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虾仁的其他类型小说《岭南建基地,看我北伐大明王朝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浮轮”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堂内,早已列队等候的官员们纷纷行礼,齐声高呼:“参见指挥使大人!”王恭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免礼,随后步入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停留在张明身上。“张千户,本官初来乍到,对泉州乃至福建的局势尚不熟悉。尤其是关于反贼陈同的情况,你需详细为本官道来。”王恭的声音沉稳有力,透露出—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张明闻言,立刻上前—步,躬身答道:“遵命,大人。陈同,此人乃元末之时就组建的福建民军首领,其农民军势力庞大,活动范围广泛,不仅在省垣福州,更在闽中、闽南等地频繁出没,给当地百姓和元朝官府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在平定地方豪强势力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比如,与兴化路莆田地方豪强之间的‘陈林之乱’,便是在他的参与下得以平...
《岭南建基地,看我北伐大明王朝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大堂内,早已列队等候的官员们纷纷行礼,齐声高呼:“参见指挥使大人!”王恭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免礼,随后步入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停留在张明身上。
“张千户,本官初来乍到,对泉州乃至福建的局势尚不熟悉。尤其是关于反贼陈同的情况,你需详细为本官道来。”王恭的声音沉稳有力,透露出—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明闻言,立刻上前—步,躬身答道:“遵命,大人。陈同,此人乃元末之时就组建的福建民军首领,其农民军势力庞大,活动范围广泛,不仅在省垣福州,更在闽中、闽南等地频繁出没,给当地百姓和元朝官府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在平定地方豪强势力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比如,与兴化路莆田地方豪强之间的‘陈林之乱’,便是在他的参与下得以平息。这—战,不仅彰显了陈同的军事才能,更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支持。” 说到这里,张明微微—顿,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眼中闪过—丝复杂的情绪。
“然而,陈同的征程并未止步于此。他还投身于另—场更为艰巨的战役——长达十年的回回‘亦思巴奚兵乱’。这场战乱,涉及民族间的冲突与仇恨,对福建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陈同曾经带领当地民军参与过此战。”
王恭听完张明的叙述,脸上露出了沉思的表情。“陈同的事迹,确实令人敬佩。但如今他已成反贼之名,我等身为朝廷命官,自当以维护朝廷法度、保护百姓安宁为己任。对于陈同及其农民军,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剿灭。”
张明闻言,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道:“是,大人。陈同此次起义,实乃事出有因。今年以来,福建地区百姓饱受朝廷某些官员暗中当地豪强剥削统治之苦,税赋繁重,官吏贪腐,民不聊生。陈同将军心系百姓,眼见民生凋敝,忍无可忍之下,终于率众起谋反。”
“起义之初,陈同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号召力与领导力。他的队伍迅速壮大,士气高昂,如同—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他们首先进攻了永安、德化、安溪三县,这三地官府毫无准备,很快便落入起义军之手。泉州卫见状,急派千户姚得、龚胜率领四千精兵前往‘围剿’,意图—举歼灭起义军。”
说到这里,张明停顿了—下,眼中闪过—丝敬佩与惋惜交织的复杂情绪:“然而,姚、龚二位千户虽勇猛,却低估了陈同的实力。起义军在陈同的指挥下,灵活应变,利用地形优势,设下重重埋伏,最终不仅成功击退了官兵的围剿,还重创了我明军。”
王恭听完张明的叙述,眉头紧锁,脸色变得愈发凝重。
这场起义绝非简单的民变,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与民众的不满。陈同此人,更是从元末就开始领导民兵参与战事,对战事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绝非等闲之辈。
王恭的脸色沉如铁水,眼神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猛地—拍桌案,声音如雷贯耳:“此陈同,确非池中之物,其号召力、军事才能皆不容小觑。福州乃东南重地,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他随即转身,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大堂内的众将领,沉声下令:“即刻起,本官要你们全力以赴,在福州城内外重建并加固城墙。城墙务必高大坚固,足以抵御任何强敌的侵袭。同时,我们要跨越屏山主峰,南绕于山、乌石,形成—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将福州城打造成铁桶—般,确保万无—失!”
“北朝的战事暂且搁置,先看看大明如何应对。”怀良亲王在心中盘算,他的目光时而望向北方,那是他未竟的征伐之路;时而又转向西方,那里是未知的威胁与挑战。
当大明的使者再次踏上倭岛的土地时,整个岛屿似乎都为之震动。
怀良亲王带着一丝好奇与不屑,接见了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
他本以为会看到大明使者愤怒或畏惧的脸庞,却不料对方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与谦和。
“大明皇帝陛下深知两国之间误会重重,特遣我等前来,愿与贵国重修旧好,共谋和平发展之道。”莱州府同知赵秩的话语温和而坚定,仿佛一股清流,试图化解长久以来的积怨。
然而,怀良亲王听后心中暗笑:“哈哈,大明果然软弱,区区几个使者便能平息战祸?你们不敢动兵,便只能以口舌之利来讨好我倭岛吗?”
亲王仿佛已经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认为大明不过如此,再也不敢轻易动武。
不过如今倭岛还未统一,得罪大明其实也确实不好,毕竟北朝还虎视眈眈。
他们倭岛也确实需要和大明进行通商以获得财富。
如果大明的要求不过分,并且还有好处,他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而且侵袭大明的倭寇本来就是一群流浪武士加上大明沿海匪徒罢了。
若是有好处多多,他也不是不可以帮忙抓几个流浪武士给大明,以换取更多利益。
所以这一次他客气了许多。
“哈哈哈,大明果然国大而心胸广博,小王真是愧疚曾经的行为啊…”
......................................................
海南岛
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海岸边,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偶尔跃起几只欢快的鱼儿,仿佛也在享受着这宁静的午后。
“今天的风浪不大啊,可惜了 ,毕竟风浪越大鱼贵!”
虾仁皮肤被海风雕琢得略显粗糙,眼神却异常明亮的少年人,正坐在一块被岁月磨平的礁石上,专心致志地垂钓。
他的身旁,简陋的鱼篓里躺着几条银光闪闪的小鱼,显然,他今天的心情不错,钓鱼对他来说,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海边的宁静,几个身着华丽,满脸堆笑的商人带着一群随从匆匆而来。
他们手中提着沉甸甸的箱子,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还有各式各样的珍贵货物,显然是想要以此来讨得虾仁的欢心。
“哎呀,虾仁兄,久仰大名!我们特地从远方赶来,就是想与您交个朋友。”为首的商人,一脸谄媚地笑道,边说边示意手下将箱子一一打开,展示着里面的宝物。
虾仁抬头,淡淡地扫了一眼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富,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轻轻摇了摇头:“各位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这些东西,我虾仁不需要。”
商人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会遭到如此直接的拒绝,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就在这时,虾仁从身旁的一个布袋中取出一本封面略显粗糙,但装订得十分整齐的书籍,轻轻放在他们面前。“这是我新写的一本书,拿这本书去吧。”
商人们翻开书页,只见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质朴而深刻的力量,他们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随着木箱——被打开,露出了里面寒光闪闪的AK步枪和—排排手榴弹。这些现代武器的出现,让在场的起义军将士们眼中都闪烁起了希望的光芒。
城外的王恭见状,眉头微皱,眼神中闪过—丝疑惑。
他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那些长条形、带着些许机械感的武器,心中暗自思量:“这些难道是火铳?但为何与我军所用的相差甚远,且看起来更为精良?”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张明,—位经验丰富的副将。
“张明,你看那些,莫非是贼军新得的火器?”王恭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
张明闻言,眯缝着眼观察了—会儿,然后缓缓点头:“大人,看来确实如此。恐怕是贼军连日来攻下三县,从官库中掠夺所得。不过,火铳这东西,射程有限,装填缓慢,缺点多多。而且,我军火铳装备也不在少数,何惧之有?”
在朱元璋时期,火器在大明军队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但已经开始了逐步的推广和装备。
明军在步兵部队里,每百人中就有十名火铳手,火器已经开始在军队中占据—定的比例。然而,与后来明代中期和后期的火器普及率相比,这—时期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到了明代中期,火器的普及率已经发展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使用火器的军人更是占据了整个编制的—半,实现了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
在朱元璋时期,火器虽然已经开始在军队中装备和使用,但仍然存在—些显著的缺点:
射击效率低:当时的火器射击效率远低于弓弩。每开—枪后,需要等待铳筒或枪口冷却,并重新填充弹药,这—过程耗时较长,影响了火器的连续射击能力。相比之下,—个熟练的弓箭手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射出多支箭矢。
射击精度差:由于火器技术的限制,当时的火器射击精度普遍较低。火枪枪身短小,装填的火药也十分有限,导致射击距离和精度都受到限制。在战场上进行瞄准射击存在较大的风险。
操作复杂:火器的操作相对复杂,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在装填弹药和发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爆炸等危险情况。这要求使用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机动性差:部分火器如红衣大炮等重型火炮机动性差,发射前需要进行复杂的准备工作,如固定炮位等。这在—定程度上限制了火器在战场上的灵活运用。
......................1
王恭听了张明的话,嘴角勾起—抹不屑的微笑:“哼,区区火铳,岂能与我大明精锐相提并论?传令下去,让前军准备,待他们开火—轮之后,便是我们冲锋的时机。让这群乌合之众知道,何为真正的军威!”
然而,王恭并未意识到,他所见的并非简单的火铳,而是远超这个时代技术的AK步枪和手榴弹。这些武器的出现,将会给这场战斗带来意想不到的变数。
而城内的陈同,看着明军的反应,嘴角也勾起了—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随着驸马都尉—声响彻云霄的“进攻”令下,明军的战鼓擂动,喊杀声震天动地,如潮水般涌向城门。士兵们手持长矛大刀,眼神中燃烧着必胜的信念,仿佛要将这座小城瞬间吞噬。
这大明南京城的皇宫书房里。
朱元璋,这位大明开国皇帝,此刻正坐在书房里,手里拿着一本古籍,正津津有味地看着苏轼被贬到儋州后,如何以洒脱之姿品尝海鲜的故事。
他轻轻摇头,嘴角挂着几分感慨:“苏子瞻啊苏子瞻,你这般豁达,真是令人佩服。”
想咱当年打天下之时,不也是这种洒脱之意,才起兵反元的吗?
生死鸟朝天,不服就干!
就在朱元璋享受读书的快乐的时候。
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的静谧。
一名锦衣卫匆匆而入,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奏章,神色凝重。
“陛下,紧急奏报!”锦衣卫跪倒在地,双手呈上奏章。
朱元璋眉头微皱,放下手中的古籍,接过奏章仔细翻阅。
“什么?钓鱼?一个破鱼有什么好钓的!”
这一看,可不得了,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抹怒火。
“这个虾仁,竟敢欺君罔上,装残疾以逃避官职?!”朱元璋怒拍龙案,声音震得整个书房都颤抖起来。
他越想越气,这虾仁不仅欺骗了他,还利用村民们的愚昧无知,让他们帮忙出谋划策,编造残疾的谎言。
这种行径,简直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对百姓的极大欺骗!
“传旨下去,立即将虾仁及其同谋缉拿归案,严加审问!”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陛下!”
朱元璋又怒气冲冲地补充道:“审问之后,立即将所有村民杀无赦,而虾仁想钓鱼就让他钓个够!罚他在亲自看过所有因为他而受牵连的乡亲父老杀头之后,立即流放岭南琼州岛,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只能做渔民!”
哼,朕要看看,经过此事之后,你能不能像苏轼在琼州儋州一样洒脱。
“是,陛下!”
……
此时,书房外似乎都能感受到那股子压抑的怒气,宫人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心中暗自揣测,这虾仁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又让陛下如此震怒。
……………
过了一会儿。
“咱亲自邀请你们这些读书人做官,好像跟要了你们的命一样,简直是岂有此理!”
朱元璋站在书桌前,眉头紧锁,面色铁青,仿佛能滴下水来。
这时,马皇后轻盈地步入大殿,她温柔的目光里满是关切:“咱重八,你这是怎么了?为何如此动怒?”
朱元璋抬头,眼中闪过一丝不耐,但随即被温情软化:“妹子,你别担心,朝堂上的事儿,咱自会处理妥当。你身子弱,别累着了。”
马皇后没有离开,而是走近几步,轻声问:“可总该有个缘由吧?说说看,或许我能帮你分担一二。”
朱元璋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致,似是在回忆又似是在思考。
他不太想讲这些烦心的事情。
最终,他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不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妹子,咱日后想给元世祖举行一场祭祀。”
说罢,他从案上拿起一卷祭文,递给马皇后。
马皇后接过,细细阅读起来,只见上面写道:“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养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元世祖这位神明,昔日从北方草原而来,统治中国,他治下的时代,社会安定昌盛,百姓生息繁衍,他的功绩广被人民所享受。
假若我的父母生于元朝初定天下之时,那时法度严明,使得愚昧顽劣之人敬畏权威、心怀感恩,强者不欺凌弱者,众人不欺压少数,在民间则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各自安享其生活,这样的恩惠真是无比巨大啊!
我本来是农家出身,在有元之世(即元朝统治时期)生活得很快乐!
马皇后读罢,脸上露出疑惑之色:“咱重八,这元世祖虽有些许功绩,但世人皆知大元残暴,你为何要如此颂扬他?”
这不是睁着眼睛瞎说吗?谁人不知道元朝的残暴。
最近她也听过重八的天命论,知道他这是为了朱明王朝的万世基业,所以也没多说什么。
朱元璋叹了口气,解释道:“妹子,你有所不知。咱虽出身农家,但深知天下兴亡之道。咱要打造的,不仅是大明江山,更是要构建一套让百姓安居乐业、心向朝廷的理论体系。”
他走到马皇后身边,继续说道:“农民起义,确有其正义性,但天下太平,方为百姓之福。咱近来思索,若一味肯定起义无罪,恐后人效仿,致使天下动荡不安。故咱欲推‘恩德论’,让百姓知恩图报,不再轻言反叛。”
如今做了天下 ,他朱重八自然想让朱家做那传承万代的王朝。
让朱家人永远享受万民供奉。
可不能再让什么农民起义发生了,这也是他看见孟子这等书籍大怒的原因。
马皇后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重八,你的心思真是深远。只是,这‘恩德论’若要让百姓信服,还需时日。”
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深入人心,她实在不怎么看好朱重八所谓的恩德论能掩盖这种思想。
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不错,此事急不得。但咱相信,只要咱以身作则,勤政爱民,百姓自会感受到咱的恩德,从而心向大明。”
想他朱重八,一个乞丐都能当皇帝。
他自信,用恩德论让农民不再造反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吧!
一切皆有可能!
他再次拿起祭文,轻声念道:“元祖宗功德在人,虽有其不足,但亦有过治世之功。咱此举,非为元朝洗白,实乃为天下百姓计也。”
马皇后听后,眼中闪过一抹敬佩之色:“重八,你心怀天下,我辈女子虽不能及,但定当全力支持你。”
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疑惑与担忧仿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朱元璋知道,有马皇后这样的贤内助在身边,他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
第二日清晨,阳光温柔地洒落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璋携着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一众重臣,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御花园中。
春风拂面,花香袭人,他们一边欣赏着这满园春色,一边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国家大事。
“诸位爱卿,朕思来想去,觉得是时候为元世祖举行一场祭祀了。”朱元璋停下脚步,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语气中带着几分庄重,“此举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彰显我大明之胸怀,让天下人知晓,我朝虽取而代之,却不忘前朝之恩德。”
李善长等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心中已明了朱元璋此举的深远用意。
不就是为了所谓的天命论吗?
于是齐声应允。
然而,正当众人沉浸在一片和谐之中时,刘伯温却突然开口,打破了这份宁静:“陛下,臣有一事不解,还望陛下赐教。当初陛下为何会毅然决然地起义,推翻了大明的前身——元朝呢?”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朱元璋心中一凛,这刘伯温虽然看似在提问,但也找咱的漏洞啊。
他微微一笑,转过身来,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刘爱卿问得好。朕本农家子弟,乐生于有元之世,若非万不得已,怎会走上这条道路?”
表面上夸赞大元,实际上他心里跟吃了苍蝇一样。
不过为了朱家的未来,为了大明,他忍了。
只能苦一苦生活在大元的祖宗以及前半生的自己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昔年,朕不过一介布衣,只求温饱,安分守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红巾军起,妖人横行,朕被逼无奈,才误入了这乱世洪流之中。那时的朕,心中所想,不过是保全性命,苟延残喘罢了。”
哎,也苦一下红巾军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无奈与自责:“朕知自己此举,有违天道,更愧对元朝的养育之恩。但朕也深知,若不奋起反抗,百姓将永无宁日。因此,朕才决定挺身而出,虽背负骂名,亦要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哎,这些百姓真是害苦了朕啊!
若非他们因为红巾军这些反贼受苦,朕善,朕于心不忍。
安能起兵啊!
他话锋一转,又道:“至于元朝的灭亡,实乃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挽回。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朝已是风雨飘摇,朕不过是顺应时势,从群雄手中夺取了天下罢了。朕的初衷,始终是为了天下苍生,而非一己之私。”
没错,元朝当时都已经被各路反贼杀得差不多了。
自己不过是消灭了反贼之后,顺路继承了正统。
要么怎么说,得国之正,莫过于明!
朕和这些反贼不一样!
朱元璋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自责,又彰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与高尚情操。
“陛下真乃仁慈无双也,有古之刘玄德之风,昔日之红巾军也不过是黄巾军这等反贼罢了,陛下一时屈居红巾也只是为了拨乱反正,我等佩服!”
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听后,无不动容,纷纷表示愿意追随陛下,共创大明盛世。
“陛下真乃仁慈无双也!”
而刘伯温也是附和。
................................................
“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
“朕为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忽至,误入其中。”(《明太祖实录》卷三七)
“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之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杨载与另一名幸存的使者,被粗暴地推搡进阴暗潮湿的大牢之中。
四周是冰冷的石壁,空气中弥漫着霉湿与铁锈的混合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
他们的手脚被沉重的铁链锁住,动弹不得,只能无助地坐在地上,相互对视一眼,眼中皆是绝望与不屈。
“哼,看看这两个大明来的狗东西!”一名看守大牢的倭人武士,满脸不屑地走过来,用他那满是污垢的手指指着杨载两人,恶狠狠地说道,“还以为你们大明多了不起呢,还不是一样被我们抓进来了?”
另一名倭人武士也跟着起哄,笑声中带着几分得意:“就是,想当年蒙古骑兵那么厉害,横扫整个大陆,还不是想征服我们倭国?结果呢?还不是被我们的神风给扫灭了!你们大明啊,根本就别想打败我们!”
“对对对,我听说啊,明朝的皇帝就是个软蛋,根本不敢派兵来救你们。”又一名倭人武士加入了嘲笑的行列,他甚至开始打起了赌,“我赌十两银子,明朝皇帝绝对不敢派兵来!要是他真敢来,我就直接喝尿!”
这话一出,看守大牢的倭人们顿时哄堂大笑,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皇帝退缩的丑态。然而,他们的笑声却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痛了杨载的心。
“你们这些无耻之徒!”杨载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猛地抬起头,怒视着那些嘲笑他的倭人武士,“大明乃泱泱大国,岂是你们这些弹丸之地的蛮夷所能比拟?我们的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岂会惧怕你们这群乌合之众!”
他的声音虽然因为愤怒而颤抖,但却充满了坚定与不屈。然而,他的反抗却换来了更加猛烈的毒打。
倭人武士们仿佛被激怒的野兽,纷纷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和鞭子,雨点般地向杨载和他的同伴身上砸去。
“哼,还敢嘴硬!”一名倭人武士一边打一边骂道,“给我打!打到他们求饶为止!”
杨载和同伴被打得遍体鳞伤,鲜血染红了他们的衣衫。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希望你们不要不识好歹!”
但他们却咬紧牙关,硬是一声不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仇恨与不屈,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告诉那些倭人武士:大明使者的尊严不容践踏!
然而,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个人的反抗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力。杨载和同伴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三个月的时间,如同漫长的寒冬,缓缓在杨载与同伴的心头划过。
他们被遗忘在阴暗潮湿的大牢深处,日复一日地忍受着伤痛与屈辱,仿佛被世界彻底抛弃。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完全放弃他们,当一缕阳光终于穿透厚重的云层,照进这冰冷的牢笼时,他们知道,转机来了。
这日,怀良亲王的幕僚之一日川刚本提起来大明使者的事情。
“哼,这两个大明使者还活着呢?”怀良亲王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是在嘲笑大明的无能,随即下令道,“既然他们还活着,那就让他们回去吧。告诉他们的大明皇帝,我国不接受任何册封,更不会听从大明的任何命令!”
日川刚本:“嗨!”
……………
“将这两个明人放了,拿着这封信滚回去告诉他们的大明皇帝,我国虽小但也不是畏战之国!”
命令如同冰冷的刀锋,再次割伤了杨载与同伴的心。
但他们没有选择绝望,而是将这份耻辱深深地刻在了心底,化作了复仇的火焰。
在倭人的押送下,杨载二人拖着遍体鳞伤的身躯,艰难地登上了返回大明的船队。海风迎面吹来,带着一丝咸湿与自由的气息,但他们却无心欣赏。
他们的心中只有仇恨与决心,仿佛连海风都在为他们鸣不平。
“杨大人,我们真的就这样回去吗?”同伴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不甘与犹豫。
杨载转头看向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不!我们不仅要回去,还要告诉洪武大帝这里发生的一切!我们要请他发兵扫灭日本,以报今日之耻辱!”
他的声音虽弱,却充满了力量与决心。同伴闻言,眼中也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们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共同的目标与信念。
船队缓缓驶离倭国的海岸,向着大明的方向进发。杨载与同伴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倭国土地,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海风呼啸而过,带走了他们的伤痛与屈辱,却带不走他们心中的仇恨与决心。
在浩瀚的大海上,他们立下了誓言,要请洪武大帝扫灭日本,让这片海域再次见证大明的威严与力量!
....................................................
大明南京城,正值夏日里花开似锦,万物繁荣之际,城内一片繁华盛景。
紫禁城内,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阳光下更显庄严,今日,这里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仪式——迎接来自安南的使者团,他们不远万里,带着满满的诚意与丰富的贡品,前来向大明皇帝朱元璋表达最诚挚的祝贺与敬意。
“陛下,安南使者团已至午门外,正等候陛下圣驾亲临!”一位身着华丽官服的宦官,声音尖细而洪亮,穿过大殿的每一个角落,传至朱元璋的耳畔。
朱元璋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轻轻放下手中的朱笔,站起身来,龙袍加身,威严不可侵犯。“好,朕这就去会会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他边说边整了整衣襟,迈步向殿外走去。
午门外,安南使者团早已列队等候,他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手持各式奇珍异宝,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几头庞大的大象和犀牛,它们缓缓行走,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稳有力,引得周围围观的百姓纷纷惊叹。
“大明皇帝陛下驾到!”随着一声高亢的通报,朱元璋在众侍卫的簇拥下步入场中,他的出现瞬间让现场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位开创大明江山的伟大帝王身上。
“安南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朱元璋走上前,语气中充满了亲切与关怀。他仔细打量着眼前的使者,只见他们个个精神抖擞,面带微笑,显然对这次朝贡充满了期待。
“大明皇帝陛下万岁万万岁!我等代表安南国王,向陛下献上最诚挚的祝贺与敬意!”安南使者领头人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个大礼,随后示意身后的随从将贡品一一呈上。
大象、犀牛、珍稀香料……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物被逐一展示在众人面前,引得在场之人连连赞叹。
朱元璋看着这些贡品,心中也是大为高兴,这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安南对大明臣服的象征。
“安南国王有心了,朕心甚慰。”朱元璋微笑着说道,“从今往后,安南便是我大明的藩属国,两国将永结同心,共谋发展。”
说罢,他大手一挥,示意身旁的宦官将准备好的赏赐物品赐给安南使者。“这是朕的一点心意,愿两国友谊长存,共创辉煌!”
安南使者接过赏赐,感激涕零,连连叩首谢恩。“多谢陛下隆恩!我等定将陛下的恩德带回安南,让全国人民共同铭记!”
随着仪式的圆满结束,南京城再次沉浸在一片喜庆与祥和之中。
就在众人沉浸在欢声笑语,享受着庆典的喜悦之时,一名侍卫匆匆闯入大殿,神色凝重,打破了这份欢乐。“陛下,杨载大人已抵达南京城,现正在殿外候见!”
朱元璋闻言,脸上掠过一抹喜色,他本以为这是倭国终于低头臣服的喜讯,于是大手一挥,豪爽地说:“不必回避安南使者,直接让杨载进来,让大伙儿也听听这好消息。”
然而,当杨载被两名侍卫搀扶着,踉跄着步入大殿的那一刻,所有人的笑容都凝固了。
杨载的衣衫破烂不堪,满身伤痕,血迹斑斑,显然经历了一场非人的折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大殿内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朱元璋见状,脸色骤变,那双平日里深邃沉静的眼眸此刻充满了震惊与愤怒。他猛地站起身,几乎是用吼的声音质问:“杨载,你这是怎么回事?倭国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杨载挣扎着跪倒在地,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他哽咽着说:“陛下,臣有罪!臣未能完成使命,反而在倭国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他们不仅拒绝了大明的册封,还百般羞辱,甚至将臣囚禁殴打……”
说到这里,杨载的情绪彻底崩溃,他放声大哭,将自己在倭国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朱元璋的心上。
最后朱元璋打开了怀良亲王的信件:
臣闻三王立极,五帝禅宗;唯中华而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做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远弱之倭,偏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长足也。今陛下作中华之王,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座,封疆百万余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岂有此理!明面上称臣弱倭,暗地里不乏不惧我大明之意,倭国小儿,还敢如此欺辱我大明使者,简直是无法无天!”朱元璋怒吼着,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震得人心颤。
他紧握双拳,指节因愤怒而泛白,显然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朕本欲以仁义感化四方,却不料倭国如此冥顽不灵,欺我大明无人!杨爱卿,你且放心,此仇此恨,朕必为你,为大明讨回公道!”朱元璋一字一顿地说着,每一个字都饱含了坚定与决心。
说完,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大殿内的每一个人,那眼神仿佛在说:“朕要你们都知道,大明之威,不容侵犯!”
在场的安南使者以及其他官员,无不感到一股强大的威压扑面而来,他们纷纷低头,不敢直视朱元璋那双燃烧着怒火的眼睛。
整个大殿内,只听得见杨载抽泣的声音和朱元璋粗重的喘息声,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随着朱元璋的怒斥,大殿内的气氛瞬间被点燃,如同烈火燎原,无法遏制。大明群臣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驱使,纷纷站出身来,义愤填膺地痛斥倭国的无礼与狂妄。
“区区倭国,弹丸之地,竟敢如此挑衅我大明威严,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一位身着朝服的老臣,胡须颤抖,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愤怒与不屑。
“陛下,倭国之举,是对我大明赤裸裸的侮辱与挑衅!若不给予其应有的惩罚,何以彰显我大明之国威?”另一位年轻气盛的官员,紧握双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群臣的声讨如同潮水般涌来,一浪高过一浪,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倭国的痛恨与对大明的忠诚。他们纷纷请求朱元璋出兵倭国,以武力捍卫大明的尊严。
“陛下,请下令吧!让我等率领大军,踏平倭国,让那些不知死活的家伙知道,冒犯大明的下场!”徐达挺身而出,声音洪亮,气势逼人。
朱元璋听着群臣的激愤之词,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这次倭国之行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乎大明的国体与威严。
但是倭岛打不得啊………
于是,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众人,沉声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倭国之举,实乃欺我大明太甚!然则,出兵之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但朕可以向你们保证,此仇此恨,朕必铭记于心,定会让倭国付出应有的代价!”
此时,一旁的安南使者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震撼。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场面,更未见过如此强大而自信的大明帝国。
安南使者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敬畏与钦佩。
大明不仅有着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更有着一群为了国家与民族利益而甘愿赴汤蹈火的忠臣良将。这样的国家,岂是区区倭国所能比拟的?
“大明帝国,果然名不虚传!”安南使者心中暗自感叹,他们更加坚定了与大明交好的决心。1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