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 > 现代都市 > 重生五零:打猎起家,崛起四九城
现代都市连载
《重生五零:打猎起家,崛起四九城》这部小说的主角是王振华董秋兰,《重生五零:打猎起家,崛起四九城》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都市小说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机械电气工程师王振华穿越到五十年代,面对一个家徒四壁、揭不开锅的家庭。王振华只能先拿起猎枪,先从打猎开始,一步步崛起四九城!...
主角:王振华董秋兰 更新:2025-02-21 21:38: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王振华董秋兰的现代都市小说《重生五零:打猎起家,崛起四九城》,由网络作家“宝珠道长”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重生五零:打猎起家,崛起四九城》这部小说的主角是王振华董秋兰,《重生五零:打猎起家,崛起四九城》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都市小说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机械电气工程师王振华穿越到五十年代,面对一个家徒四壁、揭不开锅的家庭。王振华只能先拿起猎枪,先从打猎开始,一步步崛起四九城!...
捕鼠陷阱稳定发挥,每天都能抓二三十只老鼠。
弟弟妹妹负责剪老鼠尾巴,老妈负责去村里卖老鼠尾巴。
美其名曰攒钱娶媳妇,其实是剥夺王振华的财政大权,用卖鼠尾的钱买红薯。
如果炸不到鱼,家里的财政大权就跟他无缘了。
王振华觉得搞笑,拎着竹篮去后山,竹篮里装满老鼠尸体。
他看着茂密的森林,体内的狩猎欲望蠢蠢欲动。
原主是个猎人,以前家里有猎枪,经常跟着父亲进山打猎,打过野猪和熊瞎子。
狩猎也是男人的天性,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刻在男人的基因里。
王振华来到一棵松树下,解开裤子撒泡尿,把死老鼠倒在树底下。
他每天来一次,今天是第七次,每次扔的死老鼠都会消失。
在四周的灌木丛中,肯定有东西等着开饭,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祝你们用餐愉快,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吧。”王振华微微一笑,转身离开森林。
几分钟后,一个狐狸脑袋探出树丛。
片刻,它蹑手蹑脚来到树下,开始大快朵颐。
两分钟后,又有两只赤狐钻出树丛,也来到树下吃老鼠。
它们是一家三口,七天前发现这里会刷新食物,就天天过来蹲守。
又过了两天,首都爆发围剿麻雀运动。
部长挂帅,男女老少齐上阵,科学家们也摇旗助威。
消息传到延庆县,县委响应号召,从各个乡抽调百姓围剿县城的麻雀。
这天早上,村支书等村干部带着全村百姓去县城支援。
由于王振华一家穿草鞋,影响王村形象,村干部就让王家留下来守村。
大舅董家旺请了病假,怀揣着麻绳网兜,一路跑到外甥家。
他急切道,“振华,村里的人都走了,咱们快去炸鱼。”
王振华拿出火柴炮,带着家人们来到村外的池塘边。
池塘长十米,宽九米左右,面积最多一百平米。
他脱掉衣服和草鞋,浑身只穿一条内裤,将麻绳网兜捆在腋下。
前腿弓,后腿蹬,摆出扔手榴弹的姿势。
“大舅,点火吧,千万不要紧张。”
“诶!”董家旺点燃一根火柴,火苗哆嗦着靠近火柴炮。
下一秒,董家旺大喊,“着啦!”
王振华一咬牙,马上抛出火柴炮。
一道优美的抛物线,火柴炮落在池塘中心,快速在水中沉没,荡起层层涟漪。
湖面恢复平静,众人死死盯着湖面。
董家旺的心提到嗓子眼,疑惑道,“振华,炮仗怎么没响......”
轰——平地一声闷雷,湖面炸起一道喷泉。
一条大鱼飞出湖面,扑通一下又砸在湖面上,露出鱼肚白。
炸弹在水中爆炸的威力是空气中的七倍。
忽然,湖面上出现一片白点,都是被冲击波震死、震晕的鱼儿。
蓝色的湖水,洁白的鱼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场面太过震撼,董秋兰眼前一黑,一屁股坐在池塘边。
董家旺、王振东和王晓莹都吓傻了,站在池塘边发呆。
扑通——王振华跳进坑里,用力游向第一条大鱼,懒得看那些小鱼。
冲击波以爆破点为中心,其强度逐渐向四周递减。
最外围的大鱼可能只是被震晕,必须争分夺秒。
坑水虽然不凉,却深不见底。
王振华抓住第一条大鱼,双脚踩着水,把鱼装进网兜,继续游向第二条。
他采用“先外圈后中间”的战略方针,先收拾池塘外围的大鱼。
天地间一片安静,只有奋力游泳的青年,以及三个目瞪口呆的吃瓜群众。
董家旺激动得脸红脖子粗。
他不会游泳,不敢下水捞鱼,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
董秋兰突然大声喊,“振华,安全第一,不要贪多,不要贪多啊......”
她就像个复读机,不停地重复自己的话。
王振东回过神,脱光衣服就要下水。
“你回来!”董家旺急忙抱住他,把他携在腋下,“臭小子,你想挨揍啊!”
王晓莹也回过神,急忙跑到大舅身边,双手抱住二哥的双腿。
“二哥,你别添乱了,别给大哥帮倒忙。”
王振东被妹妹无情嘲讽,只能压下躁动的心,死盯着捞鱼的大哥。
池塘中,王振华的体力快速流失,疲惫感越来越浓。
网兜里的鱼越来越多,他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呼吸也越来越困难。
“再捞最后一条,就让大舅拉我上去。”
“卧槽,那边还有一条更大的。”
“再捞最后一条,我发誓这是最后一条。”
他一边在心里发誓,一边奋力游向远处的大青鱼。
这条青鱼有四斤,是最大的一条。
王振华一边用力呼吸,一边把青鱼装进网兜。
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网兜的重量把他拉到水中,湖水淹没他的头顶。
王振华急忙用力踩水,努力让身体浮上去。
抹一把脸上的水,急忙向岸边挥手,用力游向岸边。
“家旺,快扔绳子,快啊!”
董秋兰彻底乱了心神,翻身爬起来,跑到董家旺身边。
董家旺一咬舌尖,用力扔出四米长的麻绳。
绳头上固定着一块白杨木,它的密度比水小,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王振华用力游向几米外的白杨木。
双手抓住绳子那刻,感到一阵安心。
大舅,老妈,弟弟,妹妹齐下手,用力把他拽上岸。
网兜里装满大鱼,大概有三四十条,有些鱼还是活的。
爆炸中心附近有几条死鱼,湖面的“白点”快速消失。
这是鱼儿从昏迷中醒来。
王振华躺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
“振华,剩下的鱼不要了,你不能再下水了。”
董秋兰心疼地掉眼泪。
“娘,我没事,别哭。”王振华微笑。
如果不是前途一片渺茫,哪个龟孙愿意冒险下水?
“振华,你好好休息,我去把坑里的死鱼捞上来,咱们马上去乡里卖鱼。”
董家旺又吩咐王振华,“振东,快去俺家推鸡公车,再拿两个生鸡蛋。”
王振华摇头,“水太深,你的游泳技术不如我。等我恢复体力,咱们再炸一次。”
总共做了两个大火柴炮,刚才只炸了一个,还有一个。
浪费是不可能浪费的。
十几分钟后,王振东推着鸡公车来到。
“大哥,生鸡蛋能吃吗?”王晓莹把生鸡蛋递给大哥。
王振华不置可否,快速喝完两个生鸡蛋。
拿起第二个火柴炮,喊道,“大舅点火,咱爷俩玩个大的。”
“行!”董家旺咬牙切齿,快速点燃火柴炮。
下一秒,他大喊一声,“炸弹着了!快扔!”
第二个火柴炮入水,动静也很大。
湖面上又漂起了很多鱼。
王振华再次下水,把大鱼全部捞出来,再捞一些小鱼。
用毛巾擦干身子和头发上,穿上衣服和草鞋。
家人们大鱼装进棉布袋,小鱼装进提篮。
爷俩用力把鱼袋子抬上鸡公车。
“振华,我估计有九十斤大鱼,三斤多小鱼。”
董家旺傻笑,双手打哆嗦,“大姐,你的日子好过了。”
董秋兰连连点头,双眼直盯着王振华。
欣慰,感激,骄傲。
这些鱼能卖十八九块,是一笔她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娘,小鱼不卖,拿回家做咸鱼,我跟大舅去乡里卖大鱼。”
王振华吩咐弟弟妹妹,“你们俩想要什么礼物?我给你们买。”
“大哥,我不要礼物。”
王晓莹摇头,“我就想吃饱肚子,永远不挨饿。”
“我也不要,就想问个问题。”
王振东指着麻绳上的白杨木,问道,“别的木头会沉底,它为什么会漂起来?”
“因为白杨的密度比水小,这是物理知识。”
王振华摸他的头,“老鼠陷阱也是物理知识,火柴炮炸鱼是物理化学相结合。”
“大哥,我想学物理化学。”
王振东抓住大哥的手,一脸的渴望,“大哥,你教我。”
“我只会用,不会教。”
王振华说道,“等我解决咱家的温饱,再想办法送你和晓莹上学。”
“振华,上学的事以后再说。”
董家旺拍拍他的肩膀,说道,“赶紧卖鱼,明天鱼就臭了。”
“振华,你记得买些粮食,卖鱼的钱不用给我了。”
董秋兰说道,“娘是妇道人家,什么都不懂,以后你当家。”
至此,王振华重新掌管老王家的经济大权。
双方在水塘边分别,老妈带着弟弟妹妹回家。
王振华跟着舅舅去卖鱼。
鸡公车是独轮架子车,前面一个大轮子,后面两个支腿,造型像大公鸡。
一个小时后,他们来到国营八达岭鱼市。
青砖青瓦,红色门窗,青砖硬化的地面,正面是高高的柜台。
墙上挂着教员照片,两边写着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柜台前挤着一群买鱼的市民,手里举着鱼票和钞票。
屋子里人声鼎沸,爷俩挤不进去。
情急之下,董家旺大声喊,“让一让,俺家卖大鱼。”
房间里的噪音小了很多,很多人回头看他。
“领导在不在?俺外甥抓到一百斤大鱼。”
董家旺把布袋竖起来,解开扎口袋的麻绳,抓一条大鱼高高举起。
哄——
人群顿时围过来。
“好多鱼啊,鱼市人员,快过来收鱼。”
“领导快点安排,大家都等急了。”
“......”
现场乱糟糟的一片。
董家旺紧紧抱住鱼袋子,生怕别人抢鱼。
刚才被人群拥挤的柜台上,只有两条半尺长的小鱼。
“这么多人抢两条小鱼,物资匮乏到这种程度吗?”王振华不敢相信。
柜台里有两个女性售货员,其中一个转身跑进后院,很快带着一群人进来。
有的穿五五式军装,有的穿中山装。
“都让开,鱼市的张主任来了,大家都让开。”女售货员大声喊。
人群马上让开一条路。
他们不能直接买王振华的鱼,因为这是投机倒把。
正常流程是鱼市从王振华手里统购,再向人民群众统销。
“卖鱼的同志,我是这里的主任。”
水产社主任张伟握着董家旺的手,笑道,“这么多鱼,你在哪抓的?”
王振华走到大舅身边,“主任同志,这是我在山里钓的鱼。”
此言一出,又是人声鼎沸。
“小同志,你没有开玩笑吧,你能钓这么多鱼?”
“我也钓过鱼,一天最多钓两条小鱼。”
“同志,你是钓鱼专家吗?”
群众们议论纷纷,脸上都有些羡慕嫉妒。
张伟跟王振华握手,“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王振华,家住在南边的小王村。”
王振华说道,“张主任,我的这些鱼你们收吗?”
“收!大鱼两毛钱一斤,有多少收多少,我给你现场过磅。”
张伟转身向工作人员招手,“老马,老林,现场过磅。”
司磅员,收购员,售货员全部围上来。
布袋里多是草鱼和鲤鱼。
当那条四斤重的青鱼被拿出来时,全场一阵欢呼。
过完磅,总共九十九斤九两,张伟直接让收购员写一百斤。
鱼儿们被抬上柜台,三毛钱一斤,再加一斤鱼票,就能买一斤鱼。
群众开始哄抢,没多久,一百斤鱼被抢购一空。
“小同志,你愣着干啥?赶紧去钓鱼!”
一个没有抢到鱼的中年大叔,苦着脸向王振华抱怨。
“大叔,我也很想帮你,但我真的没有办法。”王振华笑道。
“振华同志,跟我去财务室结账。”
张伟搂着他的肩膀,带着他去后院办公区。
后院种着很多花,可能是为了压住鱼的腥味。
财务室,王振华按照要求填写各种单据,交给财务出纳员。
出纳员带着黑框眼镜,先拿出五张贰元纸币递给王振华,再拿出一些零钱。
结果零钱凑不到十块钱,他就拿一张拾元纸币。
“小同志,你运气好,刚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大黑十。”
第二套人民币的拾元纸币,由苏联代为印制,人称大黑十。
崭新不打折的大黑十,品相非常好,收藏价值非常高。
在二零零零年以后,被炒到30万元人民币。
“谢谢同志。”王振华急忙从兜里掏出红宝书,小心翼翼把钱夹进去。
这张钱不能花,要留给子孙后代。
十元钱现在的购买力,肯定比不上两千年以后的三十万。
“振华同志,快回去钓鱼。”张伟拍拍他的肩膀,哈哈一笑。
“好的,主任再见。”王振华说道。
他来到水产社大门外,大舅已经等候多时。
“大舅,我想让我妈吃大米,从哪能搞到粮票?”
“振华,别胡说八道!”董家旺急忙看四周。
接着,他小声说,“买粮票是投机倒把,这种话不能乱说。”
王振华挠挠头,“大舅,只吃红薯和粗粮肯定不行。”
“回家再说。”董家旺推着鸡公车走人。
爷俩离开乡里,一路来到炸鱼的池塘边。
董家旺停住脚步,“振华,你对你妈好,我很开心。”
“那个烽火台就是黑市,你去碰碰运气,可能会买到细粮。”
“我以前带你去过,你自己去吧。”
董家旺指着峰峦叠嶂的军都山,八达岭山口,最高的那座烽火台。
为了吃口大米饭,王振华豁出去了,
“好,我自己去,你回去跟俺娘说一声。”
说完,他果断前往军都山。
八达岭黑市在长城烽火台,买卖双方在黎明时分交易。
彼此看不见对方的脸,所以叫黑市。
原主以前经常去黑市买步枪子弹,那时候家里还有猎枪。
王振华读取原主的记忆,在原始山林中行走,轻车熟路登上了长城。
他沐浴着落日余晖,欣赏着崇山峻岭和万里长城。
突然觉得好笑,长城本是抵御外敌的防线,现在成了投机倒把的庇护所。
忽然,一只狐狸从树丛里探出脑袋,跟王振华四目相对。
这狐狸体型细长,耳朵大而尖,深红色的皮毛。
“赤狐?真漂亮!”
王振华小声说道,“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赤狐,我终于理解纣王了。”
就在这时,又有一大一小两只赤狐探出脑袋。
“原来是一家三口,不好意思,下次给你们带老鼠。”王振华向它们挥手。
三只赤狐受到惊吓,马上消失在树丛中。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王振华躲进烽火台睡觉。
到了黎明时分,有灯光射进烽火台,他急忙站起来。
光线很暗,看不清对方的脸,只能确定对方是个魁梧的汉子,他手里拎着手电筒。
“同志,要不要粳米?”那人沉声问道。
“要,请报价吧。”王振华努力挣开双眼。
粳米是粳稻的种仁,又称稻米,也就是最常见的大米。
“五毛钱一斤,我有二十斤,不讲价。”那人说道。
“同志,供销社的粳米只卖一角四分钱,你的价格太高了。”
王振华知道黑市的米价贵,没想到贵到这种程度。
那人轻笑一声,沉声道,“朋友,在供销社买米需要粮票,你有粮票吗?”
王振华心说这不是废话嘛,我要是有粮票,还来这里干嘛,直接去供销买米就行。
他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要把粮票折算成钱,是吧?”
那人回道,“我就是这个意思,一斤粮票折算成三角六分钱,所以我的米是五毛钱一斤。”
王振华摇摇头,“粮票的黑市价最多一毛六分,我给你三毛钱一斤,你的二十斤大米,我全都要。”
“这不可能,最低五毛钱。”
那人说道,“这是我从牙缝里抠出来的粮食,我冒险卖粮食,一斤多加两毛钱,我觉得很公平。”
王振华回道,“我也是冒险买粮食,大哥,咱们都来黑市了,就不要说危险了。”
两人的行为就是投机倒把,如果被经济警察抓住,估计都要坐牢。
“不可能,低于五毛钱,你买不走我的粮食。”
那人说完,直接离开烽火台。
交易宣告失败,王振华也不着急,继续蹲在角落里等待。
这年头儿,粮票是宝贝,没人愿意卖粮票,除非用肉食换取粮票。
想搞到肉食,除了进山打猎,他也想不到别的办法。
想打猎首先要有猎枪,王振华想到木匠家的五三式步骑枪。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天空出现鱼肚白。
天就要亮了,还是没人卖粮食,他打个哈欠,准备天亮就回家。
只要下了长城就是崇山峻岭,夜里走山路等于作死。
就在这时,一道人影闪过烽火台,“朋友,二十斤大米,四毛钱一斤。”
王振华一愣,这人就是那个坚持五毛钱一斤的倒爷。
不是说低于五毛钱不卖吗,怎么降到四毛了?
今天运气不错,没有人过来买大米。
王振华笑道,“我只出三毛钱一斤,俺家有红薯,买大米只是为了改善伙食。”
言下之意,大米可买可不买,反正饿不死人。
良久,那人说道,“好吧,三毛就三买,今天算我倒霉。”
他家里急用钱,这一夜不敢睡觉,差点把他活活熬死,不想再来第二次。
“谢谢。”王振华从兜里掏出六块钱。
现在已经有了能见度,两人很快就完成交易,各自匆匆离开。
王振华从缺口处走下长城,走了很久的山路终于回到家。
“振华!”董秋兰死死抓住儿子的手,急切道,“以后不能去黑市,太危险了。”
“娘,我没事。”王振华打开布袋,露出白花花的大米。
空气顿时安静,六只眼睛死盯着大米。
“老天爷!”董秋兰用力捂心口,自从老伴儿去世,家里再没吃过大米。
弟弟和妹妹的眼都直了,恨不得一头扎进米袋,化身米虫吃一辈子。
“不过了,咱们吃咸鱼米饭。”董秋兰抱着粮食跑进厨房。
很快,中午饭做好,四碗大米饭,碗里放着几条小咸鱼。
香甜软糯的米饭,仿佛融化在舌尖,咀嚼时会有淡淡的甜味。
小鱼被盐和酱油腌制,没有鱼腥味,只有脂肪的美。
王振华感慨,这才是生活,从穿越到现在,这顿饭吃得最香。
家人们狼吞虎咽,一边摇头晃脑,一边露出傻笑。
王振华吃过无数次酒席,从没见过有人对着食物傻笑。
最后,家人们用舌头舔瓷碗,把碗底舔得干干净净。
这让他一阵心疼。
“振华,你比以前有本事了,娘心里痛快......”
“娘,你别激动,以后我努力挣钱,咱们天天吃大米饭。”
王振华急忙安慰她,老妈喜欢哭鼻子,心肠太软。
不过,一家四口一年要吃多少斤大米呢?
王振华问道,“娘,如果顿顿吃米饭,咱家一年要吃多少大米?”
“七百斤,七百斤大米绝对够咱家吃一年。”董秋兰说道,话语中带着憧憬。
王振华决定,用最短的时间囤积七百斤大米,为进京计划节省时间。
屯粮需要钞票和粮票,打猎可以换到这些,但打猎需要猎枪。
老孙的猎枪要九十块钱,目前买不起。
王振华考虑要不要租他的猎枪,扭头看墙角的捕鼠陷阱。
“娘,昨天抓了多少只老鼠?”
“只抓了十五个,老鼠快被大家抓光了。”
董秋兰道,“晚上你去地里下陷阱,地里老鼠多。”
王振华笑着道,“一百斤鱼卖了二十块钱,我用六块钱买二十斤大米,剩下的钱我拿着?”
“你存着吧,留着娶媳妇儿。”董秋兰道,“大米太贵,以后买红薯就行,量大管饱。”
王振华想起红薯就想吐,这辈子都不想吃红薯。
这时,他有了主意,决定带着捕鼠陷阱找孙老憨,用陷阱忽悠他的猎枪。
董秋兰柔声道,“穷日子有穷日子的过法,娘宁愿一辈子吃红薯,也得让你娶媳妇。”
老太太对儿媳妇的执念太大。
王振华道,“都说娶了媳妇忘了娘,到时候我跟媳妇亲,不跟你亲。”
“哼,没良心。”董秋兰狠狠瞪他一眼。
片刻后,她笑着说,“你要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娘也认了。”
吃过晚饭,王振华拎着陷阱去孙庄,不知道捕鼠陷阱能不能忽悠孙老憨。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9483】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