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老裴贾庆斌的其他类型小说《校园人物二题老裴贾庆斌大结局》,由网络作家“用户11091833”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你就在这青山脚下安息吧!大山深处----校园人物之三贾庆斌他师范毕业的时候,刚满17岁。毕业分配时,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到农村去,支援山区教育”的一腔热血,与三名同窗手牵手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远离家乡的大山深处。报到之后,他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被分配到距离公社20里路的越峰山区任教。这里原来是没有学校的,方圆五个自然村的孩子们都要到五里以外的一个学校上学。为了改变山里孩子不能就近上学的现状,干部群众自发地出工出料,在五个村中心地段盖起了一所简易的学校,三间堂屋教室,西配房两间黄草屋是老师办公室,南配房一间茅屋里支着一口耳朵锅,算是厨房了。校舍落成时,公社教育科的人来帮助乡亲们刷了黑板,垒了讲台,修建了石板课桌和石...
《校园人物二题老裴贾庆斌大结局》精彩片段
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你就在这青山脚下安息吧!
大山深处
----校园人物之三
贾庆斌
他师范毕业的时候,刚满17岁。毕业分配时,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到农村去,支援山区教育”的一腔热血,与三名同窗手牵手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远离家乡的大山深处。报到之后,他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被分配到距离公社20里路的越峰山区任教。这里原来是没有学校的,方圆五个自然村的孩子们都要到五里以外的一个学校上学。为了改变山里孩子不能就近上学的现状,干部群众自发地出工出料,在五个村中心地段盖起了一所简易的学校,三间堂屋教室,西配房两间黄草屋是老师办公室,南配房一间茅屋里支着一口耳朵锅,算是厨房了。校舍落成时,公社教育科的人来帮助乡亲们刷了黑板,垒了讲台,修建了石板课桌和石凳。古老、偏僻的越峰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学校,而且还迎来了一位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师姓方名圆,年轻人见到他亲昵地叫他小方老师,年长者尊称他方先生。方老师到来那天,老支书领着大队全部干部隆重地迎接他,孩子们一窝蜂围在老师身边,几个浣衣归来的姑娘媳妇们也在校门口驻足观望,仔细打量着这位白面书生。一位贫嘴、调皮的小媳妇边欣赏边说:“真俊,还是个娃哩,说不准在家还尿窝子哩。不害臊!”几个姑娘一齐拍打着小媳妇咯咯笑着走过校门。
次日开学,方老师特邀老支书来教室里听课。同学们搬着自带的小板凳进入教室,方老师按高矮个细心排好座次,然后一个个牵着手将每一个学生送入相应座次的课桌,俩人一位。说是课桌,其实就是砖块、石板垒砌的石板桌子。方老师微笑着说:“上课!”班长一声“起立——”,全体同学齐刷刷地站起来,“坐下——”,同学们个个挺胸昂首,齐刷刷端正地坐到座位上。
方老师并没有先进入讲课程序,而是向后面的老支书招招手,说:“您先给同学们讲讲话吧!不讲不讲
。
校门、围墙皆无,随便你站在校园的哪个方位搭眼向四野望去,那山川河流、农田村舍便可一览无余。
如此无遮无拦的“开放型”学校,倒也叫人眼界开阔,心情豁朗。
就在如此贫瘠的黄土地上,教友们于创校之始深情地种下一棵棵洋槐和榆树,同时也为贫穷落后的山乡播下新的希望。
那树在琅琅书声里倔强地生长,硬是把简陋的校园绿化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那苍凉的山乡从此不再苍凉。
那树或高或矮,或曲或直,宛若艺术家有意栽培的一株株盆景树。
一年一度春风劲,榆钱落罢槐花开,校园里便洋溢着袭人的槐花香。
炎炎夏季,一棵绿树洒下一片荫凉,庇护着同学们课下读书,午间小憩…… 办公室门前一棵枝叶伸展如巨伞般的楝子树上,悬着一口钟;那钟其实是磨面机上的一口废钢磨。
那响声自然没有铜钟那般清脆悠扬和袅绕的余音,但那粗犷雄浑的钢磨声在我们听来却是一首激越昂扬的永恒的进行曲。
就在这钢磨的豪迈旋律中,我们用青春之火把校园生活点燃得彤红,岁月的年轮里叠印出我们的苦乐年华…… 二 狂热的“文革”运动,曾经荒废了我们那代年轻人的学业。
从教以后,我曾悔恨自己知识贫乏,也曾怀疑自己根本不是教初中的材料。
每每撰写语文教案便感到困惑。
欣闻《山西青年》杂志社创办中文刊授大学,我便求亲告友筹够了学费急急报了名。
一包包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寄至手中,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 山里的冬天似乎冷得特别早。
学校背临山野,没有挡风遮寒的围墙,更无火炉取暖。
夜读久之,便冻得手疼脚麻,只好早早地钻进被窝。
难道,难道就这样束手无策,躺等来年春暖不成?不,决不!突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念头:挖地屋,营造自学环境!于是,我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在校园一角掘开一个方坑,然后垒山起脊,架上木棒,上铺一层厚厚的玉米秸,再用黄泥封得严严实实,最后掩上一层厚厚的黄土。
这样,一座暗堡式的地屋子就造成了!地屋里,一炕,一桌一椅,一架书山,一盏煤油孤灯。
独居温暖如春的地屋
,伴着丝丝作响的灯火,潜心攻读,一任地面寒风怒号,大雪飞扬。
寒假,天赐良机。
我蛰居其间,日以继夜,每每读至屋外隐隐传来雄鸡的声声啼唱。
除夕前夜,我正研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忽有所感,便信笔写下一篇仿作:地屋铭——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瑞雪飘飘,夜深人静。
斯是陋室,春意融融。
学海荡轻舟,书山探幽径。
伏案日继夜,释卷闻鸡鸣。
追回荒废日,趁年轻。
无严寒之苦恼,无庸碌之劳形。
唐有刘禹锡,陋室传美名,以此常自勉,面壁读:其乐无穷! 三 七十年代末,学校附设了高中班,时称“戴帽高中”。
高二语文教师调走,上级又不派人来接任,只好瘸子队里拔将军。
校领导斟酌再三,决定让我担此重任。
我闻之一惊:我一个民办教师,岂敢斗胆教高中!但我深晓领导的一片苦衷,也就咬咬牙接受了。
然而,我却顾虑起来。
莫说教课让我担心,单就管理那班学生就令我怵头:我与学生平均年龄悬殊不过四、五岁,年少的和我个头差不多,年长个大的竟比我高出一大截!他们虽还处在中学时期,但也够得上是标准的山里大汉了!在他们中间,我自然就拉不开“师道尊严”的架式。
但我却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弟弟妹妹,与他们平等相处,教学相长,无意之中,师生之间就构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友谊堤坝。
即使是那些过去常跟老师作对的顽皮生们,也和我建立起正常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和我交朋友。
我的所有学生,毕竟都是土生土长的家乡的孩子,细胞里存储着山里人的遗传基因:忠厚、纯朴、善良、诚实。
我虽是一名民办教师,但家长们却待我天高地厚,学生们敬我若恩师长兄——这曾使我大为感激! 那时的课程少,语文教材极单薄,完成教学任务时间绰绰有余。
于是,我便精选了唐诗宋词及报刊优秀文章进行教学,学生们大感兴趣。
作文课之外,我组织他们开展写作实践活动,学生作文兴趣大发,纷纷写起诗歌、散文来。
我把教室里的“学习园地”易名为“百草园”,每周一期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一切无疑使学生受益匪浅。
十几年后,班上的文
学爱好者们写作热情有增无减,且和我有着密切交往,我们还共同创办起山乡文学社,有几位社友现在已成为名震文坛的新秀!毕业离校的日子近了。
班长代表全体同学的心情,执笔创作了歌词《热恋的母校》,然后谱上影片《创业》主题歌《满怀深情望北京》的曲调,很快在校园传唱开。
毕业典礼会上,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声合唱,直唱得师生热血沸腾,泪水盈眶—— 黄山脚下,漷河之畔,坐落着一所可爱的校园。
那是我热恋的母校,那是我成长的摇篮!寒窗共读,十年学业满;老师的教诲,永远记心间。
依依话惜别,挥手说再见;启程万里路,报国建家园! 岁月悠悠,四十余年过去,许多往事如烟云飘散,但那支发自学生情感深处的歌却使我记忆犹新。
每每唱起,激动的心情久久沉浸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中。
我想,我的那些学生们唱起它,也一定有着和我一样的心情。
亲爱的同学,你还记得那所学校、那些老师、那段难忘的中学时光吗?
精神支柱。方老师转眼就站在了即将退休的阶梯上。方老师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深山小学,默默工作,无怨无悔。其事迹被感兴趣的一位业余作家采访后写了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市报副刊上,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且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扬。后组织上决定调他任镇教育工会主席,但是被他婉言谢绝了。众多同事大惑不解,私下里劝他:“你傻呀,这工会主席能有多少工作可做?还不是组织上照顾你到教办歇歇,就该退休了!”他却说:“我已习惯了和小孩们打交道,我这辈子已不适应做别的工作了。说句老实话,我也真不想离开这所学校,也留恋这里的乡亲们。再苦再累也就三、四年共荣退休了。”
2017年6月,方老师年满60周岁,也就是方老师执教越峰小学40周年,上级已批准他9月份离校。别离越峰山区之时,上级颁发给他一个红光闪闪的荣誉证书;证书上方印有一枚金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下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方老师双手接过证书,深情地展开,仔细捧读,只见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方圆老师:您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特颁此证。”
他两手微颤,一字字,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他禁不住回想起风风雨雨执教越峰山区的一幕幕,两眼顷刻间闪耀着两朵晶莹的泪花……
难忘那段岁月贾庆斌一我曾经在鲁中南山区的一所联办中学里做过十余年民办教师。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渐渐忘却。然而,那所简陋的校园连同我的那段艰苦卓绝的教书生涯,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以致让我常常魂牵梦绕…… 1976年,我从村办小学被调到岔河联中教初中语文,全校18名教师仅有6名公办,其余乃是清一色的民办。校园简陋得无法再简陋。校址原是公社时期生产大队的砖瓦窑厂。积年累月,周围的黄浮土被烧尽,窑厂迁到了别处,撇下的厂舍便成了校舍。巍巍黄山南麓,悠悠漷河水北畔,赤裸裸横着几排错落的旧青砖瓦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