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如意李健安的其他类型小说《农门小娘子:我家夫君超旺家李如意李健安完结文》,由网络作家“冷香忆”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李如意扬了扬手里的藤帽,微笑道:“二叔,这是在工地上面做活用的安全帽,戴上它能护住脑袋。你与我爹修建城墙一定要戴着它。”安全帽用的材料是老藤,形状类似头盔,不求美观,只求结实,起到保护脑袋的作用。“原来是个帽子。”李石大喜,迫不及待的把藤帽戴在了脑袋上,还特意跑到李山跟前,摇头晃脑的笑道:“哥,如意送给我的帽子。”李山目光宠溺的望了宝贝女儿一眼。李如意嘱咐道:“二叔,到了燕城修建城墙,你一定要督促我爹戴上安全帽。”李山端详造型古怪的安全帽,想着老藤十分坚韧,宝贝女儿竟是想办法把它做成帽子,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冲着这份心意也得听宝贝女儿的话。李石像得了宝贝似的,把藤帽的绳子系好,就这样戴着藤帽,背起装着被褥衣服的大包袱跟在李山身后出了门...
《农门小娘子:我家夫君超旺家李如意李健安完结文》精彩片段
李如意扬了扬手里的藤帽,微笑道:“二叔,这是在工地上面做活用的安全帽,戴上它能护住脑袋。你与我爹修建城墙一定要戴着它。”
安全帽用的材料是老藤,形状类似头盔,不求美观,只求结实,起到保护脑袋的作用。
“原来是个帽子。”李石大喜,迫不及待的把藤帽戴在了脑袋上,还特意跑到李山跟前,摇头晃脑的笑道:“哥,如意送给我的帽子。”
李山目光宠溺的望了宝贝女儿一眼。
李如意嘱咐道:“二叔,到了燕城修建城墙,你一定要督促我爹戴上安全帽。”
李山端详造型古怪的安全帽,想着老藤十分坚韧,宝贝女儿竟是想办法把它做成帽子,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冲着这份心意也得听宝贝女儿的话。
李石像得了宝贝似的,把藤帽的绳子系好,就这样戴着藤帽,背起装着被褥衣服的大包袱跟在李山身后出了门。
他向来是村里人取笑打趣的对象,今个戴着藤帽,更是被村人像看怪物一样盯着。
“石头,你脑袋上戴着啥?”
“安全帽!如意送我的。”
“我刚才远看以为你顶着一口锅,原来是几根破藤做的帽子。这藤帽没有帽沿,不能遮阳,又这么丑,有什么可戴的!”
“你有吗你就笑话我?哼,我有!”李石白了那人一眼。
李如意把李石拉到一边,让他弯腰,俯在他耳边低声道:“二叔,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李石立刻紧张兮兮的环视四周,“什么秘密啊?”
“包裹里面有我给你和爹备的药,等找到燕城的城门,你再告诉我爹。”
“哦。”李石自是一口答应,还偷瞄李山一眼。
李家五兄妹送至村口,直到看不到李山兄弟的身影才回家。
这不是李山兄弟第一次出远门打工,往年到了这个时候,麦子一收他们就会离家打工。
李如意打听过了,这次李山兄弟要去的燕城修城墙是朝廷贴的告示招工,一天二十个铜钱,管两顿饭及住宿,五天一结账。
一两银子能兑换一千个铜钱。
一个铜钱能买到两个巴掌大的玉米面饼或是一斤青菜。
一斤猪肉十二个铜钱。一斤鸡蛋五个铜钱。一斤上等的白面三个铜钱。
这里的物价低,人工也低。在长平县打小工修建房子,一天给八个铜钱,还不包食宿。
燕城修建城墙是非常辛苦的活,二十个铜钱还包食宿,工钱待遇很公道。
方圆几十里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村民在麦收之后都去修建城墙。
李如意的四个哥哥要不是年龄不到十八岁,也跟着去了。
在村人的眼里修建城墙是赚钱的好活,哪怕是三个月前的李如意眼里也认为是。
现在的李如意灵魂是来自另一个空间的军队女军医,认为在大周国非常低下的生产力,修建城墙是比较危险且很毁身体的活。
如果家里有足够的银钱,李山兄弟这次就不用去。
李如意下定决心趁当家作主性格倔强无法说服的李山不在家的这几个月,想法子给非常贫穷的家里挣到银钱。
赵氏生着一张圆脸,柳眉杏眼,眼角有几道浅浅的鱼尾纹,容貌清秀,梳着简单的圆髻,不戴任何首饰,气质温婉,身材高挑,体型偏瘦,穿着洗的看不出颜色打满补丁的衣裤,抚着肚子站在前院篱笆门边眺望。
肚子里的胎儿快六个月,白天安静的很,一到夜里就闹腾,很用力的踢她的肚皮,把她踢的前半夜没有睡着,后半夜也踢,她实在是困得不成了这才睡着。
醒来一看枕边空荡荡,天已大亮,喊了一嗓子,家里没有人答应。起床出屋四处瞧瞧,人都没了。
以前李山每次出远门去打工,她都会早早的起来做早饭给他吃,还要把他送到村口。
今个起晚了,没能送成。心里有些愧疚。
这些年李山对她的好,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完全让她忽略李山是个大老粗兼穷人的缺点。
李家的老二李福康是个急性子,隔着几丈远就朝赵氏招手高声道:“娘,我爹、二叔都走了。”
赵氏与李山共生了五个儿女。
大儿子李健安、二儿子李福康是孪生子。
十一岁的三儿子李英华、四儿子李敏寒是孪生子。
前面四个都是儿子,第五个是女儿,两口子觉得有儿有女凑成一个好字,就给女儿起名李如意。
李英华走至见赵氏面带愧色,方道:“娘,我爹怕吵醒你,特意不让我们叫你起床。”
李健安微笑道:“娘,爹不在家,您放心我们兄妹都会听您的话。”
“娘,我爹给你留了一张我妹妹烙的葱花饼。”李敏寒丢下这句话,快步走向厨房。
李如意纳闷道:“四哥,我不是把饼都给爹装进包袱了吗?”
李敏寒扭头嘻嘻笑道:“爹趁着你去拿什么帽的时候,偷偷把葱花饼交给我,让我藏起来了。”
赵氏端坐在板凳上,吃着宝贝女儿做的香喷喷的葱花饼,心里很是欣慰,又想到丈夫的体贴,心里有些甜蜜。
李如意凑了过来,下巴轻放在赵氏的肩膀上,问道:“娘,这饼好吃吗?”
赵氏直接撕了一块饼塞进了李如意的嘴里,笑道:“刚才你哥哥说了,你亲手做的饼一块都没吃,你以前那么馋,这回竟是忍住了。”
李如意不是来撒娇要好吃的,是来说正事的,嘴里被堵了饼不说,还被娘说成是馋嘴,心里有些小小的郁闷。
馋丫头,懒小子。原主就是个馋丫头。
赵氏又撕了一块饼往身后的宝贝女儿嘴里塞,被后者躲开了,“怎么还不好意思了,你小时候,我在炸猪油,你敢趁着我不注意,站在板凳上伸手从油锅捞油渣吃。”
李如意听到堂屋外面扫前院的李福康哈哈大笑,忙道:“我的娘啊,您刚才都说了,我那是小时候,我现在可长大了。不馋了。”
赵氏皮肤本来就比村里的妇人都白净,又不怎么晒太阳,细腻光滑,杏眼微眯,问道:“不馋你能自个琢磨出这么好吃的饼?”
“我是梦里梦到的。”李如意眼珠子一转,“娘,您也觉得这饼好吃,您说我们家要是做出一百张这样的饼拿到县城里卖,有没有人买着吃?”
“你说不服你爹,就来说服我了?”赵氏把饼子吃完,手里有油,去厨房洗手,边走边缓缓道:“家里的白面就留了十斤,那是回头摆满月宴用来做馒头招待客人还有过年包饺子吃的。今个你做葱花饼就用了一斤的面,只剩下九斤了。”
赵氏微笑道:“天天吃鸡蛋,时不时的吃肉,我还补什么补?”
“人家怀的是一个,您怀的是两个,当然得补。”李如意朝站在赵氏旁边的李敏寒使个眼色,后者立马从碗里取了十粒花生米,分成三次强迫性的塞进赵氏嘴里。
儿女这么孝顺,赵氏心里乐开了花,忙道:“你们也吃。”
到了傍晚,村里响起急促的锣声。
李敏寒出门打听之后回来,有些紧张的道:“王族长在祠堂开族会,听说王里正要分家。”
赵氏失声道:“王海家说分家就分家,竟是这么快。”
李如意轻声道:“丰姨从我们家得到了承诺就有了底气,自是马上同意分家。”
赵氏想到下午丰氏说起王冬至、王春分夫妻的自私懒惰混账,还有王海的无情,心里有几分担忧丰氏母子三人日后的生活,不由得眉头紧蹙。
李如意站在赵氏身后,给她按摩肩膀,“娘,我们家只要遵守承诺只从丰姨那里进白面、鸡蛋,就是给丰姨最大的帮助。”
赵氏轻叹一声,“那我们家就按你说的做。”
月上梢头,王海家分家的事还没有弄完,李健安、李福康从县城集市卖完葱花饼、鸡蛋灌饼急匆匆的回来了。
李英华、李敏寒都站在自家篱笆旁边眺望村口好久了,夜盲症痊愈,借着月光能看很远,见两个熟悉的身影出现,连忙迎了过去。
李敏寒问道:“大哥、二哥,今个怎么回来这么晚,买卖不好吗?”
李健安沉着脸道:“不是。”
李福康幽幽道:“出事了。”
李英华、李敏寒心一怵,不约而同的道:“啊?出了什么事?”
李健安瞟了李福康一眼,“你别说话只说半句吓着弟弟。出事的又不是咱们家。回家再说。”
李福康没再吭声,等进了家里,堂屋门还开着就忍不住开口道:“娘,幸亏我们兄弟听了妹妹的话,没有去县城卖隔夜的炒肥肠。”
李如意已经把油灯点着了,问道:“可是有人卖隔夜的炒肥肠把主顾的肚子吃坏了,出事了?”
“可不是吗。”李福康一屁股坐下来,“我和大哥头一次在县城小集市卖炒肥肠,刘村的刘柱就在我们旁边卖菜,刘柱见我们的生意极好,就想着也卖肥肠,后来他还特意问过我和大哥,你们家还做不做炒肥肠的买卖,我大哥说暂时不做了。他就做起了炒肥肠买卖。”
李如意惊诧问道:“刘柱家里什么时候开始卖炒肥肠的,之前都没有听你们说过?”
之前的葱花饼,现在的炒肥肠。李家卖什么就被人模仿卖什么。好在鸡蛋灌饼在大周国都没有人会做,一时半会县城、金鸡镇没有人摸索做出来。
李福康答道:“刘柱家就是那天下雨卖的炒肥肠。那天你不是不让我们出摊吗,我们没去县城没有碰到刘柱家的人。听说刘柱本人夜里下雨天回村摔了一跤,把脚扭了。”
李如意再次跟家人嘱咐道:“下雨天不能出摊。”
“可不是吗。妹妹说的极对。我们得听妹妹的话。”李福康深以为然,接着叭啦叭啦说刘柱家的事。
李健安就是去杂房放了大竹篮的功夫,李福康已经在堂屋把刘柱卖炒肥肠出事说了一半,气呼呼道:“二弟,我说了多少回,让你把门关上再说事。”
李福康摸了摸脑袋,“后面还是让大哥来说。”
李健安坐下来,低声道:“刘柱家心大,头一次就弄了两副猪下水,二十多斤的肥肠,没有炕干水也没有炕出油,就这么直接炒了,根本没有我们家做的炒肥肠好吃,加上那天下雨,县城小集市的主顾少,就没有卖出去。
大周国。燕城县礼村。
麦收后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李家的一家之主李山就醒了,扭头看看睡得正香的妻子赵氏,想到她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心里一软,再想想就要离家,团圆要等到腊月,依依不舍的隔着薄被抚摸她隆起的肚子。
李山今年三十一岁,国字脸一字眉大眼睛,身材高大魁梧,祖籍是四百里外的李家村。
十五年前爆发瘟疫,全族上下只有他与堂弟李石活着从李家村逃出来,在逃难的途中遇到了同样是被瘟疫夺去所有亲人性命的赵氏。
三人结伴而行至县,由朝廷帮扶在礼村安家落户。赵氏嫁李山为妻。
赵氏今年三十岁,家乡是离李家村不远的镇子,生父是秀才,曾教她识字算术,定了门好亲事嫁给同窗好友举人的儿子。
如果不是那场可怕的瘟疫,赵氏不会低嫁给李山。
如今赵氏已经给李山生下五个儿女,是李家的大功臣,李山对她更加爱恋。
李山穿好衣服,提了专门给赵氏准备起夜解手用的木制尿桶,蹑手蹑脚的出了屋,把门轻轻关上。
在厨房生火烧水的十三岁的李健安听见动静,走出来见是李山,连忙上前去夺尿桶。
“我的手已脏,你再莫弄脏了。”李山给长子丢下这句话,就去后院把尿桶的尿浇在了菜地里,又出了后院去百步外的小水沟刷尿桶。
等他再回到后院时,就嗅到浓郁的油、葱花、面的香味,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
李家的厨房有前后两个门,前门通前院,后门通后院,此时后门敞开,香气飘散出来。
李山把尿桶放在屋檐下,等太阳完全出来把桶里的水晒干,自有儿子拿回去放在他与赵氏的卧房。
李山的家是一排比较破旧的茅草房,一共八间,堂屋兼饭厅,厨房、杂房、粮房各一间,还有五间卧房。
李山夫妻一间,李石一间,四个儿子住两间,女儿李如意单独一间。
此时,晨曦的金光透过纸窗照耀进宽敞的厨房,李山唯一的女儿九岁的李如意梳着个丫鬟的发式穿着灰色上衣黑色裤子,正踩在小板凳上面,站在土灶前敏捷的挥动着木铲翻着铁锅里的葱花饼。
她的个子比灶台高不了多少,肥大的衣服更加显得身材矮瘦。
站在灶边的李健安有些不安的道:“爹,如意嫌我烙的饼不好吃,非要给你和二叔烙饼不可。”
“那我有口福了,能吃到如意做的饼。”李山微笑走至,看案板上放着的大盘上面已经摆着烙好的三张圆圆的葱花饼,每张直径尺长,用的是纯白面,葱花放的多,外表还有一层油,这饼闻着香气扑鼻,卖相简直能把人馋死。
赵氏的厨艺很一般,可做不了这么香这么好看的葱花饼,就是李山已经去世的在镇里卖过饼的奶奶也做不出来。
前些天,宝贝女儿提了好几次做吃食到县城售卖,他都给否了。
当时他想着家里没有一个人厨艺好,做出的吃食不会有人买,把食材都给糟践了,再者县城里面会做饼的人多了去了,看到他家的饼能赚钱,肯定马上就跟风做饼售卖,到时他家生意做不了几天还落个游商的身份,十分划不来。
李如意飞快的扭头看了李山一眼,又扭头盯着锅里的饼,声音清脆但是有点漏风,正在换门牙呢,“爹,二叔也起来了。我再烙四张饼做个汤,你们饼就着汤吃。”
“好。”李山去了堂房,见堂弟李石正端着黑色的粗瓷碗喝水,桌上还放了一碗水,知道这是给自己的,端起来抿了一口,果然是温热的,心知这是宝贝女儿准备的,心里十分欣慰。
宝贝女儿自从三个月前摔了一跤昏迷了两天之后就变得聪明懂事多了。
心里暗想,这次去燕城修城墙赚了银钱回来定要给宝贝女儿买块颜色鲜亮的花布做件新衣,不能让她再捡儿子的旧衣穿。
很快,香喷喷的八张葱花饼、两大碗黄瓜汤端上了饭桌。
李山兄弟各吃了两张,要把四张留下给家人吃。
李家与别的村民家里一样,非年非节的每日吃两顿。
李家很穷,他又是这样的情况,至今没有娶妻。
“我不出远门也不去修城墙干重活,用不着吃。”李如意把剩下的四张饼用油纸包好放在包裹里,让两人带到路上吃,还特意道:“二叔,等你回来,我给你们烙鸡蛋饼、肉饼。”
李石的俊脸笑开了花,“如意对我真好。”
李如意另外的三个哥哥都起来了,听说早饭是她做的,竟是都面带愧意。
赵氏原来在娘家就是娇养。李如意是家里唯一的女儿,赵氏就将李如意娇养,教她识字绣花,不让她下田种地,很少要她下厨房做饭。
李如意的四个哥哥都会做饭。
这之前的早饭都是四个哥哥做的。李如意今早特意早起抢了的活计把早饭做了。
李山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跟四个儿子嘱咐道:“我不在家,你们几个都听你们娘的话,老实在家莫惹事惹她生气。谁要是不听,等我回头回家把他的屁股打成八瓣。”
“八瓣。”李石扳着手指头开始数数,以前李山夫妻教他数数,他怎么都学不会,这些天侄女用菜地的菜教他数数。
他左手的大拇指到尾指,依次茄子、萝卜、豆角、南瓜、大葱,右手的五指依次是小油菜、莴苣、大蒜、菠菜、冬瓜。
家里菜地里的菜品种很多,十个手指还不够数的呢。
他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只要听到数字,就忍不住要数一数。
数完了八个数,觉得很有成就感,正想找李如意夸夸他,眼前多出一个用筷子粗的枯藤编的从未见过的东西,问道:“如意,这是什么?”
刘柱特意去附近的镇里买猪下水,结果没有买到,就去了县城,县城的肉铺比镇里的贵一些,好说歹说花了十四个铜钱买了两套猪下水还不送大骨头。
三十多斤猪下水收拾起来很费事,光去河边挑水就挑了八回,还要用掉一斤盐,三斤玉米面。
盐一斤八个铜钱。玉米面一斤一个铜钱。成本增至二十五铜钱。
这还没完事,还要用掉半捆柴、半斤葱、一斤蒜。
刘柱媳妇是个急脾气,一个时辰能瞧看天气十几次,气得直跺脚道:“该死的老天,雨下得没完没了!”
刘柱心里着急,沉声道:“下雨我也得去县城卖炒肥肠。”
一家人折腾了整整两个时辰,终于把肥肠与蒜、葱一起倒进锅里开炒。
刘柱的几个儿女半年没吃过肉了,全部围上前,盯着满满一木盆的炒肥肠眼珠子都要掉下来。
刘柱媳妇像赶苍蝇一样把儿女赶走,嚷道:“这得拿去卖银钱!兔崽子,一边呆着去。”
刘柱打发儿女去摘桑叶。
眼瞧着雨小了点,刘柱连忙背起装着十几斤炒肥肠的背篓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县城。
刘柱媳妇在家里等啊等,看着天色越来越暗,雨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坐立不安。
天都黑透了,刘柱父子三人才冒雨回到黑呼呼的家里。
刘柱媳妇隐约看到刘柱走路一瘸一拐,都顾不着问他怎么回事,只想着炒肥肠有没有卖掉,满脸的期盼焦急的问道:“卖了多少银钱?”
长子今年十三岁,语气有些愧疚,低声道:“娘,只卖了三个铜钱。”
刘柱媳妇叫道:“怎么这么少!”
二儿子今年也有十一岁,早就懂事知道干活了,失声道:“雨大,人少。他们尝了咱们家的炒肥肠,都说不好吃,没有那家做的好吃。”
“别提了。这炒肥肠的买卖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我们家这次亏大了。”刘柱心想难怪李家只做了一次炒肥肠买卖就不做了,成本太高。
刘柱媳妇抱怨道:“都是你,好好的菜不卖,非得卖什么炒肥肠。这下可好了,家里的银钱都折腾进去了,我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全然忘记了要不是她心急着赚银钱一个劲的催促,刘柱也不会冒雨去买猪下水。
刘柱长叹一声,“明天我去镇里县里卖。”
刘柱媳妇气呼呼道:“你不去谁去。”
长子忍不住开口道:“娘,我爹回来的路上摔了一跤……怕是扭着筋了,得好好歇两日。”
刘柱媳妇放声嚎道:“我这日子可要怎么过啊?”
长子连忙道:“明个我和二弟去卖炒肥肠,村里镇里县里都走一遍。”
半夜雨停了。赵氏被肚子里的娃折腾的一直没睡着,起来解手时特意贴着窗户听了听,外面没有落雨的声音,雨停了家里就能做买卖,心情大好,躺下后终于睡着。
这一觉醒来便是早晨,阳光透过纸窗照在老旧宽大的木床上面,赵氏坐起来扭头见墙角的尿桶跟往日一样不见了,想必是宝贝女儿进来提走了。
自从李山离家,每日倒尿桶的事就由宝贝女儿主动干了。
夫君疼爱,儿女都勤快孝顺,小叔子也听话,赵氏已经很知足。
她穿衣出去洗漱,见长子从杂房里面提出木桶准备河边去挑水,又见厨房里有三儿子的身影,问道:“今个你二弟、四弟去镇里?”
李健安表情有些激动,点头答道:“是。”本来今个应该是他与李福康去,只因昨个下了一天的雨,没有出门做买卖,李如意就安排李福康带着李敏寒去了。
赵氏洗漱完毕,堂屋的饭桌上已经摆好了李如意专门给她留的早饭,一张鸡蛋灌饼及一碗放了一丁点儿猪油的小油菜汤。
李健安特意瞧了赵氏一眼,又跟李英华使了使眼色,见李英华微微点点头,这才挑着两个木桶去了河边。
赵氏吃了一口饼之后,觉得味道太好吃了,一连吃了两口,无意间低头看到饼里露出黄澄澄的鸡蛋,立刻高声道:“怎么给我做了鸡蛋?家里哪来的鸡蛋?”
李英华就知道赵氏会发作,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跑至,笑着问道:“娘,你说鸡蛋好吃不?”
赵氏肚子里咕咕直叫,却不再吃饼,有些生气的瞪着李英华,“废话。鸡蛋当然好吃!”
李英华坐下来,仍是笑着道:“你别急。听我慢慢解释,昨个大哥、二哥去了镇里,亲眼瞧到卖馄饨的老爷爷也在卖葱花饼,回来就把这事跟妹妹说了。妹妹就决定做出鸡蛋灌饼,让我们带到镇里去卖。”
赵氏失声道:“镇里这么快就有人跟咱们家一样卖葱花饼?”
李家刚在金鸡镇卖了一天的葱花饼,就有人效仿。要不说吃食的买卖难做。
李英华见赵氏满脸的担忧,收了笑容道:“葱花饼家家都会做。不过鸡蛋灌饼就只有咱们家会做。”
赵氏目光落在手里裹着金灿灿摊鸡蛋的饼,轻声道:“这就是鸡蛋灌饼。”
“对。妹妹琢磨做出来的。你觉得好吃吗?”
赵氏又吃了一口,鸡蛋特有的香味好吃的差点没把舌头吞掉,这几日都吃了好几回肉食,可是好几个月没吃过鸡蛋了,“好吃。”
李英华强忍着不去看鸡蛋灌饼,低头道:“娘,鸡蛋是昨个妹妹让大哥、二哥专门买回来给你吃了补身子的。巧得是要做鸡蛋灌饼,就把给你买的鸡蛋用了。”
“我的身子好着呢,给我买什么鸡蛋?”赵氏语气有些哽咽。刚才她竟然误会儿女嘴馋买鸡蛋。
李英华低声道:“妹妹给你把了脉,说您睡眠不好,身子亏损,长期营养……营养不良,再这么下去,怕你肚子里的两个小弟弟保不住……”
赵氏长叹一声,“原来我这一胎又怀了两个。”生下李如意之后,落过三胎,其中两胎是成形的双胞胎。肚子里的这一胎本来是不想怀的,谁知不但怀上了,还是两个儿子。
家里的日子已经很贫苦,一下子添两个人口,小衣服小鞋子什么都得准备两份,真是愁死人。
李英华见赵氏得知怀了两个儿子却没有半点的喜意,心里十分难过,暗暗发誓要给家里多赚银钱,劝道:“娘,你不用担心家里的银钱养不活小弟弟,我们兄妹能挣银钱。”
赵氏轻轻点点头,想到前天儿女孝敬的三十个铜钱,心里很是欣慰,眉头舒展,问道:“如意呢?”
李健安并不正面解释天气炎热肉食容易腐坏,笑道:“大婶,今个我们家卖白面葱花饼。”
胖妇人嘀咕道:“饼有什么好吃的。我自己就会做。”
李健安见胖妇人转身走了,急道:“我家的饼很好吃,不信,你可以尝一块。”说着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一碗切成小块的葱花饼端了出来,“大婶,尝一块不要银钱,你尝尝吧。”
胖妇人心想既然不要银钱,那我尝一块吧。转身回来拿了一块葱花饼放进嘴里,这一吃就觉得比自己烙的饼好吃多了,这家主妇的厨艺可真是棒。
她家里的丈夫孩子还等着吃炒肥肠呢,既然没有,买葱花饼回去给他们吃吧,“我买四张。”
二百张饼一下子就卖出了四张,买卖开门红。
李健安满脸笑容收了银钱,“大婶,吃好再来。”
李英华在一旁看着李健安做成了一笔买卖,心里有些佩服,觉得自己很没用,憋了一会儿,鼓起勇气吆喝起来。
胖妇人往前走,买了一斤鸡蛋,又转了转,仍是回来了,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李英华朝李健安问道:“这也是你兄弟?”
李健安笑答:“对。他是我三弟。”
胖女人有些好奇的问道:“你家几兄弟?”
李健安直言道:“四个兄弟还有一个妹妹。我娘还怀着娃,我们家很快又要添人口了。”
“你娘生了你们几个好儿子真有福气。你娘厨艺好。”胖妇人笑眯眯的走了。这次不再回来,而是直接回县城家里了。
李健安、李英华望着胖妇人宽厚的背影,很想追上去跟她解释,炒肥肠、葱花饼都是我妹做的,我妹的厨艺好。我娘有一个好女儿。
一个头发灰白戴着闪亮银耳环的老妇人走至,瞧了瞧大竹篮里面的饼,指着靠近县城城门的方向,“那边有人卖饼,也是一个铜钱一张,可比你家的大。呶,就是穿灰衣的男的。”
两个少年顺着老妇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十丈外有个穿着灰衣黑裤的中年男子在卖饼。
昨天李健安卖炒肥肠来去匆忙没注意。现在他有些懊恼昨天没发现这里已经有卖饼的,没有向李如意建议把饼烙得大一些。
李英华把碗端起来,恳求道:“老奶奶,你尝一块我家的饼就知道有多好吃了。”
老妇人也是知道尝一块不要银钱,就拿了一块饼吃了,吃完之后,恍然大悟般道:“你家的饼里放了葱花还有盐,又是用菜籽油烙的,他家的饼什么都没放,还是干烙的,难怪你家的饼比他家的饼要小一点。”话毕,就掏出六个铜钱买了六张葱花饼。
两个少年大喜,连忙给老妇人拿饼。
人们买东西都是跟风,胖妇人、老妇人买过饼之后,县民陆续过来买葱花饼。
有人买了当场就吃一张,旁人就问味道如何,那人就说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葱花饼,干脆又买了八张,加上吃的一张就是九张,得到免费送的一张。
这人喜滋滋道:“买九张送一张。我用九个铜钱就买了十张葱花饼。”
有认识这人的就笑道:“你家一共三口人,买这么多饼吃的完吗?”
“吃不完的饼我不会放到明早吃啊?”
“放到明早不会坏?”
这人一脸自信,“这又不是肉食,这是用油烙过的饼,放到后天都不会坏。”
这下子大家都来疯抢,就跟昨个卖炒肥肠一样,买卖十分的红火。
李健安与李英华不是孪生子,不如昨个李健安与李福康配合的好,不过,李英华的性子不急,不会像李福康易忙中出错。
兄弟俩把二百张葱花饼都卖完了,怀揣一大堆的铜钱,满脸笑容,见那个灰衣中年男子还没有卖完,心里均是自豪。
今个李健安比昨晚早半个时辰回到礼村。
除了里正兼王族族长王海的家还点着灯,其余的人家都是黑呼呼。
从村口走到李家这一路又是引来几声狗吠。
有人没有上床睡觉,也是闲着无事,特意飞快的跑出去打开大门瞧看,就看到两个人的背影,不知是哪家人,真是好奇这么晚了出门不怕看不见路摔着碰着?
李福康站在土路上借着月光眺望,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很是激动又有些担忧的问道:“大哥、三弟,咱们家的饼都卖完了吗?”
“回家说。”李健安听到身后刘家的大门砰的开了,真的很想跑过去把李福康的嘴巴捂住。不知道财不能外露吗。
刘宝的媳妇张氏挺着肚子站在大门口,高声问道:“我就说谁这么晚才回来,原来是李健安兄弟从县城卖饼回来了。走的这么快,肯定赚了很多的银钱。”
李英华没好气道:“张婶,快别提了,县城已经有卖饼的,饼的个头比我们家的大。我们的饼卖不出去,到了最后集市都快散了,我们不得已贱卖了。”
张氏有些得意的道:“算你们机灵都贱卖了,不然这么热的天拿回来吃不完得馊掉。”心里暗笑,买卖哪有那么好做的。要是这么容易赚到银钱,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去卖饼。
李福康这会子知道刚才不该喊了,一脸愧疚跟在板着脸的李健安身后。
李英华听到刘家大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这才俯在满脸担忧的李敏寒的耳边用极低的声音道:“我刚才是骗张婶的,咱们家的饼都卖光了。”
李敏寒激动的一蹦三尺,李英华连忙用力的把他的嘴巴紧紧的捂住,一个劲的给他使眼色。
李健安冷哼一声,看来得给三个弟弟好好说道说道财不外露的道理。
一家人关好了堂屋大门,开始算账。
李健安把所有的铜钱拿出来,一枚枚数给家人看,一共是二百九十七枚,特意解释道:“有三个主顾一次性买了九张饼,送一张饼。”
赵氏盯着铜钱,震惊的半晌说不出话来。她的丈夫、小叔子在燕城卖苦力修建城墙,一天合起来四十个铜钱。今个家里的五个儿女卖出三百张饼,除去本钱,纯利润高达二百多个铜钱。
李福康激动的都要哭了,“我们家今个卖出三百张饼,得了二百九十七个铜钱,这是快三分银子了。”
李如意微笑道:“我的好二哥,你别忘记咱们还有本钱、人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