来的,自然是更适合这个时代。

一切东西都有规律,适合才是最好的,就好像,有人要在古代搞民主化,我去你奶奶的,绝对偏瘫患者才会想着在古代搞民主。

“昂,统一制度就是这个啊,那明确的赏罚呢?”

朱标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明确的赏罚简单来说,就是将赏罚确定下来,而不是等到最后,皇帝的心思来决定,心思好了重赏,心思不好,不赏。”

“现在火器大行其道,已经没办法统计个人杀伤数了,针对这个方法,赏罚要进行改变,以千户所为单位,也可以以卫所为单位,进行赏罚。”

“比如这个卫所在战争中,统计他们卫所的杀敌数是一千人,那就按照杀敌一千的奖励,平均分给卫所的每一个士兵。”

“而如果这个卫所在战争中犯了错误,违抗军令,那就将惩罚落实到每一个士兵身上。将官三倍受罚。”

“这样,一赏一罚,一个卫所的士兵就会自发的将自己认为成是一个集体。”

“另外,卫所崩坏也要解决,而其实,解决卫所崩坏的最简便方法,也很容易、但麻烦也确实麻烦。”

“卫所崩坏的主要原因是产出,将官,分配不均,这是三大毒瘤,也是因为这三大毒瘤造成了卫所崩坏。”

“要解决这个,就要釜底抽薪,从分配不均上下手,卫所的产出不归卫所,要全部送到太仓,不管产出多少,都要送到太仓,而卫所兵的饷银,要从太仓发出。”

“收回来,在发出去,并且如果可以的话,在每个卫中挑选五百人进行不事生产的严酷训练。”

“同时,比如朝廷在各地卫所的良田收了一百万石粮食,比如啊,具体多少我也不知道。”

“这一百万石粮食,比如要花七十万石用于卫所消耗,剩下的三十万石拿出来,设置三个奖项!”

“第一个奖项,奖励卫所田亩经营得当,产出的多,赏。”

“第二个奖项,奖励卫所会武,按照一府一卫,举行布政司境内的军队比武,胜者赏。”

“第三个奖项,同样是奖励卫所会武,各布政司的第一名到京城来比武,胜者赏。”

“这个赏不单单是给参加会武的人,而是给整个卫所的赏赐,同时也要根据卫所的实际情况。”

“而所有参加会武的将士,不能超过三十,不能低于十五,这样的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卫所养只管训练的军队,军队赢得比武获得奖励,整个卫所获利。”

“而那些没有获利的卫所,不论他们是想在天子面前露脸,还是想获得赏赐,都会尽力训练。”

“而朝廷拿着卫所产出的东西,回头赏给卫所,名利双收,同时养出一支分散在各地的精兵强将。”

“等到战争时候,这些精兵聚集在一起,皇帝点个能征善战的大将,稍加演练,就是一支强军。”

“当然,在卫所那些只专注训练的军队中,要有人宣传忠君爱国,为祖宗而战,为妻儿而战,为家园而战,为君父而战。”

陈楚话音落下,牢房的大门被一名锦衣卫打开,锦衣卫目光在陈楚身上扫视,扭头看向朱标道:“楚河,你家人来接你了,走吧。”

“啊?好的。”

朱标顿时会意,起身向外走去。

恍惚间,陈楚蒙了,坐在杂草堆里,脑海中快速回想着:“对对,他是和他爹闹矛盾进的诏狱,他不需要被砍头…”

“亏得我还和以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原来小丑只是我自己啊…”

朱标站在门口,朝着陈楚的方向躬身道:“陈兄,我会来看你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知道是朱元璋在侧房找他,朱标也不迟疑,转身离开了牢房。


“不过这个我们在宏观经济学讲,下边讲需求和供给…我说这么多,你能听得懂吗?”

陈楚望着苦心思考的朱标,开口询问道。

微微点头,朱标道:“先生,您说,我都记着呢。”

陈楚说的那么快,朱标怎么可能全记得下。

但不重要,陈楚并不会知道,在他身后的隔壁牢房内,有翰林院编修在记录他说的每一句话。

“需求…还是画图吧。”

陈楚拿着小木棍在地上画了一幅需求表,在左侧标注价格,在下侧标注数量。

“比如这个商品是丝绸,在不考虑丝绸的生产成本前提下,最高价格一两银子,最低价格免费送。”

“而丝绸的总数只有十份,你算一算,这个卖出的线应该怎么走?”

陈楚将木棍递给了朱标。

眉头紧蹙,朱标拿着木棍直接划了一条斜线道:“按照理论来讲,最高价格的丝绸是高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所以他们可能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商品,也可能是宁可光着也不买,当然,更多原因可能是买不起。”

“所以一两银子的最高价格,丝绸是很难卖出去的,应该是零,而价格稍稍下降,直到降至免费,丝绸必然供不应求。”

“免费的,不需要付出的,都是好的,肯定会引来疯抢。”

朱标也不含糊,直言答道。

“嗯,反应的很快,那从这条线来看,你认为,丝绸的价格,在哪里最合适?”

陈楚看着朱标,出声询问道。

“应该放在五钱银子最合适。”

朱标被中庸之道荼毒,天然的认为,取中最为妥善。

陈楚摇了摇头道:“你或许是忘记了,丝绸是高端商品,既然是高端商品,就不是针对百姓,普罗大众的。”

“而百姓们,也不会把目光过多的放在这种高端商品上,高端商品想要赚钱,锚定的目标就应该是高收入人群。”

“如果一两银子是天价,无人会购买的前提下,丝绸的高端商品,应该定价在八钱银子。”

“价格定在五钱银子,并不会有百姓购买,而高收入人群也不会把目光放在这上边,他们会认为这东西也就那样。”

“而定在八钱银子,既可以保证有人购买,又不用承担过重的产出压力。可以更好的调节市场。”

陈楚抬腿将地上的画表擦去,拿着小木棍又画了一个表格道:“这次的商品是麻布,价格最高在五钱银子,最低还是免费。”

陈楚望着朱标,将木棍递给他,开口问道:“你认为,这个麻布的价格应该定在多少?”

“这个…丝绸是高端商品,价格要定高,麻布应该就是低端商品,价格应该放低,但又不能过低。”

“如果最高价格是五钱银子,那最好是定在一钱三分银子到一钱五分银子之间。”

朱标抬头看着陈楚。

微微点头,陈楚道:“答得不错,这就要说到另一个事情了,需求法则,市场需求。”

“还以丝绸举例。”

“市场价格是多少?”

“消费者收入是多少?”

“相关产品价格是多少?”

“购买者人数是多少?”

“假设市场价格是八钱银子,假设普罗大众消费者收入是五钱银子,假设相关产品价格是一钱五分银,假设购买人数是一百。”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楚看着朱标。

愣了半晌,朱标开口回答道:“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收入,只要消费者收入高了,购买人数就多了,卖的货多了,赚的钱就多了。”

“我大概好像明白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