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蒋瓛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朕的好皇孙,有治国之资!朱元璋蒋瓛》,由网络作家“倔强的烤羊腿”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咱们都认识这么些年了,你就这么不相信你李叔?”“我就拿回老家偷偷玩玩罢了,若是有人发现,我绝对第一时间毁枪,如何?”听到李叔还在纠结燧发枪的事儿,朱高煜干脆转过头挑明道。“李叔,咱们何必要拿一件死物来考验感情呢?”“燧发枪就在此处,我刚刚也言明了,你只要想玩就能来此随便玩。”“可若是你带出去了,那便多了一份风险。”“既然是风险,那自当提前避免,以免到时候咱俩都难看不是嘛?”“挥泪斩马谡的事儿,听听就好了,真正上演可不是什么好事!”朱棣没想到自家大儿子居然给出了这么一个理由。可这番话落在朱元璋耳朵里,却让他激赏不已!就当如此!朱高煜这番话太符合朱元璋的胃口了。自己当年不也是如此?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咱的话就放在这,不管你听不听、...
《大明:朕的好皇孙,有治国之资!朱元璋蒋瓛》精彩片段
“咱们都认识这么些年了,你就这么不相信你李叔?”
“我就拿回老家偷偷玩玩罢了,若是有人发现,我绝对第一时间毁枪,如何?”
听到李叔还在纠结燧发枪的事儿,朱高煜干脆转过头挑明道。
“李叔,咱们何必要拿一件死物来考验感情呢?”
“燧发枪就在此处,我刚刚也言明了,你只要想玩就能来此随便玩。”
“可若是你带出去了,那便多了一份风险。”
“既然是风险,那自当提前避免,以免到时候咱俩都难看不是嘛?”
“挥泪斩马谡的事儿,听听就好了,真正上演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棣没想到自家大儿子居然给出了这么一个理由。
可这番话落在朱元璋耳朵里,却让他激赏不已!
就当如此!
朱高煜这番话太符合朱元璋的胃口了。
自己当年不也是如此?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咱的话就放在这,不管你听不听、信不信,将来刀斧加身的时候,别怪咱没提醒你!
三人一时之间因为朱高煜这句话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好在,不多时,便到了新的场地。
而此间,两位穿着工装的下人,正拉着一门崭新的弗朗机炮仔细检查着。
固然自家军火工坊的质量不错,但他们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危及朱高煜的隐患。
看着眼前这陌生的“重炮”,这下就连朱元璋也有些把持不住了,直接脱口赞道。
“威武!”
朱棣此时也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
确实,跟眼前这炮管修长却又简洁无比的弗朗机炮一比,大明的现有火炮简直就是娘们一样又小又挫。
看到眼前这大炮,朱元璋父子二人都有些忍不住了,甚至朱元璋都主动问道。
“小友,这是要去何处试炮,咱这会儿还真想见识见识!”
朱高煜闻言抬了抬下巴,冲着前方示意了一下,朗声道。
“我都领着二位到了这里了,难道二位还猜不出来?”
“此处就是平日里我工坊里试炮的地方啊!”
听到朱高煜这么一说,哪怕之前已经屡次见证了朱高煜的神奇,二人也不由得瞪大了双眼。
实在是,他们始终记得,这里乃是地下啊!
哪怕大明现有的火炮再拉胯,可拉出来轰崩个城墙、宫殿都是等闲。
如今这比大明现有火炮更强的弗朗机炮,居然就在地下直接开炮?
一旁的下人见二人乃是少爷亲自带来的客人,笑着解释道。
“二位贵客,此地乃是我家少爷特意预留出来,专门用于重型火器试验的。”
“此地不仅用青石砖加固过,之后还用锻造工坊出产的精钢板又加固了一遍。”
“甚至,为了不引起外人注意,少爷还让我们加了不少隔音、防火的材料。”
“所以,二位贵客尽管放心,我等在此地训练也不是一两次了,从未出过问题。”
“而且甭管在这里怎么折腾,地面上都听不到任何动静。”
另一位年纪小点的下人,似乎觉着刚刚这两人对朱高煜的态度有些太过随意了。
他估计心中有些不忿,故而语气有些冲的补充道。
“二位,别担心了!”
“也不怕告诉你们,别说这个火器试验场了,就是整个地下城,都被少爷用钢板层层加固过。”
“我们当初都跟着少爷一起干的,所以,没人比我们更清楚了。”
“别说是在这里用火炮了,就是整个应天城被打没了,这里照样固若金汤。”
一顿宾主尽欢的午餐过后,三人缓缓起身,再次回到了之前的正堂。
朱高煜重新换上了一壶茶,给二人各自倒上了一杯,这才坐在自己位子上。
他很清楚,上午初来之时,只是彼此之间的试探。
中午这顿饭,算是双方之间心照不宣的拉近关系。
可到了此刻,就得谈点真正的干货了。
朱元璋抿了口茶,看着对面那云淡风轻,半点不着急的大孙子,心中暗暗赞了一声。
至少这不急不忙、不动如山的作派,比起允炆强了何止一筹啊!
但,此时明显不是感叹的时候。
朱元璋可还没忘记朱高煜上午的那番惊人之语,他对接下来的内容更加好奇。
尤其是饭前,朱高煜信誓旦旦的说,大明国祚最多三百年,这话可谓是石破天惊。
老朱也不墨迹,坐稳之后忙问道:
“朱小哥,不知你饭前所说的大明国祚短则二百,长也不过三百年,究竟有何依据?”
“老夫刚刚吃饭之时,也曾想过,可始终没个头绪!”
“如今,酒足饭饱,不知朱小哥能否替老夫解惑啊!”
朱棣此刻则跟条咸鱼似的,斜摊在椅子上,眼睛半眯,看似捧着茶杯有一口没一口的抿着。
可实际上,整个耳朵却是竖了起来,力求不放过之言半语,因为他也十分好奇这个,想听听自家儿子的高见。
朱高煜喝了口茶水,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
“在下之所以说大明国祚不长,自然是有依据!”
“历数过往朝代,霸秦强汉、盛唐富宋,最终都走向了没落。”
“但归根结底,还是税赋、吏治、文化、军伍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再加上频繁的天灾,最终导致的。”
“大明如今看似终结了元末乱世,百废待兴一切欣欣向荣,可实际上,问题还是挺多的。”
“但许多问题,都不是一两句话都能说清楚的,甚至有些问题错综复杂到连皇帝都不能轻易下手。”
朱高煜这话一出,朱元璋本能的挺直了腰杆。
他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大问题,居然连皇帝都能感觉到棘手的?
他倒不是否认这种问题存在。
可这种问题,会是这等不及弱冠的孩子能看到、发现的?
朱高煜自然看到对面张老爷子的表现了,可他却一点都不在意。
今天要不弄点干货出来,怎么能让对方自家大船不是贼船、沉船?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这船长的能力的!
而眼下,他这位船长就得在未来船员面前,展现一下能力了。
又喝了口茶,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朱高煜才缓缓的续上了之前的谈话。
“其他方面,咱们今日里先不展开说,咱们说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文化!”
“或者,换个说法,叫思想!”
“历朝历代都在尽力控制,每一任雄心壮志的帝王,都想把这天下的主流思想把控在手中。”
“可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任他皇帝多么厉害,青史留名开创盛世,但在这个问题上,却罕有胜绩!”
“始皇时期,法家熠熠生辉从而焚书坑儒。”
“大汉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空前繁荣。”
“那隋炀帝固然横征暴敛葬送了大隋的大好江山,可那科举制度,却是千年难得的善政!”
“从九品中正制再到如今科场的八股,诸多帝王呕心沥血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措施。”
“但最终的结果呢?”
朱高煜说到这里停了片刻,给了对面二人片刻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整理自己思绪的时间。
“自古以来,读书人于朝廷而言那是又爱又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汉以来儒家独尊,更枉论一代代兵法大家封狼居胥、攻难克艰。”
“历代读书人在不同时代都画下了浓厚的篇章。”
“帝王们,对于这些人,固然想要用、渴望用,却又不敢放肆用!”
“说到底,哪怕到了咱大明,终究还是没能解决这顽疾。”
“文人崛起是必然的,毕竟,这天下终究还是需要一个个断文识字的读书人去打理。”
“但,文人崛起之后,固然大明有好处,甚至这好处肉眼可见,但真就没有坏处了?”
不用对面二人回答,朱高煜自己就笃定的说道。
“有!”
“不但有,而且是比眼下的好处更大的坏处!”
“甚至是国本动摇、祸国殃民的坏处!”
“因为,文人见多识广,与那黔首百姓早已不是一类人。”
“他们的思想和欲望,是控制不住的!”
“尤其是现在的文人,思想狂热而偏激,执拗到舍生取义亦不顾的地步。”
“甚至在他们眼中,这种行为是光荣的,是要青史留名的。”
“可实际上,真就如此嘛?”
此番谈话,朱高煜谈的话题有些晦涩,对于朱棣来说,听起来有些费劲。
可落在朱元璋耳朵里,却让他不自觉的暗暗点头。
确实如此,纵观中原这么多皇朝,就没有一家不在这上面费心思的。
哪怕是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何等的伟业。
可当朱元璋招募那些文人效力之时,仍旧被人嫌弃。
仅仅是因为,他朱元璋乃是农户、乞儿出身,连断文识字都是后面才学的。
在那些文人眼中,自己跟他们就不是一路人。
而偏偏这些读书人往往自诩正宗,是国之柱石,口口声声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
这话说的对,但也不对。
至少在朱元璋的眼里,这天下都是咱打下来的,是咱老朱家的家产,尔等不过是替咱干活的长工。
凭甚你们就能堂而皇之的跟皇帝摆在一起,共治天下了?
这天下到底是咱的,还是你们读书人的?
但,这话想想也就罢了,说出去就成了笑话了。
反倒是那句共治天下,成了读书人的共识。
也正因为如此,要想解决自己大孙子今天提出的这个问题,难如登天。
听到朱元璋这句话,一旁一直装作木头人的朱棣整个人头皮都在发麻。
他略有些心虚,又有些诧异的看了看自家老爹。
咦?
还是那模样,没换人呐?
咱家老爹平日里不是哪怕心里服了,嘴里也不服的嘛,怎么今日里就这么松口了?
朱棣可是清楚得很。
八股取士乃是自家老爹一手制定的。
虽说内里又一部分原因是自己老爹学识不高、学问不够,但更多的,还是想要南北取仕公平。
否则若还是像历朝历代一般传统科举的话,那南方仕子优势过大。
而饱受暴元摧残统治了百年的北方,青壮当年就被一茬一茬的杀了个干净。
哪怕是元末的时候,也是十室九空。
连青壮都少,就更别提读书人了。
这读书的传承一断,北方仕子对上那家学渊源、学风浓郁的南方士子,自然会全军覆没。
但这一点,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无疑是有危害的。
故而,自家老爹才想出了八股取士这么一个取巧、折中的办法。
在朱棣眼中,这不仅是朱元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但同样也是自己眼中最好的办法。
不过,很显然朱高煜作为如今大明的一份子,还是实打实的皇族,他也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弯弯绕。
故而,朱高煜一脸笑意的说道。
“老爷子,当年皇爷爷为何弄出八股取士,以及这八股取士的意义,其实在下都明白。”
“无非就是为了弥合南北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让南北交融,最终真正形成文化一统而已。”
“从这点上看,其实我皇爷爷并没有做错。”
“因为作为自宋末暴元杀入中原后,得朝最正的汉家王朝,我皇爷爷本就应当做到这些。”
“这是咱们大明,理所应当要去做的。”
朱元璋听到这些话,脸色也变得好了一些,心中还嘀咕着,没想到咱这大孙子终于能说咱一句好话了。
可紧接着朱高煜的话,便让朱元璋如坠冰窟。
“但是,八股取士,也就是所谓的靠着八股骈文选拔官员,乃是实打实的一招臭棋。”
“老爷子,李叔,你们都是走南闯北见识过的。”
“你们觉着,就凭借着一篇东拼西凑,用来解题的文章,便能选出优秀的官员?”
“当然了,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实无所谓啊!”
“反正,哪怕当个知县,也有刑名师爷、钱粮师爷乃至三五幕僚帮着出主意、打理公务。”
“县里有案子、要春耕秋收、要征辟百姓……这等小事,自然有师爷们处理。”
“而这位好不容易十年寒窗一朝中举的知县,那自然就干点写写奏报、联系同僚、逢迎恩师、结交乡绅之类的大事了。”
“毕竟,这等人,写文章倒是能写出个花团锦簇、妙笔生花出来,可具体的事儿,他一点没学过啊!”
“翻遍了四书五经这些书,也找不到应该如何具体施政的东西啊!”
“说白了,八股文以及他所学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了考个官当,就行了!”
这话一出,朱元璋满面寒霜。
哪怕是一旁的朱棣,此刻也是彻底清醒了过来,一脸严肃的看着朱高煜。
他们都有心否认点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却又都咽了下去。
朱元璋固然早年起家的时候大字不识,可之后下了苦功学过的。
朱棣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从小在皇家接受的教育。
对于他们父子二人来说,四书五经不说倒背如流,那绝对是熟悉的。
朱元璋听到此处,终于舒坦了。
是啊,若有此神器,咱何须禁海?
咱之所以禁海,还不是因为东南沿海的倭患?
为了确保百姓的安危,才不得已才禁海。
可若是真有了这等战舰,配上火炮、火枪之后,定将让海上一片清净。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就有些激动。
这可是真宝贝,比之前的味精什么的好太多了。
这才是镇国之器,这才是富国强军之路!
老朱突然之间一下子格局打开了。
不同于朱元璋动辄放眼天下的格局,朱棣此刻眼冒精光死死地盯着自家大儿子,着急的问道。
“小哥,你刚刚说你那精钢能改进火器,此事可是真的?”
朱高煜见这位李叔居然对火器一道这么感兴趣,也有些意外。
毕竟在世人普遍的眼光当中,骑兵、重甲、利刃,才是军伍的王道。
火器如今在大明虽然成建制的开始运用了,但毕竟不是主流。
连他麾下那些“员工”们,也是亲自接受了火器培训之后,才逐渐迷恋上这代表着未来的神器的。
如今朱高煜发现李叔居然是“同道中人”,难免多了几分欣喜,笑着答道。
“自然是真的!”
再次从朱高煜嘴里听到准确的回答,朱棣心中也是振奋不已。
没曾想自己心心念念惦记了许久的火器改良,在北平折腾了那么久,花了那么多精力没弄出来。
结果这边自家大儿子不声不响的就给弄出来了?
想想这些年自己在火器之道上吃的苦头,朱棣简直满眼辛酸泪!
作为大明的戍守边疆的实权藩王,向往着封狼居胥的朱棣对火炮、火枪这等利器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而之后的几次大战中,朱棣清楚的见识到了这东西的妙用。
不仅如此,由于自己骨子里的那股执拗劲头,他不允许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弄不明白。
故而,当年自己不仅把军中那些擅长制造火器的高手全部收入麾下,好吃好喝的供着。
还让那些人,不断的给自己传授有关火器的知识。
可以说,单说对于火器的了解和眼界的话,在整个大明朱棣都是处于最顶尖的那一层。
但明明自己都这么热衷于火器,还拉拢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支持。
最终那帮人在改善火器这条路上却屡屡吃瘪,不能说毫无作用,只能说收效甚微。
朱棣倒是没放弃,因为自己坚信火器若是能改善的话,绝对能震惊世人。
要知道火器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相当的成熟了。
不仅仅有火炮,还有火枪,甚至连能够三连发的三眼铳都已经能够量产了。
不仅仅是建造,在运用方面,大明已经能够用火炮组成炮阵进行集群轰炸了。
可以说,此时的大明,已经基本具备震慑和大面积核平的能力了。
但是越好的东西,更进一步才越难,至少自己穷尽所有也没能完成。
可现在听到自家儿子随口说出的话,朱棣如遭雷击。
难道这困扰自己很久的火器改良这么简单吗?
朱棣此时也不端着了,连忙问道
“你说这东西能改良火器,可是成功了?叫什么名字,功效如何?你从何处着手的?”
朱高煜诧异的看了一眼这位李叔,不知为何突然这么激动,但是也没多在意。
从认识的那天,朱高煜便知道,这位李叔显然有军伍背景。
实在是最近时节不好,各地都有灾殃发生,之后的日子怕是更加难过。
就在此时,又有朝臣奏报道。
“启禀陛下,鞑靼部有国书递交,称愿求娶我大明公主,两国永结同心、攻守一体!”
朱元璋一听这个直接脱口大骂道。
“放屁!甭说咱的女儿,哪怕大明普通人家的闺女也不许和亲!”
“给鞑靼回国书,要结盟,咱签盟约,要打,咱奉陪!”
“大明,绝不和亲!”
朱元璋这话说得可谓是斩钉截铁,但身为九五至尊,他决定了,那就没法改了。
一条条、一桩桩,各地加急上报来的急务,如同流水一般在朝堂上不断提出、处理。
官员们刚刚汇报完情况,这边朱元璋便给出了处理意见。
整个朝堂仿若一台机器一般,小心而又快速处理着整个大明的事务。
而朱允炆此刻就仿若一个泥塑木胎一般站在那儿。
这种时刻,他是插不上嘴的,也没资格插嘴。
甚至有些事情,他觉着自己若是处理的话,肯定不会像皇爷爷那般“暴虐”。
只是赈灾不力而已,那加紧办理就是了,为何还要派人过去宣旨训斥,乃至去官罢爵?
朱允炆很不理解!
但自己不会多嘴说什么,因为打小自己就是个聪明孩子。
自己清楚的知道,眼前这位皇爷爷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和前程。
不管自己这会儿有什么想法。
但现在的自己,只能是一个“仁孝”的孩子。
毕竟,自己既不能如父王那般各种政务信手拈来。
也做不到如父王那般在民间、朝堂威望直逼皇爷爷。
甚至如今真正算得上得力、知心的臣属,恐怕也就自己东宫之中那几位师傅、属官了。
就这点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把自己的大事办好。
一想到昨日里黄子澄等人所安排的今日朝会上要干的事儿,朱允炆就忍不住偷偷开始朝着黄子澄那边看。
而他不知道的是,由于他站的靠前,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落在了朱元璋眼里。
看着朱允炆那猴急的模样,再想到锦衣卫送来的昨日东宫之中的记录,朱元璋心中长长的叹了口气。
恰好,此时各地急务已经处理完毕,该是朝堂之上各路朝臣议政的时刻了。
黄子澄作为东宫属官,此刻在官场之中还有些名不见经传。
但怎么说也是士林之中有些名声,同乡、师门皆能说上话。
更因为掺和的还是从龙之事,有的是人想要跟着混点功劳。
这不,一位御史左右小心看了眼后,小心翼翼的走出队列,奏请道。
“陛下,太子薨逝已久,君臣固然痛彻心扉,然国之储君,关系国本,还望早作定夺。”
“不然,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无心王事,恐若影响社稷之基。”
朱元璋本来听着还好好的,可听到后面的时候,脸色便彻底沉得出水了。
怎么着?
咱这会儿不定个储君,咱这大明就要亡了?
可这位御史仅仅只是排头兵罢了,紧随其后的,便是一位又一位身份迥异的朝臣。
他们从各个角度,不断的阐述着尽快立储君的好处,说得好像这国家是靠着储君撑着的一般。
朱元璋这会儿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默默感叹。
高煜那孩子还真说对了,这帮人,急了啊!
他们就这么想把想把允炆扶上位?
他们真觉着,允炆登基了,他们就能把持朝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