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女频言情小说《如履薄冰热门小说石越朱翊钧》,由网络作家“石越”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码字写到一半突然有些话想说,干脆提前感言吧。一、关于作者。开门见山,不是什么大神马甲,这是我第二本书,第一本玄幻脑残跟风文。写了四十万字,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身体问题,无奈切了,回过头的时候,追读已经掉完了,于是无限期停更了。之后便构思了这本历史文。作者看网文很早了,第一本书忘了那一年看的了,名字叫天辰,被开后宫收女惊讶坏了。之后好像是斗破苍穹,那时候的我看的浑身颤抖,第一次感受到网文的魅力。后面基本上每一本爆火的小说我都看过,历史文更是某段时间的最爱,从新宋、宰执天下、临高等等。以至于大学的时候一度动了写小说的念头。可惜,那时候忙着考插班生,后面又在刷绩点,终究没能动笔。也就到了这两年,工作年限上来了,有了变动后,清闲了很多,平时...
《如履薄冰热门小说石越朱翊钧》精彩片段
码字写到一半突然有些话想说,干脆提前感言吧。
一、关于作者。
开门见山,不是什么大神马甲,这是我第二本书,第一本玄幻脑残跟风文。
写了四十万字,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身体问题,无奈切了,回过头的时候,追读已经掉完了,于是无限期停更了。
之后便构思了这本历史文。
作者看网文很早了,第一本书忘了那一年看的了,名字叫天辰,被开后宫收女惊讶坏了。
之后好像是斗破苍穹,那时候的我看的浑身颤抖,第一次感受到网文的魅力。
后面基本上每一本爆火的小说我都看过,历史文更是某段时间的最爱,从新宋、宰执天下、临高等等。
以至于大学的时候一度动了写小说的念头。
可惜,那时候忙着考插班生,后面又在刷绩点,终究没能动笔。
也就到了这两年,工作年限上来了,有了变动后,清闲了很多,平时除了开开会没什么别的事。
作者又是一个表达欲比较强的人,恰好我对象说起脑残文,我不屑一顾。
她说那你写一本,我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个开头内投起点。
有些意气用事,却也开了扇门。
上本书断更的时候,我还在住院,就想着下本书写点自己喜欢的,哪怕没什么噱头也没关系。
然后就写了这本书。
很开心有这么多读者喜欢。
二、关于成绩和感谢。
这本书能有现在这个成绩,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毕竟内投几次都没过,说是没噱头。
看过我第一个单章就知道,那时候试水加入库,两个推荐涨一百个收藏,四轮推荐,每一轮吸量都只有平均线一半。
好在后面来了智能推,开始给我精准推送喜欢这一类文的读者,数据慢慢就好起来了。
第四轮推荐的时候,编辑说有机会强推,我就一直没上架。
然后就是等到这一周,终于是上了三江。
这得感谢新书期所有追读的朋友。
幼苗也追读,真是苦了你们了(笑)。
三、关于剧情。
首先说一下人设,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可,或者说质疑。
这里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的人设,我自己设定了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不可能中途更改。
如果不喜欢,不勉强强行看下去。
然后,关于高拱真的这么猛吗?张居正真的就这么无私吗?之类的话题。
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理念: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意志力强大的角色,会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哪怕外在表现是固执。
所以可以看到,高拱比历史上厉害,张居正也比历史上更像完人,男主也总是十岁还在那儿装逼。
都是基于这一点创作的。
关键角色,要有自己的理念、思想、动机,以及最关键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至于这些人历史上是不是真这样?我不在乎,因为我是写小说的,我的第一位是把故事写得精彩。
以及,我希望他们是这中人物,而不是纳头便拜的提线木偶。
接下来要出场的人也是,海瑞、徐阶、李贽等等。
无论好坏,哪怕是徐阶,也会有支撑自己行为的理由。
这或许不是历史人物本身,但,至少是我心里的历史人物。
这一卷是男主参政的过程,下一卷大致是托政内阁,男主负责日拱一卒的改革。
过程会比较慢,动作会比较小,所以时间跨度也会相应拉长。
毕竟海瑞上一次奏疏,就顶得上这一卷的时间了。
四、关于更新
说实话,我有些后悔没有分章节。
虽然是每天一章,但四千字是一章,六千字也是一章。
而别人都是两千字一章,一天两章。
同期新书没上架,基本全都是两千字一章,大家追书多的应该清楚。
所以,这一点我是很委屈的。
我也可以每章拆成2000字,然后这几天的章节,都可以拆成三章,说我爆更了。
可惜,没有回头路,最开始为了剧情完整,就会每一章写完一个剧情点,再发出来。
不论是四千,还是六千。
不过吸取教训,下本书应该2000一章了。
至于上架之后。
这本书我写得很慢,我上本脑残文,上架后一天更新一万多字一点压力没有。
这本一章我要改三次,写完一次,给懂历史的看,给不懂历史的看,自己发之前再改。
而且白天还需要工作。
虽然办公室一般不会进来人,但这个环境,相对来说是不太方便创作的。
码字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至于上架后更新多少。
前期肯定会多一点,毕竟有点存稿。
但是后期真不好说,要么三千字两章,要么就五六千字的大章。
毕竟是赚钱的事,我也想码字机器,像老鹰一样一天两万字,可惜,做不到,摊手。
如果我要逼字数,我也可以像上本脑残文一样,一天一万四,但不可避免的,质量就下降了。
我很明白我这本书凭什么能上三江,得到大家的喜欢。
质量为王。
我不会为了赶字数降低质量,那是自杀。
无论怎么骂我慢,也没办法事,人力有时尽,要尊重客观规律。
恳求大家口下留情。
五、关于群
最近又有新来的小伙伴问读者群的事。
这里再次说一声抱歉,因为不可抗力,作者要建群很麻烦,所以只能暂时搁置了。
六、最后
这一层问答,作者待会开大会摸个鱼,尽量回复大家。
北镇抚司是锦衣卫所属司,掌管刑狱,有巡察、缉捕、审问之权,不必经过三法司,尤专以酷刑镇压贪官污吏。
乃是有办案之权,只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
王汝言的案子,是他的下官,向北镇抚司揭发。
这下官名叫许孚远,本是任吏部主事,在今年七月,因以考察浮躁,上疏自陈得失不过,被皇帝亲自批示,降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判官。
此人辜负皇恩,心怀愧疚,便决定到任上好生当差。
但甫一到任,就发现了上官王汝言贪污腐败,触目惊心,而后许孚远难捱良心煎熬,便暗中收集证据,揭发了王汝言。
许孚远如今正在北镇抚司,当然,不是关押,而是看护了起来。
按理说三法司要过问的案子,不应该将人看护在北镇抚司。
但许孚远为人小心谨慎,只说事关重大,宁愿蹲大牢,也半步不肯离开北镇抚司,生怕遭遇了毒手。
锦衣卫无奈,只能给他好吃好喝看护着。
以至于北镇抚司的大牢中,出现了木桌矮床,好酒美食的奇观。
海瑞来的时候,看到这样一间牢房,都忍不住愣了片刻。
他身侧跟着大理寺少卿陈栋,二人协同办案。
骆思恭落后半步,紧紧跟随,哪怕在北镇抚司,也小心观察着左右。
海瑞推开大牢的门,看向许孚远,口中确认道:“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判官,许孚远?”
许孚远本是倚靠在矮床上休憩,见进来的两人都着绯色官服,立马明白这是朝中大佬。
他忙不迭起身行礼:“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判官,孚远,见过二位上官。”
许孚远不是案犯,只是证人,官身自然还是在的。
海瑞跟陈栋对视一眼,相继拉开椅子坐下。
前者将木桌上的酒食都拨到了一边,拿出卷宗放在了桌上,开门见山:“你检举的王汝言?所为何事?”
陈栋挥手让跟随的吏员退下,亲自拿起笔在旁记录起来。
许孚远作为证人也不用站着,顺势坐到了对面。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看着二人有些迟疑,确认道:“不知二位上官,什么职司?”
海瑞挺直腰板,端坐回道:“我是督理两淮盐课,佥都御史,海瑞。”
话音刚落,许孚远似被按下了开关一样。
也不等一旁的陈栋说话,当即正了正身形,大声道:“海御史有问,下官知无不言!”
陈栋话到嘴边的介绍,生生咽了下去,干脆闭嘴不语。
海瑞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回话了。
许孚远毫不停留,说起此事来龙去脉:“下官此前是吏部主事,对各地官吏心中大概有些印象。”
“被贬官到两淮后,我看到上官是王汝言,便留了个心眼。”
“我在吏部时曾看过案卷,记得这人,此人在嘉靖年间,本是户部浙江司主事,品级不低。”
“但此后一连三贬,先贬官通州同知,再贬江都、海门,而后更是贬为兴化知县,生生贬到七品。”
“由此可见此人能力,虽然此后因得了李……某位上官赏识,又提拔回了户部。”
“但那位上官致仕后,此人又被贬到了两淮。”
“就这种草包,下官自然要留个心眼,免得被他牵连。”
“果不其然!”
“随后二月,下官暗中观察此人,便发现了此人行事,是何等藐视王法,欺天瞒地!”
他说到这里,咽了下口水。
这铺垫了好一大通,还未进入正题,陈栋只觉此人是不是故意消遣他。
想提醒一句,但审案海瑞为主,他没有开口,自己也不好插话。
反倒是海瑞,皱紧了眉头。
冷声问道:“什么某位上官,我朝哪有无名无姓的官!说清楚!”
许孚远迟疑了一下:“与本案无关,还是不提的好吧……”
海瑞静静盯着他,声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既然出口了,便应该有名有姓。”
许孚远看了看海瑞,又看了看陈栋。
声音压的极低,近乎嗫嚅道:“是……前中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李春芳。”
陈栋一惊,顿住了记录的笔,看向海瑞。
李春芳是扬州人,若是牵扯其中不是没可能,但这话实在模棱两可。
毕竟只是提拔,未必与两淮盐课有关。
记与不记都在两可之间,陈栋自然就得问问海瑞的意思。
海瑞面无表情,转过头朝他微微颔首:“记录在案。”
陈栋咬咬牙,将李春芳三字写下后,继续记录了起来。
海瑞又朝许孚远看去:“继续说,王汝言是怎么欺天瞒地的?”
许孚远深深看了一眼海瑞,闪过一丝敬佩。
虽然他是被审的,但这胆魄,也着实没让他失望。
他开口继续说道:“两淮所辖分司三,曰泰州,曰淮安,曰通州。”
“理应,岁办盐引七十万引,存积盐二十一万引。”
“但,下官看过两淮盐库……”
许孚远抬头看了一眼两名绯袍大员,轻声道:“存盐恐怕,不足五万引。”
二人霍然抬头。
陈栋脸色一连数变。
海瑞肃然,一字一顿提醒道:“证人许孚远言,盐库亏空十六万引,记录在案。”
陈栋下笔愈发艰难,记录下来。
海瑞追问道:“盐亏空去了何处,许判官可知?”
许孚远点了点头:“王汝言与盐商勾结,尽数当私盐卖了出去。”
“非止盐库。”
“两淮有盐场三十处,下官视过其余七场,私下问过盐工,每场出盐,较之预定之数,恐怕要倍之!”
倍之,那就是多出了七十万引。
这七十万引正常交税,按理是有四百万两,这个案值,已然是悚然听闻了。
但……陈栋不得不承认,如此才符合常理。
前宋每年一千二百万贯的盐税,怎么到了大明朝就只有二百万两了?
海瑞面色不改,点了点头,提醒怔愣出神的陈栋:“记录在案。”
他又看向许孚远:“盐商将官盐当私盐卖,好处都被王汝言分了?”
陈栋在旁心情复杂,理智告诉他,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如此,区区一个转运使,能吃下多少?
那毕竟是数百万两。
但,他发自内心恐惧着真实答案,这数百万两的案额,要牵扯到的人,他都不敢想象。
许孚远摇了摇头:“此事下官也不甚清楚。”
“不过,以王汝言的日常举止而言,恐怕吃不下这么多好处。”
“再者说,其人到两淮也不久,可此事分明已经旷日持久,形成成例了。”
海瑞听出他有未竟之意。
身子前倾,质问道:“有线索便直言不讳。”
许孚远顿了顿,朝外张望了一下,海瑞会意,示意骆思恭站远一些。
前者才开口道:“是有些传闻。”
“那几家盐商,每到时日,便会给某些高门大户送好处。”
“自家宣称只是人情往来,但坊间都说,这是在分红。”
海瑞追问:“哪几家盐商?哪些高门大户?”
许孚远沉默半晌,似乎在做心里准备,克服自己。
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盐商有些多,我已经列到笔记中了,海御史可以到两淮后按图索骥。”
“至于大户……”
他又朝外看了看,确定没人。
这才接着道:“有魏国公府上……”
话音刚落,陈栋的笔就跌在了地上。
他身子一抖,回过神来。
俯身拾起笔,有些歉意地朝海瑞勉强一笑。
海瑞拍了拍他的后背,没有说话,又转过头示意许孚远继续。
许孚远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一脸视死如归道:“少师兼太子太师,李春芳。”
“少师兼太子太师,徐阶。”
“南京兵部右侍郎冀炼。”
“南京户部尚书曹邦辅”
“……”
每一个人名,都宛如惊雷,炸响在陈栋心中。
不怪皇帝甚至要派兵随行。
这阵仗只是一部分,就骇人听闻到这个地步!
他看了一眼面色毫无变化的海瑞,只觉得佩服万分。
“……”
“南京礼部尚书秦鸣雷”
“驸马都尉李和……”
说到这里,陈栋终于忍不住,打断了许孚远:“等等!”
这一声叫出来,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声音有些干涩沙哑。
见许孚远朝他看来,他才想起自己还没自报家门,下意识补了一句:“本官是大理寺少卿,陈栋。”
他涩声质问道:“驸马都尉李和,分明在京城,如何跟南直隶有牵扯!?”
这话他不得不问,为此,他甚至停下了记录。
没办法,勋贵也就算了,这可是皇亲!
李和是宁安公主的驸马。
宁安公主是世宗皇帝的第三女,也就是当今皇帝的亲姑姑。
七月,才进封为宁安大长公主,皇帝见了都要行礼的人物。
这种人物牵扯进来,真的办得下来吗!?
勋贵、超品老臣、南直隶九卿、皇亲,全部牵扯其中,这案子还怎么办!
许孚远看了陈栋一眼,并没有收回前言的意思,反而意味深长地来了一句:“盐商们也是能进京的。”
陈栋默然,踌躇不已。
一时没了动作。
突然,陈栋只见海瑞有了动作。
后者将他面前记录的卷宗挪了过去,面色温和看着自己:“陈少卿,笔给我,我来吧。”
陈栋抿了抿嘴,没有反应。
过了好半晌,他才伸出手,将卷宗又挪回了面前。
他看着海瑞坚定道:“海御史继续吧,我来记。”
说罢,他将李和的名字也一笔一划地,记载了卷宗上。
海瑞深深看了他一眼,眼中流露出认可与欣赏。
又看向许孚远:“有证据吗?”
许孚远点了点头,一五一十交代起来。
……
乾清宫,傍晚。
朱翊钧正埋头疾书。
这几月来,他过得比前世累多了。
廷议、御射、两宫请安,这些都是日常。
还要过问两淮、新报、新学院,插手人事,影响京营,实在累得够呛。
终于,朱翊钧将手上东西写完,准备仰起头揉揉眼睛的时候,才发现李进正在一旁掌灯。
他方才入了神竟没察觉到。
朱翊钧随口说了句:“有事直接唤我一声便是,怎么还学起张宏了?”
张宏就是这幅德行,见他做事,从来不会打扰,只有回过神,才会弄点动静出来。
李进恭顺道:“陛下学业为重,内臣哪里敢打扰。”
朱翊钧心里啧了一声,这李进也是越来越恭谨了。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天色,开口问道:“海瑞还在审吗?”
海瑞晌午不到进去的,如今已经是傍晚了,午饭似乎都在北镇抚司牢房用的。
李进点了点头:“是,进了北镇抚司大半天了,没见出来。”
朱翊钧叮嘱了一句:“入夜的时候去提醒一下,家中还有老母等候,早些回家。”
鞠躬尽瘁听起来固然感人,但他还是希望海瑞养好身体,慢慢办事。
许孚远手上的内容,那可太多了,今日定然是审不完了。
王汝言的事,都察院和锦衣卫本就听了些风声。
朱翊钧是从朱希孝口中问出这人,后才暗示高拱,让王宗沐注意此人了。
此后的许孚远,也是朱翊钧特意贬去两淮暗访的。
随行还有北镇抚司的太保,负责调查盐商、士绅。
可以说,这次的料,是下属暗中调查,上官分神注视,北镇抚司民间收集证据,三者相互印证,要人证有人证,要物证有物证。
就盼着靠这个撕开两淮的口子了。
材料多,证据多,涉及到的人也多,自然不是一天两天能审完的。
不妨去了两淮慢慢审,也不急于一时。
他已经暗示过海瑞了,以缓而长期为前提,以王汝言为支点,以盐商为抓手,持续向两淮推进。
只是没想到,海瑞办起案来,一头闷进去就是废寝忘食。
李进应了一声,却没立刻离开。
朱翊钧这才想起他有事,摆了摆手,直接问道:“什么事,说罢。”
李进小心道:“孙一正的事情,有眉目了。”
朱翊钧立马扭头看着李进,等着下文。
孙一正这事吩咐下去好久了。
此前冯保抄家,本打算让李进去的。
但彼时为了从内阁手上要几个关键位置,不得已做了让步,承诺不随便使用特务政治——当然,朱翊钧也怀疑,是不是张居正有什么黑料在冯保手上,这才非堵着不让锦衣卫出马。
总之,最后这活给外朝接去了,落在了顺天府尹孙一正手里。
但这孙一正属实不知死活,就抄出来六万两,把皇帝当叫花子打发。
不查他查谁?
他当时就吩咐东厂领头,锦衣卫配合,暗中调查起来了。
朱翊钧都差点忘了这事,没想到现在有了结果。
李进一五一十汇报起来:“内臣多番查访,有了个大概的数。”
“冯保府上的现银,大概确系只有八万两,不过字画、珠宝、玉石远远不止这个数。”
朱翊钧身子前倾,面上聚精凝神,仔细听着。
若非是要查具体数目,也用不了这么久。
李进继续道:“大略估计,折合起来有十三万两左右。”
朱翊钧破口大骂:“孙一正!真一孙!”
“这个狗日的,湖广矿税案还没跟他算账,现在还明目张胆欺到朕的头上了!”
“真是无法无天!”
湖广的矿税案,孙一正便是湖广布政使,如今到了顺天府还不知收敛!
朱翊钧霍然转头,盯着李进:“他背后是哪尊大佛,这么不怕死!?”
自己这个皇帝,能不能找回场子,还真不好说,具体也得看情况。
李进小心翼翼道:“这事,还没查清楚,不过……”
朱翊钧一言不发,等着他回话。
李进吞吞吐吐,小心作态道:“孙一正此后,到元辅家去了一趟。”
“随后,又给驸马都尉,李和,送了一马车货去。”
“还有国丈家,也没落下。”
朱翊钧一滞。
追问道:“给元辅送财宝了?”
张居正可不厚道,自己一再提醒他,却还不给面子。
难道非要收完最后这两个月,等万历元年再收手?
李进摇了摇头:“被元辅赶出来了,财物也一并退了回来,而后孙一正便将财务送去了张四维家。”
朱翊钧这才舒缓颜色。
张居正不拆台就行,张四维反正免不了一死的。
他追问道:“李和又是怎么回事?”
李和这驸马,是他的亲姑父。
李进迟疑道:“李驸马亲自接见了孙一正,据说,孙府尹送了不少珠宝,大长公主也非常欣喜。”
朱翊钧暗恨。
亲侄子的家底也掏,这些人真是不将他放在眼里!
这就叫盘根错节。
区区一个抄家,就能牵扯到首辅、晋党、大长公主、国丈,水面下不知道还有多少人。
这就罢了,湖广的矿税案,必然比这更加盘根错节。
七月就派了人去,到现在都还没有消息。
他都怀疑接下来是不是要接到死讯了。
好在本月回了奏,说是情况复杂,还在勘查。
朱翊钧神色阴晴不定。
过了半晌,才吩咐道:“去,给朕这位姑姑送半枚玉环去。”
“就说,朕虽然手中拮据,却也记得谁是亲人,听闻姑母喜爱玉器,朕也没有吝惜之理。”
李进正要退下,朱翊钧又叫住了他,思虑良久,又补充了一句:“孙一正的事去说给元辅,就说,朕要让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亲自考成此人。”
李进又等了等,见上方终于再无言语,这才缓缓退了出去。
日讲不同于经筵,经筵侧重于规谏和义理,日讲则重在传授知识,以开蒙为主。
简单来说,日讲就是字怎么读,句怎么断,意思是什么。
具体到教学上,就是讲读官出列朗诵一遍,朱翊钧跟着读,读上个十遍。
确保句读与发音没问题后,再翻译成大白话解释一番。
至于断句与释意,用谁的版本?
自然是每个讲读官都有自己的版本,轮流翻译。
所谓六经注我,经典的作用,便是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了兼听则明,融会贯通。
再往深了,文章讲什么道理,阐述什么理念,那就是皇帝经筵的事了,不是应该在日讲上谈论的。
而《太甲》这一篇,跟论语不同,只是讲述史实,内容上也没有太多争论,除了敏感些,其余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
若非如此,高仪也不会应下此事。
朱翊钧就这么被高仪领着,逐字逐句地开始学习。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
……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
十遍读完,朱翊钧只觉得口干舌燥。
跟穿越前的发音不同,此时的发音,卷舌太多,尤其是官话雅言,朗诵就像弹舌。
如今他才算是明白,善辩为什么叫巧舌如簧。
不会点弹舌技巧,诵念都费劲,别说跟人舌辩了。
教完诵念之后,高仪便退到一边去,先由诸位讲官轮流进讲译文。
诸讲官都是各部衙门抽调的,包括礼部侍郎张四维,司经局余有丁,礼部侍郎马自强等等,都是历来博学之辈。
“这位先生,是叫……”
等一名讲官解释一遍后,正要退下,朱翊钧突然叫住了他。
张四维身子顿了顿,回话道:“微臣,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四维”
朱翊钧一愣。
晋党张四维?
这不是王崇古的外甥么?
敢情还有日讲的资历。
但此时不是深究张四维的时候,他点了点头,说道:“张学士,本宫有不解之处。”
张四维迟疑了一下,回道:“殿下请说。”
朱翊钧请教道:“张学士方才说,选用有德行的人国家就就能安定,弃用有德行的人国家就祸乱。”
“那怎样的人,才算是有德行的人呢?”
张四维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道:“殿下,此乃‘德惟治,否德乱’之解,至于何为有德之人,如我朝三位辅臣,皆是有德之人。”
“先帝将三位硕德之臣留给殿下,我大明朝必定能长治久安!”
说罢,他也不顾朱翊钧是否还有话,径自回了班列。
朱翊钧也没跟他计较。
张四维怎么回话并不重要,自己这番作态主要是为了试探高仪。
日讲太甲之事,若单纯只是高仪有心劝谏他,邀名求直,捞取政治声望,此时他就应该接下话茬了。
可高仪面无表情,显然并非是他有话要说。
等到又一名讲官释经之后,朱翊钧再度叫住了其人:“这位先生是?”
余有丁恭敬有加:“臣,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余有丁。”
朱翊钧又愣了一下。
合着能侍读日讲的人都不简单啊。
这余有丁他知道,其人是十年前,也就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探花,所谓四一余先生是也。
同年榜眼王锡爵,状元申时行,历史上三人先后都进了内阁,明朝二百多年以来,一甲同为内阁,仅此一科而已,一时传为佳话。
朱翊钧定了定神,开口道:“余探花,本宫又有不解之处。”
余有丁同样进退两难,硬着头皮道:“殿下请说。”
朱翊钧点点头,说道:“伊尹说太甲作为君王‘不义’,所以将他驱逐。”
“余探花,何为君之不义?太甲是做了何事?若是本宫不义,元辅也要将本宫驱逐吗?”
余有丁险些两眼一花,皇太子往日记诵都难,今日怎么还思考上了?
这问题他能答,却不可以答。
他只能言辞含糊敷衍一番:“殿下,臣诠才末学,浅尝答殿下问。”
“君之不义,乃是上背于天,下虐于民,道之弃也。”
“但殿下仁孝至善,心怀苍生,又有众正盈朝,乃有大兴之相,岂会重演不虞之事?”
朱翊钧不由向高仪投向征询的目光。
高仪本是老神在在,事不关己,但此时迎上这道目光,却也不得不答话。
他站起身斟酌了一下,答道:“殿下,日讲课业繁多,时日有限,不妨先诵记下来,等到开经筵时,再听诸学士剖析经典。”
日讲就算了,经筵就至少得高拱或者张居正出面了,届时他高仪是不想干这活计了。
朱翊钧哦了一声,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
余有丁擦了擦额头冷汗,归了班列。
后面几位讲官陆续出列进讲,内容上都大同小异,朱翊钧也真没再发问。
他面上装作认真听讲,心中则回想着,他提起高拱时高仪方才的反应,再度排除了是高拱授意警告他的可能。
那就只剩张居正了!
他尝试揣度张居正的心思与态度。
朱翊钧知道,张居正不能说是一个政客,应该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一举一动,必然是为了他的政治理念而服务。
那么,张居正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是要匡扶社稷,中兴国邦,让大明再次伟大。
即便这位十五岁中举,二十三岁高中进士的神童天才,有着超乎常人的城府与内敛,却也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政治理念。
嘉靖二十八年,刚入官场的张居正便阐明了自己心志,一道《论时政疏》直达天听。
列举了他认为大明朝最迫切的问题,涉及宗室贵族、吏治选拔、官场风气、地方军备与财政危机。
可惜的是,这道奏疏对彼时的朝局而言,有些曲高和寡。
嘉靖皇帝一心寻仙问道,对治国理政没什么兴趣,内阁斗争激烈,根本无暇他顾。
加之他人微言轻,这封奏疏自然毫不意外地石沉大海。
从此之后他便闭口不言,除了给嘉靖皇帝写写贺表之外,再未上疏点评过时局。
即便心中苦闷,也至多写文章的时候感慨一句“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他放弃了么?当然不是,所谓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是他的真实写照。
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赌上政治生涯,押注先帝必然继位,由老师徐阶举荐,进了裕王府侍讲侍读。
他当然赌赢了,收获当然也很丰厚,张居正就是靠着这份资历,一举进入了内阁!
在新君继位后,也就是隆庆二年,他终于递上了政治生涯中,第二份宣言——《陈六事疏》。
这一次,是内阁辅臣的身份,声如洪钟。
开篇明义便说大明快完了,也就是所谓“天下有积重难反之几”,而后再度深切时弊,阐明革故鼎新之必要。
但,先帝隆庆皇帝同样没放在心上,只回了一句知道了,并无后续。
那么,两度失败之后,张居正会是什么心态?
朱翊钧指节敲着桌案,看着《太甲》一文,怔怔出神。
他是终于放弃贤臣明君的期望,想要做伊尹吗?
难道在想,皇帝救不了大明朝,我自为之?
历史上,张居正日后所说的那一句“我非相,乃摄也”,是对新政后成果的欣慰,还是迈出这一步无奈的喟叹?
张居正哪怕上疏致仕,也是说“稽首归政”,显然知道大政尽握于他手,必然也知道他这样做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他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想做这个常务副皇帝?
那这篇《太甲》,是跟自己一次隐晦的交涉?他看出自己有揽权的迹象了?
还是对变法的政治宣言,向有心靠拢之辈表明心志?
朱翊钧只觉得,这样的聪明人,真让人万分头疼。
这位大明神童,还未出场过招,一篇《太甲》就已经让自己心神动摇,慌乱如麻。
“殿下,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高仪将朱翊钧的思绪拉了回来。
朱翊钧这才发现,日讲已经结束了,他连忙回礼:“诸位先生辛苦了。”
高仪恭敬道:“还请殿下回宫后好生温习课业,明日再检讨殿下记诵。”
这就是课后作业了。
交待一番后,高仪便逃也似地告退,离开了东偏殿。
朱翊钧看着高仪的背影,暗自摇了摇头,这位内阁辅臣总以为自己能置身事外,即便是各方都对他赶鸭子上架,他仍然抱有侥幸之心。
简直是异想天开。
哪有作为顾命大臣、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这等尊荣之身,还能不涉时局,置身事外的?
他朱翊钧在争,高拱在争,张居正在争,就连冯保张宏这等内臣也在争,你高仪身居高位,凭什么不争?
高仪就是看不明白这点,最后才会在高拱被驱逐后,致仕不得,在家中忧惧而死。
诸讲官陆陆续续都退了下去。
看着殿内一空,朱翊钧才看向旁边的太监:“廷议那边散朝了么?”
张居正昨日说要为他剖析政事时,他心中多少还有些轻视。
但这篇太甲一讲,当即就把他的心提了起来,心中起了十二分戒备。
此时也是忍不住主动问道。
太监回道:“殿下,今日廷议已经散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又问道:“张阁老呢?”
另有一名太监上前:“殿下,张阁老已经在东厢房等候了。”
朱翊钧起身:“你去请张阁老到暖阁。”
文华殿东厢房共有三间,东宫讲读的座席设置在东厢房北边的一间,相邻的暖阁则是皇太子休息的便间,也是日常召对臣下的地方。
朱翊钧来到暖阁案前坐定,搓了搓脸,提振了一番被日讲弄得有些疲惫的精神。
同时思索着自己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位大明朝绕不开的人物。
张居正值不值得信任?
这个问题很复杂。
对于大明朝,张居正自然是值得信任的。
但对于他呢?
张居正固然有挽倾天之志,但他要将自己托付给张居正吗?
他张居正想排除一切阻碍,施行变法。
他朱翊钧又何尝不是想大权独揽,推行他的新政?
这种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
小太监来到东厢房,碎步走到端坐饮茶的张居正身前:“阁老,殿下日讲结束了,请您去暖阁。”
张居正放下手中的茶碗,站起身来:“烦请公公引路。”
言辞客气,丝毫不像内阁辅臣面对一名小太监。
小太监受宠若惊,忙不迭前面引路。
张居正长着一张国字脸,眉目清秀,美髯垂下,自有一幅官相。
两人快步疾行,不一会便来到暖阁前。
门前的太监迎了上来:“阁老,殿下让您径自进去,不必通禀。”
张居正点了点头,直接迈步而入。
便间没多大,他折了个身,便到了屋中间。
他不着痕迹地扫过端坐在案前的皇太子,拜了下去:“微臣拜见皇太子殿下。”
朱翊钧连忙起身,从案前走了出来,做势要将他扶起:“阁老社稷重臣,本宫德凉幼冲,愧受这般大礼,快快请起。”
张居正略微侧身躲过:“殿下承继宗祧,天下人主,臣微末礼仪,焉有不受。”
朱翊钧顺势受了这礼,将人扶起:“九州万方骤然加身,本宫惶恐不已,还要仰赖阁老辅弼。”
张居正起身,拱手道:“殿下但有咨问,臣自当明白敷奏,庶殿下睿明日开,国家政务,久之自然练熟。”
朱翊钧情知火候到了。
不露声色开口道:“阁老今日,有何教我?”
张居正凛然以对:“殿下,大明朝,快亡了!”
朱翊钧:“啊……啊!?”
“殿下,可是有什么不妥?”冯保近前问道。
朱翊钧念头百转,一时没有答话。
眼前这道屏风犹如天渊,不止物理上,也是从礼制上,将自己与廷议隔断。
他知道,一旦他开口左右政事,立刻就会有各种祖宗成法、前代旧事将自己堵回来。
甚至明日就会收到科道言官的谏言,让自己好好勤修德行。
冯保这老货又压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否则还能让这老货做个肉喇叭,做个遮掩替他传达一番。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充分利用“本宫德凉幼冲”的杀伤性武器了,他不能在廷议中随意插话,那就让杨博不得不主动给他搭一个台阶!
我不就去就山,山来就我。
他当即抬头看向冯保,似乎因惊讶而没有压低声音:“大伴,不对吧,宣大不是我朝边镇?怎么消息来回这般迅速?”
这一声,自然传到了殿内,瞬间一静。
都御史葛守礼疑惑的神色恍然大悟,这才后知后觉。
兵部尚书杨博当即颜色大变!
此事能品咂出个中意味的大臣,都不会这样戳破这层面子功夫。
为什么?因为一旦戳破,宣大是不是该论罪?王崇古要不要逮问?
为求自保,万一与中枢撕破脸呢?谁敢不顾政治风险?
奈何这殿上就有一个意外,要求十岁的嗣主看破这一层根本不可能。
杨博只恨龙椅上这位怎么不干脆是个十足的蠢货。
他此时根本不敢让冯保接话。
天知道冯保会不会一句话就让他们晋党万劫不复!
他立刻拜倒在地,硬着头皮宏声抢话:“殿下,宣府距京城不过四百里,快马加急,如此不过是寻常速度。”
朱翊钧心中一哂,五日功夫,来回两日,三日侵边骚扰数次,当这是即时战略游戏呢?
鞑靼哪来的快马加急且不说,就这动员速度,怕是能赶上前世军容了。
但话不能说尽。
逼迫杨博主动接话,已经是极限了,过犹不及。
几句歉声,透过屏风,传入殿内:“本宫德凉幼冲,一时诧语,不慎惊扰了廷议,实在不该。”
“此事与杨卿的话,本宫不甚明白,姑且一并记下,日后好生琢磨便是。”
“诸卿还是议事吧,莫要理会本宫。”
言辞恳切敦厚,却让杨博寒毛一竖。
记下?日后琢磨?
今日不把事糊弄过去,真让新君记在心里,日后翻起旧事,恐怕又是滔天大案,而他杨博首当其冲!
但话已至此,他已经不能再出言搅扰,只能求助地看向高拱。
高拱没把朱翊钧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冷眼看着杨博。
神情更加难看。
眼下杨博这番举止,只能说明,此事其人是真的不知情,否则不会这么被动。
但这恰恰意味着局面比他想象中的更差!
以往他能靠威望压制住杨博,进而压制着晋党做事,但今日赫然发现,杨博这个党魁,已经压制不住王崇古了!
若只是杨博一己私欲,勒索求官,根本无伤大雅,毕竟杨博人还在京城,怎么折腾都无妨。
可若是王崇古这位封疆大吏起了野心,那就真是大事不妙。
他心思完全没放在皇太子身上,只是心不在焉下巴微点,示意了一下高仪。
此事内阁自然是通过气的,高仪得了授意,心底叹息一声,想着措辞,要替杨博找补一番。
突然,在他惊讶的目光中。
张居正抢先出列,躬身而对。
“殿下!尚书云:‘人求多闻,时惟建事’,今日殿下不耻下问,臣等喜不自胜,焉有敝帚自珍,让殿下‘自己琢磨’的道理。”
“惜哉内廷不涉边事,臣等又受廷议纷扰,无暇与殿下解惑。”
“如此,臣大胆恳启,殿下每常朝后,召对辅臣,答疑解惑,以知悉政事。”
声发如钟,目光灼灼。
张居正一番奏对完,屏风之后却一时无声。
除了杨博,晋党数人都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外,而余者都冷眼旁观。
高拱更是眼神都未投过来。
他知道,自己这位金石之交,向来对新君的辅导之事极为上心。
想来,不过是又一次地揽过为新君讲解政事的权责罢了,他对此并不放在心上。
革新变法,他有他的路子要走。
过了好一会,屏风内才传出声音。
“张阁老所言甚合本宫心意,那早朝之后,三位辅臣稍留片刻?”
高拱眼皮微微抬了一下,回道:“臣身为首辅,机务繁重,并无多余闲暇。”
张居正接过话茬:“殿下,元辅说的是。国朝新丧,万事系内阁,不宜过度策用。”
屏风后面又传出声音。
“既然如此,那便张阁老散朝后稍留,为我解惑吧。”
张居正又躬身以对:“殿下,今日臣等散朝后还需往思善门,为先帝吊唁。”
“可否等明日微臣廷议之后,待到殿下日讲完毕,再召对微臣。”
朱翊钧点头:“可!”
高仪在一旁默默松了口气,还好没将他推出去应付这事。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使。
今日这位皇太子的种种表现,当真不像个好糊弄的主。
无论是殿前处置太监,拿捏冯保,还是方才一眼看破王崇古奏疏中的错漏。
说明这位皇太子,是个对政事敏锐的主。
这足以抹除他在四书五经上的天赋不足,毕竟做人主,又不是研治经典。
单单从今日临朝的表现而言,可谓已有人君之相!
而为聪明人解析政事,还要夹带私货,太难了,隐患也太大了。
需知,聪明人记性可都很好,嗣君也有长大的时候。
稍有不慎,恐怕就得遗祸流毒,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明朝。
张居正敢主动揽下此事,这份担当,也着实令他感慨。
……
屏风后的朱翊钧,下意识用指节敲击着膝盖,思绪百转。
自己以退为进,给杨博上压力,就是为了替自己争取到一个在殿上发问的权力。
身为晋党党魁的杨博也好,举荐杨博的高拱也好,无论做出什么回答,那就撕开一道口子了。
问答多了,众臣也就习以为常了。
但,奈何张居正横插一脚,将自己挡了回来,又几乎是自请入对,完全打乱了他的阵脚。
他是看出自己的意图了么?
还是单纯为了把自己挡在廷议之外?
明日奏对……看来跟这位大明朝第一相的对手戏,是躲不过去了啊。
高仪今日要去常朝议论考成法,日讲这边,当先就告了假,由张四维暂时领班。
朱翊钧没有因为主要观众不在,就懒于表演。
还是那句话,发育不能停。
这些日讲官都是大明朝最有前途的青壮派,哪怕当添头来攻略,也得把人设演好了。
所以,朱翊钧仍然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增强人设,与前些时日一般无二。
事实上,朱翊钧的学习进度,已经远超日讲的进度。
这几日晚膳后,他几乎手不释卷,已然是将《大学》、《尚书》的内容,都背诵了下来。
日讲启蒙的程度,对他而言,还是太过简单——他就等着开经筵憋个大的,届时给经筵官们好好洗洗脑子。
这超前学习的成果,反映在日讲中,就显得他这位新君,尤其聪慧了。
几位侍读官被他温水煮青蛙,也开始习以为常了起来。
今日他一遍就会,毫无阻滞,诸讲官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在朱翊钧有意的加快进度后,巳时刚过半,诸侍读官就讲完了今日的内容。
“殿下,今日就先到这里吧。”张四维出列道。
他们这些讲读官,在各部衙门,都有职司,日讲完后还要回去坐班。
但,朱翊钧既然有意腾出时间,自然不是让他们能早点下课的。
他缓缓开口道:“诸位先生且慢。”
几位讲读官面面相觑。
张四维迟疑道:“殿下还有什么吩咐?”
朱翊钧笑道:“这是日讲,诸位是先生,我是弟子,哪有弟子吩咐先生的道理。”
“不过是今日讲学结束得早,还有些余暇,与其荒怠了,不妨向诸位先生讨教些别的事。”
张四维只觉得晦气。
他在讲读官中,资序官阶仅次于高仪,高仪一走,必然就得他领班。
若非如此,他也不用在这里陪小孩子过家家。
他背后树大根深,日讲不过是勘磨一份资序罢了,哪里有心真的讲学。
在心里翻了个白眼,面上恭敬道:“殿下有问,臣等勉力解惑。”
朱翊钧点了点头,很是随意道:“几位先生侍读日讲,已然数月。”
“还未过问几位先生出身学问,倒是本宫怠慢了。”
他的目光在张四维和马自强身上扫了一眼:“本宫记得,张学士和马学士,是同一年进士?”
两人对视了一眼。
齐声答道:“臣二人皆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末了,马自强又补了一句:“不过张侍郎是二甲进士,微臣是三甲同进士。”
一榜进士三甲,一甲三人,二甲八九十人,三甲二百余人,排名有先后。
同进士出身略微差半筹。
朱翊钧颔首,以示了然。
又转而看向陶大临:“我记得陶学士是翰林院编修出身,那应当是中了一甲?”
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这二者,历来有储相之称。
陶大临恭谨回道:“微臣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一甲第二。”
朱翊钧本想叫一声陶榜眼,话到嘴边又觉得太拗口,干脆还是继续叫学士:“难怪陶学士好学问。”
说罢,又看向余有丁:“余探花我知道,嘉靖四十一年一甲进士第三。”
余有丁愣了愣,不知道自己为何莫名其妙地简在君心,只得拱手。
朱翊钧略过他,看向陈栋:“陈学士也是翰林院编修出身?”
陈栋在诸多讲官中,非常醒目,却没什么存在感。
醒目是因为,其人长得很有特点——瘦,格外地瘦,不是那种刀削斧砍的瘦,倒像是营养不太好的瘦弱。
没存在感则是因为,陈栋讲学时惜字如金,除了释义从不说多余的话,整个人内敛而深沉。
陈栋回道:“微臣,嘉靖四十四年一甲进士第三”
不等朱翊钧一一问过去,剩下的讲读官们,各自报上出身。
朱翊钧很有耐心地听着。
眼前这些人,便是大明朝的“储相”,或者说,少壮派的领衔人物。
如今他既有锦衣卫保驾护航,又得了高仪认可,是时候尝试接触这些文官中坚了。
诸多讲官逐一报上出身,朱翊钧尽数记在心中。
这才又看向昨日告假的马自强、陶大临:“马学士与陶学士昨日告了假,本宫听闻,是去礼部部议了我皇考的谥与庙?”
两人对视一眼,齐齐答道:“殿下,确有此事。”
谥号和庙号,是对一名皇帝一生作为的盖棺定论。
好,还是坏,总要有个说法。
就像在六月初一那天的劝进,笺上撰词有一句“国家之兴越二百载,贤圣有作盖六七君”。
国朝至今十二代,历时二百年,可以称为好皇帝的,大概六七人。
至于其余的皇帝?那就在尽不言中了。
为什么好皇帝是六或七呢?
就是因为大行皇帝,还没有盖棺定论,贤与不贤,尚在两可之间。
朱翊钧沉吟一下道:“既然说到此……”
“本宫跟随各位先生,修习大学、尚书,先古圣王之故事渐渐知晓。”
“若以四书五经观之,诸学士会如何评述我皇考呢。”
从你们儒家经典的角度出发,会怎么评价先帝呢?
二人听了这话,只觉头皮发麻,这种大事,经过部议和廷议,那就是全体文臣的意思,怎么议论都不怕。
但现在皇太子私下问到个人头上,能怎么答?
谁敢梗着脖子说你爹荒怠政事,沉迷女色,壮阳药吃多了死在女人肚皮上?
除了说好话还能说什么?
陶大临悄然后退一步。
马自强只能顾左右而言它,说道:“殿下,昨日只是在整理大行皇帝的功过行迹,还未议论妥当。”
朱翊钧摆摆手道:“不是正经议谥,只是从做学问的角度,简单评述一番。”
“本宫继位后,也好择善而从,择不善而内省。”
马自强立在当场,额头逐渐冒汗。
朱翊钧很有耐性地看着他。
马自强斟酌好半晌,才开口道:“大行皇帝,自然是圣德之君。”
几位讲官无论作何想法,都纷纷点头。
朱翊钧追问:“圣德在何处?”
他并不是要插手先帝的谥号,他只是想趁着这番问答,熟悉文官的生态。
更准确的说,他想从对先帝的评价中知道,在这些内阁预备列青壮派的眼中,究竟什么才是好皇帝。
内阁几人,包括六部,虽然掌握大权,却总归年事已高,反映不了这些青壮士人的思潮。
毕竟,演戏,还是要先问问观众们喜欢什么人设的。
马自强含糊道:“大行皇帝,端凝厚重,不诛杀而自威,沉潜静密,乃是仁君。”
朱翊钧身形一顿,过了一会才点头。
这马自强,说先帝是个敦厚之人,脾气好很安静,不靠杀人来伸张权威。
当然,这也是在暗讽世宗皇帝,靠着杖杀朝臣,展示威严。
拉踩好啊,拉踩至少说明是真心话,看来这马自强很不满专权擅杀的皇帝,那大概是喜欢孝宗皇帝那一款了。
朱翊钧又眼神示意陶大临。
陶大临眼见躲不过去,心里叹了口气,开口道:“大行皇帝,不可察而自智,令虽未出,化行若驰;口虽未言,声疾如震,是作为之君。”
朱翊钧仰起头,强忍住没笑出声来。
这是说先帝智慧难测,即便尚未发出指令,下面人行动已经迅速展开,话语不需要出口,影响力却如同雷霆。
直白来说,就是有点笨,不管事,下面自行其是。
这些文人说话是有水平的,至少在阴阳怪气上,登峰造极。
这样看来陶大临多少有些看不上先帝,认为先帝没有履行好皇帝的职责,那看来是希望新君励精图治?
朱翊钧只当没听出来。
又看向张四维:“张学士,你说呢?”
张四维没什么遮掩,直言不讳:“大行皇帝,尤能优崇辅弼,信任老成,群力毕收,众思咸集,守祖宗之法,无纷更约束之烦,实有古圣王之风,乃是圣君。”
优崇辅弼,信任老成就是托政辅臣的意思,守祖宗法,就浅显易懂了。
这便是晋党眼中的好皇帝?难怪张四维舅舅取名“崇古”。
朱翊钧面上懵懂,心中却叹气,果然,坏人的夸赞,反而让人有些不爽利。
古圣王之风?呵,三皇五帝圣事,骗了多少无涯过客,如今还想骗到他头上来吗?
他正要继续问。
只听余有丁已经主动接过话头:“殿下,臣以为,大行皇帝罢世宗一应不虞事,平反冤狱。”
“一扫兵备颓态,俺答封贡,平息边事。”
“又随世而变,不因循守旧,放开海禁。”
“正士习、纠官邪、整顿吏治、清查皇室勋戚田庄。”
“如此行止,当称一声革故鼎新之君!”
朱翊钧诧异地看了余有丁一眼,不意料余探花竟然是新政一派。
死人是用来替活人说话的。
大行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大家需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才重要。
张四维说先帝垂拱而治,遵祖法,守成例,一副崇古做派。
余有丁立刻张目,说先帝革故鼎新,有变法之心。
这就是新旧之争。
朱翊钧自然不会揭破这一层,他只是装作若有所思。
倒是马自强,适时提醒了一句:“注意体统,不要妄议世宗皇帝。”
哪怕是为尊者讳,也不该在新君面前这样说,好歹是爷孙,不要太明显。
朱翊钧很大度地摆了摆手:“都说了是学问探讨,无妨的。”
“无论如何,广开言路,本宫还是能做到的,不必害怕因言获罪。”
从这几人的话中,还是很能读出倾向的。
无论是革新变法,还是守祖宗法,至少要做到对文官好,大家才认可。
世宗杖杀朝臣,被黑成什么样了。
所以,无论朱翊钧掌权后,会不会压制文官,现在都得放出风去,露出点广开言路,宅心仁厚的特质才是。
几位讲读官,连忙齐齐拜下:“圣明无过殿下。”
除此之外……
朱翊钧做出一副突发奇想的模样:“近来我听闻内阁在议论考成法之事?”
几名讲读官不明就里。
张四维领班却躲不过去,只能接过话头:“殿下,确有此事。”
朱翊钧哦了一下,笑道:“大行皇帝论述功过,岂不像考成核定?”
庙号与谥号的议论,大体是带着功过分说的。
功过论完了,再看给个恶谥还是美谥。
如此说来,确实颇有几分相似,只不过是一生一次。
但诸位讲读官哪里敢回这话。
考成?文官给皇帝考成?真有这想法也不敢认下啊。
马自强连忙道:“殿下,礼记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礼之大体也。”
“谥号与庙号,乃是丧祭之属,非是考成,而是大礼根本。”
无怪乎这些讲官这么紧张。
谥礼起于周,却在秦时一度被废除,只因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一直到西汉才又恢复了谥议。
到了明朝,虽然多有掩过饰非之情,却始终是文臣钳制君上的利器——很少有人不在乎身后名。
如今皇太子将议谥与考成法类比,不明白是什么想法,着实将人吓得不轻。
要是谥法被他们今天一议给议没了,他马自强怕是要挨天下文官口诛笔伐。
朱翊钧看着马自强的反应心中一哂。
他并没有动谥法的打算,他仍是在借题发挥,或者说,他说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到考成法上。
现在有内阁在前冲锋,自己也不能扯后腿不是。
斗归斗,不能慢怠国事。
朱翊钧开口道:“马学士所言,本宫省得了。”
“只是见诸位先生评述我皇考得失,突然有些感慨,本宫日后还要诸位肱股之臣好好监督才是。”
“若是行差踏错,得了恶谥,不止是本宫的憾事,也是诸位先生的失职。”
“若能学得我皇考一半功绩,日后得个美谥,才好去冥朝拜见我皇考。”
众讲官心思各异,纷纷下拜:“臣等惶恐。”
朱翊钧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口道:“众卿,所谓知行合一,诸位先生既然认同本宫这话,那也须得落到实处才是。”
“不如这样,我的日讲课业,就让诸位先生与两宫对我考成罢!”
“诸位以为然否?”
朱翊钧以自己学习进度好,做出一副想表现自我的做派。
但实则,他这是公然给考成法站台。
我堂堂后天就要登基的皇帝,屈身折节受人考成,那些不愿被考成的官员,还有何话说?
怎么?比皇帝还金贵?
此事一传出去,无论是内阁,还是后宫的试点推行,阻力都会小很多。
很多事情,上面带头吃苦,推行起来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会不会不合格?只能说,他两世为人,考试还从未不合格过。
几位讲读官面面相觑。
朱翊钧也不急,他笑道:“几位先生,本宫不是说笑。”
“论语云,吾日三省吾身。本宫既然众望所归,岂能懈怠?这也是为了鞭策自己。”
“诸卿不妨等高阁老回来,与他商议一番,届时一同上个奏疏。”
“两位娘亲那边,本宫自会前去说道。”
几人仍然犹疑不定。
陈栋忽然出列:“臣领旨!”
朱翊钧一愣,难得见到此人主动接话。
回过神来,不由微微一笑,抓住陈栋的手轻轻摇了摇:“那就劳烦诸位爱卿了。”
“好了,今日先到这里吧,几位先生回衙坐班吧。”
说罢,他便转身进了暖阁。
直到完全不见他的身影,陈栋也不跟人打招呼,径自出了殿。
其余几人这才三五结伴心事重重也跟了出去。
余有丁再度回看了一眼皇太子离去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比起先帝,这才是圣君之相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