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其他类型 > 穿成知青小炮灰,她在六零当拽姐徐宁王璐全局

穿成知青小炮灰,她在六零当拽姐徐宁王璐全局

平淡生活 著

其他类型连载

两个姑娘吓一跳,扭头一看,是一个黑黑的小脸上戴个大棉帽子的小姑娘。没好气的对她说道,“小孩子家家的,瞎打听啥?”柜台里面的大姐认识她,知道他是苏红英的亲戚,就笑呵呵的对她说道,“小姑娘,这叫月事带,过两年你也要用上了。”徐宁一听,倒没觉得不好意思,想到她妈和陆伯母,就打算一人给她们买几条。就对柜台里的大姐说道,“大姐,我要六条。”“小姑娘,你买这么多干啥?这要布票的,”柜台大姐问徐宁。徐宁笑眯眯的道,“大姐,我给我妈和我姐买的,我有布票。”徐宁背着买的东西出供销社的时候,正好碰到知青点的顾文平,杨文礼,林妙和顾文静四人朝供销社走来。自从徐宁拒绝了林妙在她那里借住以后,林妙看到她就没打过招呼了。徐宁面无表情的从四人身边经过,骑上自行车...

主角:徐宁王璐   更新:2024-12-04 09:4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徐宁王璐的其他类型小说《穿成知青小炮灰,她在六零当拽姐徐宁王璐全局》,由网络作家“平淡生活”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两个姑娘吓一跳,扭头一看,是一个黑黑的小脸上戴个大棉帽子的小姑娘。没好气的对她说道,“小孩子家家的,瞎打听啥?”柜台里面的大姐认识她,知道他是苏红英的亲戚,就笑呵呵的对她说道,“小姑娘,这叫月事带,过两年你也要用上了。”徐宁一听,倒没觉得不好意思,想到她妈和陆伯母,就打算一人给她们买几条。就对柜台里的大姐说道,“大姐,我要六条。”“小姑娘,你买这么多干啥?这要布票的,”柜台大姐问徐宁。徐宁笑眯眯的道,“大姐,我给我妈和我姐买的,我有布票。”徐宁背着买的东西出供销社的时候,正好碰到知青点的顾文平,杨文礼,林妙和顾文静四人朝供销社走来。自从徐宁拒绝了林妙在她那里借住以后,林妙看到她就没打过招呼了。徐宁面无表情的从四人身边经过,骑上自行车...

《穿成知青小炮灰,她在六零当拽姐徐宁王璐全局》精彩片段


两个姑娘吓一跳,扭头一看,是一个黑黑的小脸上戴个大棉帽子的小姑娘。

没好气的对她说道,“小孩子家家的,瞎打听啥?”

柜台里面的大姐认识她,知道他是苏红英的亲戚,就笑呵呵的对她说道,“小姑娘,这叫月事带,过两年你也要用上了。”

徐宁一听,倒没觉得不好意思,想到她妈和陆伯母,就打算一人给她们买几条。

就对柜台里的大姐说道,“大姐,我要六条。”

“小姑娘,你买这么多干啥?这要布票的,”柜台大姐问徐宁。

徐宁笑眯眯的道,“大姐,我给我妈和我姐买的,我有布票。”

徐宁背着买的东西出供销社的时候,正好碰到知青点的顾文平,杨文礼,林妙和顾文静四人朝供销社走来。

自从徐宁拒绝了林妙在她那里借住以后,林妙看到她就没打过招呼了。

徐宁面无表情的从四人身边经过,骑上自行车就走了。她打算再去废品站看看有没有画册,给徐安两人买几本,冬天又不能出去玩,小孩子在家里都憋坏了。

看门的那个大爷还认识她,看到她就说道,“丫头,今天又来找啥?”

徐宁把自行车停在门口,笑嘻嘻的对看门的大爷说道,“大爷,你还认识我啊?你老眼神可真好。

我这不是上次买的几本画册看完了吗,想再来找找看还有没有了?”

说完,从兜里拿出两个水果糖塞给大爷。

大爷看着手里的两颗糖,笑呵呵的说道,“你进去找吧!这两天送过来不少报纸和书。”

徐宁进去照样全部翻了一遍,啥值钱的也没有,灰溜溜的抱着一堆书出来了。

大爷把她拿出来的一堆书过了一下称,收了她两毛钱。

徐宁回去的路上心想,人家穿越过来,随便一找都能在废品站找到值钱的东西,

为什么她翻个灰头土脸连一件都不到,唉。

时间一晃就进了十二月了,中间又下了两场小雪。

徐宁现在是除了挑水,基本上就没出过屋了,两小孩在家里看画本写字,她就看看书,做做衣服。

她今天要去城里一趟,从空间拿点东西出来,昨天去村里磨面,听村里人说这两天要下大雪了。

这次下雪就要封山了,村里这两天也有不少人进城买东西。

吃过早饭,她就穿上大衣骑着自行车出发了,骑到村口,看到老陈头也赶着牛车进城呢,牛车上坐的基本上都是知青点的人。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走路去了,天气冷,走路暖和,又能省几分钱给孩子买几个糖吃。

徐宁骑着自行车嗖一下就过去,牛车上的魏兰兰想喊她都没来得及开口。

旁边坐着的林秋华嗤笑一声,说道:“上赶着往上贴,看人家理你没有?”

魏兰兰说道:“我有啥上赶着的,就是正常的交往,我又不像有些人光想着占人家的便宜,欺负人家年纪小,克扣人家的粮食,逼着人家两个小孩出去盖房子单过。”

车上的几个知青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还有这回事,只知道后面房子里住的姐弟俩不怎么和知青点的人打交道。

林秋华恼羞成怒道,“你说谁呢?谁克扣他们的粮食啦?谁逼他们出去盖房子了?明明是他们自己想搬出去单过。”

魏兰兰讥讽的看着她,说道,“我又没指名道姓的,你心虚什么?谁做的谁心里清楚。”


第二天天刚亮,徐宁就起床了,看看缸里没多少水了,拿着桶和扁担就往水井方向走去,路上刚好碰到葛洪斌也去打水。

两人就说着话往水井边走,葛洪斌说道,“听村长说,今天又有五个知青要来榆树村下乡,一共就两间房,这下又要住满了。”

徐宁心道,何止五个,一个月后还有好几个呢。

快到井边时,徐宁一抬头,看到她的救命恩人挑着水走来,刚想打招呼,没等她开口,大叔就挑着水从她边上过去了。

徐宁停了一下,葛洪斌说道,“徐知青,你先打吧。”

徐宁回过神说道,“你先,你先,我不着急。”

徐宁挑着水走到牛棚的时候,看到老陈头牵着牛车出来,那个大叔在扫院子。

老陈头看到她说道,“徐知青,挑水啊!”

徐宁回过神问道,“陈爷爷,今天这么早就去县城啊?”

老陈头回道,“今天要早点去县城,回来还要去乡里接知青呢。”

老陈头说完就赶着牛车走了。

她也挑着水往家走,走着走着叹了口气,看来一时也报不了恩了,等原主的父母到了再说吧。

她和徐安吃过饭就各自上工去了,她今天分到的活是和几个婶子大娘把晒台打扫干净。

明天开始割豆子和高粱了,今天要把这里该收拾的收拾,该打扫的打扫。

昨天她英勇打野猪的事迹,已经传遍了整个榆树村,今天不管大人小孩每个人看到她都会问一句,“徐知青,野猪真是你打死的?”

大栓婶子家的建民,一大早就跑到她家问,“徐知青,你是怎么把野猪打死的,用的是哪个门派的功夫?能不能教教我,”

徐宁………

最后被她缠的没有办法了,就敷衍的对他说少林功夫。

建民又问她,“徐知青,那你能不能用手劈砖?会不会铁头功?那头野猪是不是你用一个手指头点死的。

徐宁………

这还能不能好好的聊天了?

徐安笑得差点在地上打滚。

她被问的烦了,就拉着个脸,眯着眼,看人都是斜着眼睛看。

再加上她那个比平头长不了多少的发型,活脱脱一个小刺头,更像能打死野猪的人了,这下耳根子总算清净了。

徐宁下工路上看到了徐安,和给他在一起割猪草的几个小孩。

围着他问,“徐安,建民说你姐会少林功夫是真的吗?那你会不会,你姐有没有教你,你姐还收不收徒弟。”

徐宁………

她心想,会不会等许多年以后,她已经没在榆树村了,榆树村还有她的传说。

徐宁走上前,对几个小孩说道,“我不收徒弟,这功夫是不能随意外传的。”

说完,就带着徐安回去了。

姐弟俩到家后,大眼对小眼,各自抱着肚子笑起来了。

徐宁又叮嘱徐安,“别说漏嘴,到时给那个大叔惹麻烦。”

徐安重重点头说道,“姐,我知道,我不会说的。”

徐宁煮饭,徐安去把晒的野菜翻了一下,两人刚吃完饭,就听到前面知青院吵吵闹闹的说话声。

姐弟俩都没管,洗了碗就去休息了,下午还要上工呢。

徐宁晚上下工后,就没有出去了,她打算蒸点馒头,明天开始秋收了,下工就晚了,要干到天黑才能回来。

徐安把晒干的野菜收起来,还不怎么干的就把它放在筐子里明天接着晒。

这段时间他们已经晒了三大口袋野菜了,加上这几天挖的还没晒干的,够几个人冬天吃了。

徐安问道,“姐,我们还挖野菜吗?”

徐宁说道,“ 不挖了,野菜都老了,秋收也没时间上山,等秋收完,山上的榛子松子也熟了。

到时我们多往山上跑几趟,多捡点山货,留着冬天吃,还要再砍点柴。”

她把徐安收好的野菜,放在他房间的柜子里,厨房里坛坛罐罐太多了,干菜这些都放到他那边。

徐安睡的这间屋子,比她的那间要大点,以后徐洋来的时候也能住下。

粮食就放到她睡的那屋,到时候可以往里面加些空间里的粮食。

徐宁晚上蒸了一锅馒头,一锅包子,包子是油渣干豆角包子,前几天熬油的油渣剩了一点。

她又从空间里装了一碗出来,空间里的油渣,还是穿越前熬的那十头猪,满满两盆。

她每次熬猪油的时候都会拿点出来掺到一起。

分的一块野猪肉用盐腌上,徐安说道,“姐,要不要给牛棚的大叔送点肉过去?”

徐宁说道,“先不送,牛棚里还有别人,不知道那人品性如何的时候不好贸然过去,万一再给恩人惹上麻烦,那我们就是恩将仇报了。”

徐安说道,“姐,七爷爷人挺好的,他们也是一个锅吃饭的,有一次我在小溪边摸鱼。

牛棚的那个阿姨从山上背了一捆柴下来,村里的懒汉要抢,被七爷爷拿着牛鞭给打跑了。”

徐宁想了想,说道,“那就先送点包子,馒头过去,”

说完就拿了十个包子,十个馒头装在篮子里,准备天黑了送过去。

两人是吃了晚饭去的,去的早了,怕碰上从山上下来的村民,和去打水的知青。

两人走到牛棚,徐宁对开门的七爷爷说道,“七爷爷,这是我蒸的馒头和包子,给你们送几个过来,”

说完往里面看了一眼。

昨天那个大叔身上沾了野猪的血回来,七爷爷已经知道了。

他没让二人进去,接过馒头和包子对姐弟俩说道,“谢谢徐知青和小安了,我们仨晚上还没吃饭呢,等一下都尝尝徐知青的手艺。”

她就明白了,七爷爷已经知道昨天山上发生的事情了。

从牛棚回来,她坐在炕上缝衣服,徐安在那里写字。

徐宁打算秋收后送他去读书,徐安下乡前已经读三年级了,这段时间补补习,正好秋收后上四年级。

原主下乡前也才上初一,不过徐宁不打算读书了,就在家里看看书,她反正有前世的基础。

这几年只要不把知识丢下,高考应该没问题,她缝好了一件,徐安已经回去睡了。

她拿在手里看了一下,还不错,套在身上试了一下,又长又大。

在原主的记忆里,原主的爸爸大概有一米七五左右,所以这件他穿上应该合适。

徐宁故意做的又大又肥,到时候里面穿上毛衣,再穿个厚棉衣,这件就穿在外面,又能当罩衣,脏了也好洗。

徐宁打算多做几件换着穿,到时候给那大叔也准备点衣服。

这样想着,又去把门锁上,去空间里翻她买的布料去了。

看看用哪一种适合做乞丐装,徐宁翻出来一匹被老鼠咬烂的深灰色的布,当时这种布她买了两匹。

那一匹放在最下面被老鼠咬烂了,老板拿出去丢了,徐宁装完货,看到门口那匹布,就顺手捡了放到车上了。

徐宁从空间拿出来先裁剪好,到时衣服做好后在破洞的地方再打上补丁。

想好了就开始做,先把布铺好,画好尺寸就开始裁。

连着裁了四件大人的,两件小孩的,才把布收起来,以后有时间的话就缝几针。

第二天早晨,等她醒来的时候,徐安已经把饭做好了,煮的大米粥,馏的包子,姐弟俩吃完饭就上工去了。

割稻子的时候,徐宁看到和李凤娇,林秋华在一起劳作的几人里,有一个穿着深红色上衣,扎着丸子头的姑娘。

她的丸子头扎的很蓬松,是后世很流行的扎法,应该就是女主林妙,现在没有人这样扎头发。

和几人在一起的还有两个面生的姑娘,一个剪的是现在很流行的学生头,另外一个扎了两个辫子。

徐宁心道,这次来的五个知青,应该是三个女的,两个男的。

秋收就这样在人们热情高涨的收获下接近尾声,最后一点玉米今天也全部收进仓了。

徐宁从刚开始累的直不起腰,躺在炕上就睡过去,到现在晚上还能拿起衣服缝几针。

徐安从秋收开始就把做饭的活接过去了,他的活也不轻松,每天打了猪草后,还要到地里去捡劳作后掉下的粮食。

前段时间刚刚长的一点肉,现在也掉下去了。

天气逐渐变冷,姐弟俩已经把下乡时从家里带来的薄棉衣穿上了。

今天下工早,姐弟俩打算去山上一趟,往大青山的路上,看到村里的人也都背着背篓往山上走,山里的榛子,松子,这些都已经熟了。

捡点这些冬天也好给孩子当个零嘴,也能省不少粮食,所以每年秋收后,大人孩子都背着背篓上山,姐弟俩走到牛棚门口往里看了一眼。

看到大叔夫妻俩在喂牛,秋收时俩人更辛苦,上工和大家一起干活,下工了还要喂牛,打扫牛棚,口粮也比别人少。

两人瘦的像个麻杆一样,去山上打柴和摘野菜,也要避开村里人。

更不要说采这些能当粮食吃的东西了,现在的人虽说都很淳朴,那是没有损害到他们的利益,现在的粮食多金贵呀,这些捡了可都是粮食。

其实榆树村包括整个前进大队都算是好的,听说有些地方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学习和写检讨。

前进大队的大队长是部队上退下来的,不准搞那些名堂,只要干活就给工分。

姐弟俩到山上的时候,山上已经不少人了,两人找了个人少的地方。

放下背篓就开始捡,捡满了一背篓,徐宁看天还早,山上还到处都是人。

就让徐安接着捡,她先把这一背篓送回去。

等两人又各自背着一背篓回去的时候,山上基本上已经没啥人了,天也快要黑了。

走到山脚下,那大叔背了一个大背篓往山上走。

徐宁知道他是趁现在山上没啥人打算去捡一点。

徐宁看他准备往上山,连忙把背篓给他。

说道,“叔叔,这个给你,我今天采了很多,现在天都要黑了,上山太危险了。”

中年男人看了看姐弟俩笑着说道,“没事,你们快回去吧!”

说完就大步往山上走去。

姐弟俩看着往山上走去的背影,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连今天收获了三大筐松子和榛子,都没能让姐弟俩高兴起来。

回到家,她去做饭,徐安把从山上捡回来的几筐东西清理出来,明天拿到外面晒干再收起来。

饭后,徐宁又坐在炕上缝衣服,这些天她已经做了五件外面穿的罩衣。

还把徐莫的棉衣棉裤做好了,又从空间里拿出来四套棉衣棉裤,找了一点烂布,在上面贴了很多补丁。

打算爸妈来的时候一人一套,另外两套留着找机会给大叔夫妻两个。

鞋子她是真不会做,空间里有劳保鞋,单鞋和棉鞋都有,但现在不好往外拿。

徐宁打算等进城的时候拿几双出来,前几天她拿了棉花和布,请大栓婶子帮她和徐安各做两双棉鞋,给了她一小块布作为谢礼。

徐安在收拾今天从山上采的一点蘑菇,天气冷了,山上的蘑菇已经很少了。

不过前段时间他们采了很多都晒干放在柜子里了,门外响起敲门声。

姐弟俩对视一眼,他们自从搬过来住,就很少有人过来串门。

只有徐安的小伙伴建民,白天来玩过几次。

徐宁心想,现在来的应该是知青点的人,这里离村里有段距离,又靠近大青山,晚上村里没人会到这里来。

想到这里,徐宁问道,“谁呀?”

门外这时响起孙浩的声音,“徐知青,你睡了吗?我们想找你问点事。”

姐弟俩都出来了,看到是三个男知青就招呼他们进屋,因为地方小,没有堂屋,只有让他们坐在厨房里。

徐安拿了三个碗一人给倒了一碗水,三人是来打听盖房子的问题,他们三人想搬出来住。

孙浩说道,“今天听村长和会计说,过几天又有一批知青要来,现在知青院已经有十个人了,只有两间房。

到时候再来几个,不知道挤成什么样,虽说知青院的炕很大,能睡得下,但一个炕上躺七八个人,肯定休息不好。

我们三个就商量在知青院单独盖一间屋子出来,今天就是来问问你,你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

三人没说的是何止是休息不好,就是吃饭也闹腾的很,再来几个更乱。

徐宁就把盖这个房子用了多少钱,和他们说了。

三人听了觉得能凑出来,问清楚了以后,就打算去村长那里问问。

葛洪斌问孙浩二人,“你说村长能答应吗?”

孙浩说道,“先去村长家问问再说吧。”

把几人送走,姐弟俩就把门锁好,坐在炕上说话。

徐安也问徐宁,“姐,你说村长让他们盖吗?”

徐宁笑道,“村长为什么不同意?过几天知青来了,人多住不下,他们自己不盖房子,村里也要想办法给他们找地方住。

前几年又出了知青借住到村民家里闹矛盾,闹到乡上的事情。

现在村民肯定不乐意知青住自己家里,那村里就要给知青盖房子。

盖房子村里就要花钱,如果知青要求自己盖,那村长当然乐意呀,”

徐安又说道,“那他们还干嘛自己花钱盖房子,等村里盖不就行了,”

徐宁就问他,“你觉得我们是现在好,还是在知青点的时候好,”

徐安说道,“当然是现在好,”

徐宁就告诉他,“因为这是我们自己花钱盖的房子,就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想让谁住就让谁住,想让谁来就让谁来。

不欢迎可以撵出去,但如果是村里盖的房子,就算心里再不乐意,那也只能听村里的安排。”


“棉花我家里有点,但是不多了,我今年给建民做了一套棉衣,他们上学太冷啦,给他做了一套大的,穿在旧的那套外面,”大栓婶说道。

说完从柜子里拿了一个包棉花的包袱出来,“就这些了,差不多还有五斤,要是不够,我隔壁的四婶子家也有,她今年在自留地种了不少棉花。”

魏兰兰忙说道,“婶子,这些只够我们一个人的,麻烦你帮忙问问,看她家的棉花卖不卖?我们还想买点。”

“这有啥麻烦的,你们等着,我喊一声就是。”

说完就往院子里走,站在墙边朝对面喊道,“老四家的,老四家的。”

对面传来一个妇女的声音,“你个老货,叫唤啥啊?”

两人在墙角边嘀嘀咕咕说了几句,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妇女拿着一个包袱过来了。

两人一人买了五斤。

四婶子问徐宁,“徐知青,你要不要,我家还有点,你要是要,婶子就回去给你拿。”

徐宁笑道,“四婶,我上次到我嫂子那里,她给了我几斤,够我和我弟今年用的了。”

回去时,徐宁和两人说道,“如果棉花用不完,就把剩下的填到被子里,这样盖着也暖和些。”

两人都对徐宁表示感谢。

听魏兰兰说,后面几天又有几个知青去村里买了棉花。

这两天天气都阴沉沉的,七爷爷说要下大雪了。

她准备今天进城一趟,从空间里拿点东西出来。

刚走到知青院门口,就看到魏兰兰,杨小妹和几个知青一起出来。

应该也是去城里,徐宁朝几人点点头就骑着自行车走了。

她刚到供销社,苏红英就看到她了,马上走过来亲热的招呼她。

又把她拉到一边,神神秘秘的说道,“小宁,你上次拿的那个床单还有没有?

那二十条我们主任就拿走了五条,我家你姐夫他们厂里拿走了十条,五条我们供销社分了,没分到的都找我问呢。”

徐宁想了想,说道,“红英姐,上次那二十条还是我朋友打算拿去海市的,被我给留下了,就算他手里有,也要先紧着那边。

他上次走的时候说过段还会到这边来一趟,到时我问问他还能不能弄一点。”

她不打算一次拿多少出来,一年拿个两三次就好,拿多了来路就不好交代了。

苏红英也知道,这种好货到哪里都很抢手,那是想要就有的,那二十床也是人家和小宁关系好才给的。

她想明白了也不问床单的事了,拉着徐宁的手小声说道,“仓库里还有几个茶缸你要不要?”

徐宁高兴的点头说道,“要,红英姐,有几个?”

苏红英让她在这里等着,她去仓库里拿,一共四个,都是掉了一点瓷,一点也不影响用。

苏宁全部要了,她穿越前军用水壶买了不少,忘了买喝水的陶瓷杯了,想到空间里还有五十件军大衣。

就对苏红英说道,“红英姐,前段时间我哥从部队给我寄了两件军大衣,我从家里带了一件过来,这两件就舍不得穿了,你要不要?”

苏红英激动的点头说道,“要,两件我都要。”

现在的军大衣可不是谁都能买得到的,她就算在供销社上班,军大衣这样的稀罕物也是买不到的。

徐宁说下次进城的时候给他带过来,又在供销社买了蜡烛灯油火柴常用的东西。

往后越来越冷,都多备点,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了,又给徐安买了些本子和铅笔。


徐安这才红着脸继续往锅里倒面疙瘩。

吃过饭,陆笑堂看天气不错,就想去山上转转,徐安也想跟着去。

徐宁想那么大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也不能让他天天憋在家里,就给他把帽子手套戴好。

看陆笑堂没有帽子,就回屋给他拿了一个大棉帽,一双棉手套让他戴上。

陆笑堂看了眼她手上的帽子和手套就接过来戴上了。

徐莫眼里包着眼泪,看着两人往山上走去。

徐宁不敢让他去,他太小了,天又冷,现在缺医少药的,感冒了可不得了。

徐宁和他说回屋给他在炉子上烤板栗吃,让他坐在炕上,她把炉子提过来,上面放一块铁板,又把板栗上面用刀切成十字口,这样烤的时候不会炸。

用盘子装了一盘松子过来,松子烤出来更香,姐弟俩吃得津津有味儿,听到外面有人喊徐知青。

徐宁打开门看到是魏兰兰和杨小妹两人,

魏兰兰笑着说道:“徐知青,你在干什么呢?我们在屋里呆的实在是闷的很,到你这里来串串门透透气,”

“这不是闲着无聊,在家里烤板栗吃呢,快进来尝尝,”

徐宁说着就招呼两人进屋。

两人刚走进屋就看到了炕上的徐莫,魏兰兰问道,“徐知青,这不是那个牛棚里的小孩吗?怎么在你这里?”

徐宁说道,“是牛棚的七爷爷看我们现在不上工,就和村长说让我弟弟帮忙带一下,牛棚里活多,大人顾不上他。”

魏兰兰说道,“哦,原来是这样,这小孩挺乖的。”

徐宁随口说道:“是很乖,也不哭,也不闹,天天就坐在那里看画本,我想着既然是村长安排的,他倒也听话,所以就帮着带一带。”

杨小妹从进来后就感觉有点热,好奇的问道:“徐知青,你屋里怎么那么暖和?”

“我做了火墙,暖和是暖和,就是废柴火的很,走,我们坐炕上,炕上热乎一点。”

自从陆笑堂来了,徐宁就很少到那边房间了,她屋里的炕虽然小点,但还是能坐几个人。

徐宁把烤的松子拿给她们吃,魏兰兰羡慕的说道,“徐知青,你这日子过的真是太舒服了。

你不知道,我们知青院七个人住一个炕,晚上都挤死了。

林妙没走的时候,我们八个人住一个炕,男知青那边还好一点,四个人住,有三个男知青自己盖了间房搬出去了,真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能是个头。”

徐宁笑了笑没说话,她们日子现在看起来是比知青点的人舒服,但是他们没看到姐弟俩天天上山砍柴捡山货的时候,好日子都是自己努力过出来的。

几人坐在炕上吃着松子,说说笑笑的时间也过得很快。

徐宁也知道了知青点最近发生的事情了,林妙自从搬出去就很少回来了。

顾文静也想搬过去和林妙同住,不过林妙没同意,以住在别人家不方便的借口推了。

顾文静还在知青点发了一通脾气。

顾文平经常去找林妙,可林妙不怎么见他,有时候去三次还见不到一次面。

顾文平还请了他的好朋友杨文礼去劝劝林妙,徐宁吃着松子听得津津有味。

徐安和陆笑堂回来的时候,三人还坐在炕上说话。

徐安一进门就高兴的喊,“姐,姐,我们回来啦,你快出来。”

跑到他姐的屋,看到炕上还有人时,停顿了一下又马上招呼道,“魏知青,杨知青,你们在这里玩啊!”


窄窄的楼道里,徐宁一手提着笔记本电脑,一手提着水果,还要留意楼梯旁各家堆放的物品。

她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小型企业做HR,工作清闲,偶尔出差。

租住的是一个老旧小区的五楼,没有电梯,胜在房租便宜,离上班的地方也近,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从包里拿出钥匙打开门,先把电脑放在桌上。把买的葡萄拿去厨房洗。

今天的葡萄看起来很新鲜,就多买了几斤,全部拿去洗了。

留了一串等会吃,剩下的全部放在空间里,是的,她有一个空间房子。

徐宁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她妈妈是生她时难产去世的。

她妈妈刚过世的时候,她也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

徐宁两岁时,爸爸又结婚了,第二年后妈就生了一个儿子。

再加上本就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她在这个家就更没有存在感了。

爸爸和后妈都是教师,都是文明人,也不打骂她,就是无视。

爷爷奶奶也是每天逗孙子的时候呵呵笑,对她就是,“小宁,你要听话,要好好照顾弟弟。”

外公外婆和爸爸后妈都是一个学校的教师,时间久了,哪里能看不出来?

外公外婆就想把她接回家里照顾,她爸怕学校的同事说闲话,就不肯。

徐宁的小姨就去他家里闹了几次,才把她接回来,从那以后,她就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了。

但生活费和学费,徐宁是一分也没少让他爸出。

每个月按时找他要钱,有时候他不给或少给,徐宁就去他办公室要。

从那以后她爸再也没有拖欠过她的生活费和学费了。

徐宁高考后,外公外婆和小姨商量,把他们在老城区那套70平的二室一厅的房子,过户到徐宁名下了。

她大一的时候,外公去世了,在她大二时外婆也去了。

大三下学期,小姨给她打电话,说老城区要拆迁了。

外公外婆留给她的那套房子,刚好在拆迁范围,让她回去几天把手续办了。

她当时刚刚到单位实习,不好请那么久的假,就礼拜天坐火车回去,星期一办了手续,晚上再坐火车返回。

第二天早晨七点到了安市,徐宁老家是安市下面的一个小县城。

刚刚走到出站口,就看到小姨朝她挥手,喊道,“宁宁,这边呢,”

徐宁走过去抱住她,说道,“小姨,我想你了,姨夫和小建呢?”

徐宁是从小跟着外公,外婆和小姨一起长大的。

上次见面还是徐宁过年时回来的,已经有快一年没和小姨见面了。

王璐对她温柔的笑道,“宁宁,小姨也很想你,你小姨夫和小建回乡下老家了。

小建奶奶生病了,我也是从乡下过来的,这次你回来又很匆忙,你小姨夫和小建没办法回来陪你了,

不过你小姨夫说了,让你过年的时候早点回来,到时他天天给你和小建做好吃的。”

徐宁边问小建奶奶的病情,边跟着小姨往车上走去,王璐说道,“没啥大毛病,就是年龄大了。

身上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不舒服,都是年轻时累下的病。”

王璐知道她今天还要赶回去上班,就和她说起房子的事情。

“宁宁,我和你小姨夫都觉得你应该要钱,我们这个小县城以后也很难发展。

你大学毕业肯定要留在大城市工作,这笔钱可以让你在哪里过的轻松一点。

以后你回来,直接住在小姨家里,家里房子又宽,永远都有你住的地方,”

徐宁把脸转到窗外,擦了擦快流出来的眼泪,红着眼睛点点头。

说道,“小姨,我知道你和姨父都对我很好,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

其实徐宁也是这样打算的,虽说这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有她和外公外婆很多的回忆。

但外公外婆不在了,老房子也要拆迁了,早已物是人非,以后就算回来,也是有限的。

小姨毕竟有自己的家庭,虽然她和小姨夫都对自己很好,可她也不能老是打扰他们的生活。

小姨直接带着她到拆迁办,小姨的同学就在这里工作,手续很快就办好了。

徐宁和她说,想去老房子看看,王璐说开车送她过去。

她想到处走走,就让小姨先回家了。

走进她曾经住过很多年的这个老小区,大部分住户都已经搬走了。

剩下一小部分也在忙着搬家,小区里杂乱无章。

徐宁走到三楼,从包里拿出那把黄铜钥匙,把门锁打开。

看着这个不算大的房子,她从四岁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在这个房子里度过的。

这里有她和外公外婆生活的点点滴滴,承载着她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

徐宁打开右边的小房间,她的小床,写字台都还在,上面的书和衣服已经被小姨带回家了。

又打开外公外婆的房间,里面除了床和衣柜也收拾干净了。

她在房子里走了一圈,回忆着和外公外婆在这里的快乐时光,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手机铃声把她从回忆里拉出来,是小姨的来电,说饭已经做好了,让她早点回去。

徐宁又回头看了一眼,把门关上,上锁,就像她以前的每一次出门一样。

手里紧紧攥住这把有年代感的黄铜钥匙,匆匆往楼下走去。

刚走到楼梯口,不知踢到一个什么东西,徐宁没刹不住脚,一下往前面扑去。

她双膝跪地,两手也磨在水泥地上,瞬间双手就渗出血珠,那把黄铜钥匙突然在她手里消失不见了。

徐宁整个人都懵了,瞪大眼睛盯着她的手,没有,什么都没有。

这时,手机铃声又响起,把她吓得一下跳起来,抓着手机就往小区外面跑。

直到看到还没有搬走的住户才停下来,接起还在响的手机,是小姨打来的,说过来接她了,车就在小区门口。

她走出小区,看到小姨的车就停在马路对面。

王璐看到她狼狈的样子,忙问道,“小宁,你怎么啦?”

徐宁忙道,“小姨,我没事,下楼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

坐在回程的火车上,她还觉得不可思议,钥匙就这样消失了,这到底怎么回事?

她回校一个月后,小姨打来电话,说拆迁款下来了,让她去银行查一下收到了没有?

还告诉她,老城区那条街已经全部拆了。

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徐宁还在想刚刚小姨打来的那通电话,老城区拆了。

她和外公外婆曾经的家也没了,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突然就换了一个地方。

这……这不是她和外公外婆的家吗?她怎么在这里?

徐宁在屋里到处看,没错,这是她的家,可这是怎么回事?

她试着去开门出去,可是开不了,不管怎么拉,门都不动。

她又去开窗户,也推不动,屋里她可以随意走动,但是外面出不去也看不到。

那她要怎么出去?刚刚有这个念头,又在宿舍床上了。

她简直惊呆了,也顾不上伤感了,又试着说老房子,场景立马又换到了老房子里。

她在里面又哭又笑,可能是老天看她对这个房子的执念太深,把这个房子给她留下了。

自从有了这个空间房子以后,她不怎么用的东西都往里面放。

东西放在里面什么样拿出来还是什么样,比如开水放进去拿出来还是开水,冰的东西放进去拿出来还是冰的。

里面一切都是静止的,里面的灯打不开,水龙头也不能用。

但是她又可以进去,进去的时间和外面的时间同步。

她也曾经试过拿活鸡放进去,但是放进去就没反应了,就像定住了一样,拿出来它还是活的。

这个空间房子她用的很谨慎,在外面基本不用,往里面放什么东西,也是拿到家里,把门窗都关了,才敢往里面放。

她大学毕业已经一年了,生活一直很平静,只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是做梦。

梦里有一个男孩哭着喊,“姐,你怎么啦?姐,你醒醒。”

男孩穿的破破烂烂,瘦的像个小猴子,脚上的鞋子,脚趾拇都露出来了,哭的惨兮兮的。

这种梦做一次两次,徐宁还觉得没什么,但一连半个月,做了同样的梦,到后来小男孩哭的越来越惨。

她的心里很不安,又想到她那个空间房子,来的也那么奇怪。

她清点了一下自己空间里的物资,有很多都是她大学里面的专业书,少部分吃的和一些不常穿的衣服。

整个空间空空荡荡的,感觉心慌的很,就很想去买很多的东西,把空间给装满。

她在购物上一直都是很理智的人,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她打算遵从自己的内心。

她想了一下她做的那个梦,像什么朝代?梦里的小男孩好像是短头发,衣服也不像古代。

好像下面穿的是个裤子,瘦骨嶙峋的。

还有周围的那些男男女女,穿的衣服好像电视上六七十年代的穿着。

徐宁想了想还是准备点吧,万一真像看的小说那样,穿越到那个年代,那日子可真不好过。

徐宁的拆迁款还没有动,本打算再存两年钱就付个首付的,看来这个计划只有先暂停了。

先准备点物资吧,就算真的是自己想多了,吃的用的也总不会浪费,反正空间房子也能保鲜,以后就留着慢慢吃。

刚好是10月1号小长假,先把要买的东西规划一下,如果真是六七十年代,那粮食肯定是最主要的。

先去租了一个小型货车,想租个大一点的,但她没有大车的驾照。

小型货车c照就可以开,直接开去郊区的一个粮油生鲜批发市场。

面粉5000斤,大米5000,玉米粉5000斤,绿豆100斤,红豆100斤,黄豆100斤,红薯1000斤,土豆1000斤,干木耳50斤。

干香菇50斤,红枣50斤,盐200斤,红糖200斤,白糖100斤,冰糖100斤,大白兔奶糖200斤,各种水果糖100斤。

花生油400斤,一斤装的奶粉200袋,各种饼干10箱,鸡蛋糕100斤,各式糕点200斤。

店家自己酿的白酒买了50斤,梅林猪肉罐头20箱,水果罐头也每样来了几箱,各种调料也买了不少。

光这些东西就拉了三趟才拉完,最后一趟收在空间的时候都已经天黑了,今天就暂时买这些吧。

晚上睡着后又做了同样的梦,这次醒来后,心慌更加严重了。

徐宁六点钟就起来了,开着小货车去了昨天的生鲜粮油批发市场。

这次直接去了生鲜区,10头猪,100只土鸡,100只土鸭子,20只鹅,10头羊,100斤牛肉,1000斤土鸡蛋,500斤土鸭蛋。

买完这些又马上去另外一个服装针织批发市场。十斤的被子20床,棉花50斤,很有年代感的床单被套50套,

刚好这个店里有500多条以前的老式床单,店家处理十块钱一条,全部买了,又买了50件军大衣。

手工棉衣棉裤成人的20套,十几岁小孩穿的十套,八九岁小孩穿的十套,羽绒服和各种保暖内衣也买了很多套,

各种码的棉鞋,棉袜,棉帽,围巾,内裤,袜子,手套,颜色都要灰扑扑的,款式都比较老旧简单。

各种老式布料,棉布,都买了不少,热水瓶,军用水壶各买了50个,老式铁锅5个,菜刀五把,砍刀5把。

刚好看到旁边日用品区,卫生巾日用夜用各买了20箱,纸巾50箱,肥皂十箱,香皂200块,经常用的洗发水50瓶,经常用的护肤品,润唇膏,宝宝霜,每样都来点

买完这些,一天又过去了,东西全部收在空间。

把小货车停在楼下,去旁边的馒头店订点馒头包子,因为所住的地方是北方,都是以面食为主食,馒头包子店开的比较密集。

去经常吃的那几家订的,每个店订了500个馒头,没敢在一家店订,四家一共订了2000个。

又去了一家专门卖包子油条大饼的店,包子订了500个,油条50斤,大饼50斤,交了定金,说好明天早晨去取。

回家躺到床上,在想明天要买的东西,打算明天去水果批发市场。

忽然想到药品还没买,拿着包穿上鞋子就去附近的药房,感冒药,退烧药,治拉肚子的,各种药都买了些。

不敢在一个药房买那么多,把附近的药房都跑遍了,每个药房分别买点。

第二天,徐宁比昨天更早的去了水果批发市场。

苹果买了500斤,梨买了500斤,香蕉300斤,葡萄两箱100斤左右,贵的水果不敢买,因为钱快用完了。

回去后把昨天订的包子,馒头,油条,饼放到小货车上,拉到没人的地方,收到空间,然后把租的小货车还回去。

回家时,经过楼下的小超市看门口摆的有大坛子,又买了几个,让老板帮忙送上去,想到空间里的猪油,等会给熬出来。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