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一茂,这时候我才知道那么多褒赞,都不是虚的。
戴初到南雁任书记时办公地点是在一座大庙里,大庙紧挨大山,山边儿就是一条河,两边住着散户,散户交易形成一条不足百米的街道。
双日子才有人叫卖。
卖些针头线脑、青菜萝卜、鸡鸭鱼肉。逢集时间短,半晌午,一棍都打不到一个人了。
这么个状况,落后别的乡镇半个世纪,咋办?
戴来到之后没气馁,制定了发展计划,首先是改变乡办公条件,发誓建办公楼。
建办公楼需要钱,盘点乡财政,不但没余粮,还欠县财政十多万,填不上这个窟窿,乡干部工资都没着落,更谈不上盖楼了。
戴硬是靠自己的魅力和人脉关系,死缠硬磨从县财政借十万。这点钱在乡镇按说也算钱,但因久旱,麻风细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戴没埋怨,自力更生,带一班人走南闯北“化缘”,再抡起三板斧,开创了一条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第一板斧就是“开场子”,在山边建起了当时在全县也是首屈一指的办公楼,八间三层,院内可停放百辆小车;
第二板斧是“搭架子”,就是开发商业街,为招商引资作铺垫。刚放开,具备这种思想的人有,但毕竟是少数,大多都等待观望。
戴没有,他甩开膀子,顶着压力,白夜干,挨景区建十里长街。这两板斧虽说甩开了,但也带来了副作用。
政府债台高筑,干部工资发不掉,家属埋怨,百姓也不理解,一时间告状信像雪片,许多人整天坐在乡大门口喊冤。
对此,戴没慌,又抡起第三板斧——落实政策,推行新举措。
为了以身示范,他带头把工资转为存款。从县里借款,兑现干部生活费。把乡干部分成六个组,狠抓各项措施落实。随工作推进,不到三年,乡焕然一新。
取得这么多成绩,乡连续提拔两位副书记、三位副乡长、五位股级干部,但作为领头羊的戴,一个位置待八年,位置不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