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其他类型 > 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结局+番外

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结局+番外

芙蓉树下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恨不能同朝!”夕阳之下,诸葛亮闭上了眼睛。但是在黑暗中,他看到了,感觉到了,一个国家的雏形,正在慢慢建立。这底下的废墟,比他想象中的要深……这位孙先生,未来必是称帝之人!“一介平民,竟能崛起到这一步?”另一个时空,大秦,嬴政震惊。孙先生出生寒门,可是现在,他是创立了‘中华革命军’的首领,并进一步扩大着。他还要推翻清政,建立共和民国。“陛下,纵观中华炎黄发展至今,能人辈出,但真正有帝王之资的人,目前只有两人。”赵高忽然上前一步,笑笑道。嬴政目光闪烁,问道:“哪两人?”“除孙先生外,还有一人……”顿了顿,赵高继续说道:“袁项城。”“至于其他人,虽有改变格局之能,却始终缺点什么,要么志不在称帝,要么太过于忠心,英年早逝,真正满足称帝之资...

主角:江离李世民   更新:2025-02-04 15:5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江离李世民的其他类型小说《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芙蓉树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恨不能同朝!”夕阳之下,诸葛亮闭上了眼睛。但是在黑暗中,他看到了,感觉到了,一个国家的雏形,正在慢慢建立。这底下的废墟,比他想象中的要深……这位孙先生,未来必是称帝之人!“一介平民,竟能崛起到这一步?”另一个时空,大秦,嬴政震惊。孙先生出生寒门,可是现在,他是创立了‘中华革命军’的首领,并进一步扩大着。他还要推翻清政,建立共和民国。“陛下,纵观中华炎黄发展至今,能人辈出,但真正有帝王之资的人,目前只有两人。”赵高忽然上前一步,笑笑道。嬴政目光闪烁,问道:“哪两人?”“除孙先生外,还有一人……”顿了顿,赵高继续说道:“袁项城。”“至于其他人,虽有改变格局之能,却始终缺点什么,要么志不在称帝,要么太过于忠心,英年早逝,真正满足称帝之资...

《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恨不能同朝!”

夕阳之下,诸葛亮闭上了眼睛。

但是在黑暗中,他看到了,感觉到了,一个国家的雏形,正在慢慢建立。

这底下的废墟,比他想象中的要深……

这位孙先生,未来必是称帝之人!

“一介平民,竟能崛起到这一步?”

另一个时空,大秦,嬴政震惊。

孙先生出生寒门,可是现在,他是创立了‘中华革命军’的首领,并进一步扩大着。

他还要推翻清政,建立共和民国。

“陛下,纵观中华炎黄发展至今,能人辈出,但真正有帝王之资的人,目前只有两人。”

赵高忽然上前一步,笑笑道。

嬴政目光闪烁,问道:“哪两人?”

“除孙先生外,还有一人……”

顿了顿,赵高继续说道:“袁项城。”

“至于其他人,虽有改变格局之能,却始终缺点什么,要么志不在称帝,要么太过于忠心,英年早逝,真正满足称帝之资的,只有这二人。”

“但是我更期待未来的袁项城……”

赵高喃喃自语,眼里有着野心膨胀。

这时,天空中,盘点文字继续。

辛丑条约之后,大规模的战乱虽然有所减少,但不代表没有。1904年,为争夺高丽及东北地区的利益、铁路权,东瀛偷袭沙俄顺旅战舰,同时东瀛先遣队登录高丽仁川半岛。

两个异邦国的战争,本该不被皇帝们注意的,但是盘点的下一句话,却让各皇帝们沉默了。

倭俄战争爆发,主战场在清朝东北,清朝选择中立。

“主权!主权!这国还有任何主权可言吗?”

“简直与奴隶无异!”

大唐,李世民怒拍桌子,恨不得冲到那个时代,替清廷打这场仗。

外邦两国交战,为何战场却定在东北之地?

而清廷,却两不得罪的选择了中立?

很快,战乱画面出现。

两国于东北开战,使得这片土地遭遇空前的浩劫。

建筑被炸毁,粮食被抢光,光流离失所的难民就高达几十万人!

许多人死在了两国炮火之下!

更让各朝黎明百姓愤怒的是,两国士兵还强迫难民们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

唐太宗愤怒,憋屈,可身后的魏征、房玄龄却是表情平静。

“皇上,完全不必愤怒。”

魏征淡淡的道:“1904年的那场战争,是整个清廷的缩影。”

“……”

李世民眼神愈加的复杂,可渐渐的,他眼睛亮了。

是啊,这场战争,是大清将近百年来的缩影。

这样的国家,理应灭亡。

大清,不是民国,更不是共和!

大清越是软弱,越是不敢反抗,就越加走向灭亡!

一个国的奴性,是刻在骨子里的。越不反抗,就越不敢反抗。

虎门销烟,标志着刻在这个国家第一个站起来反抗。

太平天国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海战失败,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起义失败……

一次次试错,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纠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代失败,那就第二代,第二代失败,就由第三代……代代薪火相传,革命,总有成功的一天!

前路虽暗,还请诸君能接过先辈们点燃的火把,不要,让那火苗熄灭了!

“轰!”

随着最后一行字落下,画面一变。

不再是战乱的场面,也不是某个觉醒之人在行的觉醒之事。

而是画面视角不断升空,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最后各朝皇帝们看到一只站起的雄鸡板块。

请各位睁大眼睛看仔细了,那是我们生活的万里疆域!

它的名字叫中华!

“哗……”

这一刻,无论是大秦,大汉,大唐,大宋等这些朝代,还是五代十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朝的皇帝们都站起来。


一开始是改良、改革,后来是变法,最后是革命,国民的思想站起来了。

不再如几十年前那般迂腐、腐化、愚昧不堪。

他们有了血性,他们敢于反抗了,进步,何等之快?

“这个民族,终于让我感到了一丝心惊……”

李世民喃喃自语。

一个国家,可怕的不是一次两次起义暴动,而是思想上的觉醒。

那将带来改朝换面的变化!

“这个国,真的要变天了……”

天空中,盘点继续。

1906年,时隔三年,被关押的章炳麟终于被释放。

崭新的画面出现。

“哐当!”

监狱的门打开,留着一头寸头的章炳麟缓缓走出。

一抹阳光照到他眼睛,令他忍不住撇过头去,微微眯起了眼睛,来抵御强光的不适。

一段时间后,他才适应过来。

他恍如隔世般,深深吐出一口浊气。

狱中三年,出来后世道变了。

这三年他尽可能的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知道外面建立了光复会,与华兴会,最后两大组织合并成了同盟会。

而同盟会的会长,是那位孙先生。

正当章炳麟开始为以后的道路规划时,眼前出现几道人影,他告诉章炳麟,他们是孙先生派来的,恭请先生加入同盟会!

太炎先生大喜。

画面一变,东瀛。

章炳麟站在同盟会正中心,义正言辞的宣扬、演讲。

他即兴发挥,称自己为‘章疯子’。

“我对此不以为忤,反倒希望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因为自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

“扫除腥羶,建立民国。”

“自盟而后,为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有谕此盟,四万万人共击之!”

……

这一刻,全场掌声雷动。

同盟会的成员无不喜极而泣。

他拿起笔,开始写书。

担任《民报》的主编,并在东瀛讲课。

一位年轻人经常来听他的课。

他叫周树人。

太炎先生与这位年轻人一见如故,便收他做弟子。

“我在东瀛留学间,总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

周树人提笔,在一本书上写下。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香江。

孙先生与黄兴策划的起义细节基本完善,并为第一次起义制订《革命方略》,将革命之后分为三个时期: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向理想之国迈进!

“终于要开始了吗……”

现在,大秦。

始皇帝眼睛微眯,看着烙印在天空中的文字,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他看得太久了,也等得太久了。

目光所向,无不是清廷腐朽,列强环伺,底层民众被压迫得苦不堪言,甚至挺直腰板都做不到。

这个国,很大段时间,是没有希望。

可是现在,他终于看到了一点星星之火的苗头。

他害怕。

但是更多,是期待。

“朕愿你们能在大清腐败、列强环伺的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这一刻,不止是大秦,各朝时代都紧盯着画面。

他们都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黑暗中升起了一束小火苗。

只是这束小火苗太微小了,风一吹,就会熄灭,难以在黑暗中砥砺前行。

唐朝。

李世民目光复杂的看着,凝视了许久,最终深深叹了口气。

他回头看向魏征、房玄龄等大臣,问:“诸爱卿,对于这场起义,你们有何想说的?”

对治国之道颇有见解的二人,此刻却沉默了,没有说话。

因为他们想起了这个国一路走来的艰辛——民族的思想,有质的飞跃。


那名大师兄,就在不甘的吐血中倒下。

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缩影。

有太多的义和团成员红了双眼,用满腔的恨意,看着朝他们举起枪炮的清军。

“世道黑暗!我们是唯一站起来敢用血肉之躯反抗的人!”

“剿灭了我们,谁来替你们抗击洋人!!”

他们用尽全力,发出仰天长啸的吼声。

“哐当!哐当!”

天地昏暗,这声吼仿佛夺去了义和团所有人的精气神,他们没有力气了,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长刀、符咒,身躯软软的瘫倒在地上。

洋人的枪炮没有打垮他们。

八国联盟的镇压也没有吓到他们。

可一支小小的清军,却打垮了他们。

“咳咳咳……”

大唐。

看到这极度黑暗的一幕,李世民只觉得胸闷一阵沉闷,脸色苍白,剧烈咳嗽起来。

这是朝廷最腐败、最黑暗的地方,此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看不得这些,看得几乎屏住呼吸,大口喘气。

有时候,真正击垮一个人,就在一瞬间。

这种感觉,他懂。

玄武门之变,还历历在目。

可如今,他却看到了比玄武门之变,他亲手诛杀皇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还要惨烈混乱的一幕。

“他们……都死了吗?”

大秦。

嬴政望着天空中的画面,忍不住低语,目光深邃。

他看到了,八国联军的士兵们对着已经手无寸铁、投降了的义和团成员扣动扳机。

由于人数众多,他们还将大批的义和团成员聚集在一起,赶至河边,一并开枪。

最小的死者,甚至只是个刚出生的婴儿!

还在母亲的襁褓中,就这样被刺死。

昏庸的朝廷依旧无所作为,反而为了自保,帮着八国联盟来屠杀义和团幸存的人。

甚至在结束后,清廷官员送来两顶轿子,用作褒奖八国联盟的锦旗,上面写着:祝效华封!

“没希望了,我们的国家,再也看不到希望了……”

联军入城后,整个京城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尸横遍野。

有留着长辫的清朝男子双目无神的瘫坐在地上,哀声痛哭。

旁边,是扛着洋枪洋炮的联军。

他们耀武扬威的从男子身边,眼神轻蔑的看了一眼男人脑袋后的长辫。

在他们眼里,清朝男人的长辫,是落后、蛮夷的象征。

可他们没有去欺辱男子,而是来到他的身边,假心假意的扶起他,并站在一起,拍下一张照片。

“混账!!!”

看到这里,各朝皇帝终于忍不住了,一巴掌重重拍在龙椅上,龙颜大怒。

“我泱泱大国,民族齐天,何曾被人这般欺辱过?”

“脊梁骨还在吗?怕是被洋人鬼子的枪炮给打断了吧?”

该国,站起来了吗?

是站起来了,但是它太矮小了,刚刚站起,就有被踢倒在地上。

陷得更深!

画面一变,天空中盘点文字继续。

1900至1901,该国从乌烟瘴气的一年,迈入另一个荒唐耻辱的一年。1901年,清廷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这也是李鸿章在世的最后一年,那一年,李鸿章七十八岁。

老迈的李鸿章,已经看不清自己与国家的路了。

“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

他捶足顿胸,老泪纵横。

画面中,他与庆亲王王奕劻一同前去谈判。

从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个国家的主权沦丧,将完全沦为殖民地。

谈判桌上,八国联军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十亿两白银。

李鸿章面色坦然的表示:“当初签订的《马关条约》的2亿两白银都还没有还清,如果再赔十亿两白银,清朝就是变,也变不出来,等到清朝崩溃,你们最后连一分钱也拿不走。”

八国代表思量再三,最终将白银数量定在四点五亿两。

当时大清大约有四点五亿人,意在惩罚大清每人赔偿一两银子。

面对各国的苛责与挑衅,李鸿章病入膏肓,早已无力辩驳。

但是他苍老瘦弱的身子在颤抖,模糊的视线,早已忽明忽暗,心头埋着一口淤血,无法吐出。

“签字吧。”

庆亲王拿起合约,看着条约里一条条不平等条款,握着笔的手都在颤抖。

这个字,他不愿签啊!

签了,等于国都卖了!

“庆亲王啊……”

这时,耳边传来苍老沙哑的声音。

是李鸿章。

他老得像风中残烛一样,仿佛下一秒就会熄灭。

可他却接过庆亲王手中的笔,笑得无奈,笑得苦涩:“卖国条约上最难签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留下就是千古骂名,王爷还年轻,路还长,还是由我来罢!”

说完,毫不犹豫的在合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签字时,江离给予了画面特写,让各朝皇帝得以看清签字的细节。

“这字……”

此刻,嬴政、汉武帝、李世民、朱元璋、宋徽宗等皇帝集体震撼。

李鸿章是签字了,但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全部挤在一起,组成一个神似‘肃’字的签名,外人很难分辨出这是李鸿章的名字。

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的,‘肃’一字代指“一等肃毅伯”,是李鸿章的爵位,也是他行走朝廷的称谓,而今,却成了钉在耻辱柱上的见证!

“噗!”

签完字,李鸿章终于忍不住了,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经医生诊断,李鸿章旧疾复发。

11月7日,李鸿章忌日到来。

那一天。

李鸿章已穿上寿衣,静等天命到来。

可他眼睛依旧瞪得大大的,眼眸颤动,像有什么事放心不下。

他的旧部问他是否还有什么心事放不下。

那时,他已不能说话。

旧部周馥向李鸿章承诺:“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

李鸿章这才留着泪告别人世。

后在整理先者遗物时,才发现李鸿章生前曾写下最后一道奏折,上面只有八个字:外修和好,内图富强。

中华的出路,在“富强”二字,唯有“富”起来,才能“强”起来!

或许他才是看得最透彻的那个。


在新的风暴形成之前,总有一段时间的沉寂期。

看到甲午海战战败,清廷被迫签下‘马关条约’之时,各朝皇帝们还看到了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马关条约掏空了大清的国库白银,连朝廷都一穷二白,更别说黎民百姓。

百姓们腐朽、呆滞的坐在椅子上,眺望着灰蒙蒙的远方,看不到希望。

他们瘦骨如柴,他们如行尸走肉一般,看着国不复国,自暴自弃。

他们开始放弃了,放弃对这个国家再次充满希望。

就是在这种年代,民心涣散,朝廷无作为。

但!!!

也有人,有大把的人没有放弃。

他们还在为这个无药可救的国家做着最后的努力。

他们是这个国家最后的拯救者。

一身书生气的读书人,羸弱不堪,仿佛一推就倒。

可是他们有着精气神,这让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高大。

金榜中继续浮现金字。

这个国家真正创建前,到处都遍布了黑暗。也许偶尔会燃起希望之火,但是大多都熄灭了,有的被洋人倭寇熄灭,有的,则是我们自己熄灭的。

就像一个人病了,刚开始,他还是有药可救,可病人却固执己见,将良药当成害他的毒药,就这样,慢慢病入膏肓。

你们能体会到这种绝望吗?对朝廷的恐惧,对海外列强的恐惧,刺死他们的最后一把刀,不知道是他们,还是他们?

谁能理解呢?走在国内,如走在国外一般,地位地下,没有人权。

江离一连抛出几个问题。

大秦,始皇帝陷入沉默。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这就是当时的该国,在废墟上完成建国之前,最黑暗的那个年代。

甚至嬴政产生了自我怀疑: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每次有潜力开国之人出现,先给希望,再给了绝望。

大唐,李世民同样陷入沉默。

许久,他回头看向旁边的魏征:“魏爱卿,你是否相信?”

相信什么?

相信后世之国能于废墟上建立!

魏征笑:“臣,相信。”

“不管该国有多黑暗,局面有多绝望,臣都相信会有带领之人,创下历史。”

于是这一刻到来。

文字继续出现。

但还有人,愿意站出来,以命改革,将振兴振华之责,扛于肩上。

他们是这个国的医者。治病和治国是一样,要想治国,得先治人。

孙先生如是说。

随着最后一个字落下,新的画面。

他长得国正方圆,一身正气,儒雅随和,可是一双眼睛却有着对国与天下的忧心忡忡。

孙先生,该国最早的开国先驱者。

彼时,他正风华正茂。

却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目睹了国家的沉沦。

这一天,天灰蒙蒙的,空气很闷,一如他所处的这个国家,看不到希望。

他曾上书给大臣李鸿章,信中内容包含号召全国全方位学习西方文化,西方经济,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他的热情。

可是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回复,仿佛石沉大海一般。

如今,已是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偌大的债务掏空国库的时候,孙先生放弃了。

他疑惑:“为什么拥有四万万苍生之众,拥有数万里土地之饶的中国,不仅不能发奋为雄,继续引领亚洲,引领世界,反而被一个东邻岛国所欺侮?”

孙先生认为之所以国家落后到这个地步,是因为遇到一个‘落后异族’的统治,千百年来,他们形成了特殊的利益团体。

最终,孙先生脱下了身上象征医者的白大褂,决定弃医从政。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治国和治病是一样,这个国家快要亡了,我要拯救他!”

这一天,孙先生弃医从政,推翻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颗子弹,终于打出!

一个人的革命,继而带动整个民族的觉醒。

甲午同年,孙先生立志推翻清廷,号召二十多位海外华侨,组成改革组织:兴中会。

“满洲人不足以引领中华走上现代化!”

那是他在兴中会成立后发出的第一声宣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他振臂高呼!

“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这一刻,一呼百应。

四周周围,满是义愤填膺的脸庞。

他们平凡,他们知识渊博,他们海外留学归来,理应有更好的人生,可看到这个国家的腐朽腐败,满目疮痍之后,毅然决然推翻这个朝政。

革命之火,由他们燃起!

唐朝,李世民看到这一幕,双目恍然。

入目处,他感觉到熟悉。

因为李家也是一步步造反发家的,自然明白这其中的苦。

眼前的孙先生,竟要‘一个人革命’,这可能吗?

太难!

太危险!

兴中会成立后,孙先生便踏上四处筹钱之路。清廷也绝不会想到,沿袭几代的帝制,会在此人手上终结!

很快,画面发生了变化。

各朝皇帝震撼至极!

呈现在他们眼前,是武装起义!

此时孙先生的兴中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已经开始筹划推翻清廷的事。

然而,情报泄露,寡不敌众。

“孙先生!快走!”

一位手臂缠红带的男人大吼。

他是陆皓东,兴中会的骨干成员。

为掩护孙先生被杀。

混乱、惨烈、到处都是鲜血,到处都是尸体。

陆皓东被囚十日,受严刑拷打三次,以铁钉插其手足,凿其牙齿,都没有泄露半点情报。

“处决!”

南海知县李微庸大怒。

十日后,陆皓东从容赴死。

处决前,他陆皓东慷慨陈辞:“今事虽不成,我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公羊既没,九世含冤异人归楚,吾说自验。吾言尽矣,请速行刑!”

广州起义,陆皓东壮烈牺牲,孙先生流亡海外。

“唉,天下多是火中取栗者。”

北宋,岳飞看着陆皓东慷慨赴死的画面,忍不住感慨道。

“咳咳咳!”

大明,朱元璋已经苍老病重,他剧烈咳嗽着。

“朝廷虽是强弩之末,但是一个人的起义,真的太难了!”

这比他一路走来,当乞丐乞讨,加入红巾军更加艰难!

“这条路,何处是个头啊?”


洪秀全的死,让所有皇帝内心都无法平静。

这一刻,大唐。

李世民陷入深思。

“每个人都在悍不畏死,每个人都在前赴后继,向死而生,后世的国,真有这么大魅力吗?”

李世民盯着铜镜中的自己,鬓角已微微泛白。

他的帝王之权从血与杀中,玄武门之变,还历历在目。

他不是没见过为了一件事拼至身死的。

为钱。

为权。

为名留青史!

可是这些人,为了什么?

李世民不明白。

这个国家明明已经无药可救了,如果到他手里,他会选择放弃。

可有一批人,依旧坚信光明会降临,黑暗终将被驱散。

哪怕,此生无法看到后世之国一眼,也要为百姓,为这黎明苍生,点燃火源。

一点小火苗也好。

事实上,不止李世民一人,嬴政、汉武帝、朱元璋,一一震撼着。

他们想亲眼看一看后世之国繁荣的样子,并因此陷入沉思——我朝怎无这般人?

正在这时,天空上方,金字盘点继续。

太平天国只是这黑暗浪潮中的一点小浪花,虽然掀起了一些波澜,但是并不多。

但就这这么一点点小浪花,就足够了。

随着这句话落下,画面再次一变。

“发愤图强是中华民族的本性,绝无出路是腐朽的覆灭的必然下场。”

“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可久。”

朝堂之上,身穿清堂官僚衣的文华殿大学士,正弯腰鞠躬,向慈禧太后上书觐见。

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李二先生’。

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做官无他,只是莫作怪。

李鸿章成立淮军,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魔都机器织布局和魔都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开创‘洋务改革’派。

更一改湘军旧制,转而学习洋人军队,实现冷兵器向洋枪洋炮的转变。

太平天国之后,还招降纳叛,兼收并蓄,收扩地方军,筹备海防。

留学,成了大势所趋。

1875年,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留学。

浩瀚的大海,波涛汹涌。

一艘艘巨轮破开海面,驶向未知的远方。

船上的甲板上,站着一群不过十来岁的少年,他们迎着海风眺望远方,像在眺望那未知的国运。

可眼里,依旧带着深邃,充满希望。

忽然,一位少年坚毅自语:“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他叫刘步蟾,和他同一批的林泰曾、严复听到这句话,内心无一不掀起惊涛骇浪。

而船上的另一处甲板,亦有一位少年静静矗立。

大海翻波,船只亦东倒西歪,正如他所在的大国,风雨飘摇。

站了一会儿,邓世昌就回去了。

这一去,他们身上的担子太重了,肩负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也许有了巨型战舰。

有了洋枪洋炮。

国就有希望了吧?

旧秩序正在一点点崩坏,新秩序,正在一点点建立……

由他们建立!

“我等要振兴中华,这才是我们这一辈该做的事!”

这一刻的刘步蟾、严复、邓世昌等人,心中豪情万丈。

……

看到这里,各朝皇帝的眼睛越来越亮。

仿佛身临其境,心中也跟着豪情万丈。

甚至五代十国引起了共鸣。

这群少年,是该国未来的希望啊!

哪怕这个国家再无药可救,也不能不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该如此。

怎能如此!

前往无路,那他们就将路开辟出来!

大秦。

嬴政站了起来。

他忽然感到遍体生寒,嘴唇嗫嚅了几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急忙喊来大臣李斯:“去看看,我朝子民是否也生在疾苦中?”

这给他们敲响了警钟。

因为嬴政忽然意识,天下一统之后,他这个一朝帝王开始骄奢淫逸了,开始疏于对平民的管理。

大秦,不能成为下一个晚清!

各朝代也是如此,看着大清,他们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

“这大国,终于是苏醒了……”

汉朝,汉武帝刘彻由衷的发出感叹。

少年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立志救大国于水火,何等震撼?

天空中,文字依然继续。

可正当新秩序建立之时,塞外虎狼已然虎视眈眈。

东瀛异族野心膨胀,剑指北上,以高丽为跳板,进军大陆。

同年,江华岛之战爆发,高丽被逼签订江华条约。

李鸿章建议‘以夷治夷’,海外列强资本入住高丽,制约东瀛异族。东瀛狗急跳墙,发动政变,却遇到了一位狠人。

金字赫然出现一个名字:袁项城!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袁项城出生项城一个大家族,家族靠参加镇压太平天国发家,自小熟读兵法,不愿留在乡间作土财主,因而外出闯荡。早年跟随官僚吴长庆前往高丽,自此发迹,被李鸿章派去高丽监国。

“太后,再这样下去,东瀛倭国必将成为‘中土之患’,不得不防啊!高丽乃我朝藩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绝对不能让东瀛登陆掌控,臣附议,大力开展海防实力,成立水师,以备快速掌控高丽政权!”

高堂之上,李鸿章诚恳觐见。

可是此时的光绪帝还年幼,一切由西太后慈禧太后当朝。

李鸿章的建议被驳回了。

理由是国库紧张,已经没有闲钱来创办水师了。

“而且,这圆明园该修了。”

慈禧太后说道。

“太后,国库再紧张,也要拨出款来创办水师!”

没想到李鸿章却是拍案而起,铿锵之音,响彻整个朝廷:“国之将倾,太后还想着享乐?糊涂!”

“修复圆明园,能将国扶正吗?能将列强之国赶出中原吗?纵观这十几年,我国领土一步步沦丧,哪个不是海上先失?我朝若有精英水师,何惧这些跨洋而来的列国列强?”

“修圆明园重要,收复疆地更加重要,都不及建设海防!臣请愿立下军令状,不成功,便成仁!!!”

李鸿章此时已年过半百,可是却脸红脖子粗,据理力争。

照相合肥天下搜,这一年,李鸿章他虽不年少,却也是能臣干吏,同样意气风发。

双面李鸿章,千难万难组建北洋水师!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