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现代都市 >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后续+完结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后续+完结

理振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一刻钟过去了唐军阵列除了一开始时,略有摇摆,接下来,待李业顶到了第一线,就宛若泰山,纹丝不动。在后方观战的黄揆,初时还不以为然,但到了后面,李业的将旗直接从中军插到了最前面。他也不禁动容随着时间推移,唐军阵列依旧没有撼动,反而是冲击失败的巢军,队列开始涣散。事实上,只论战斗经验和素质,巢军本来就是不如唐军的,哪怕他们大部分前几天还是溃卒。但他们缺乏的,只是勇气而已李业深刻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二字。黄揆后知后觉,也知道李业这厮才是眼前唐军,能扭转士气的关键所在。直接命令亲信将领“能取敌阵唐将首级者,赏百金,女子十人!”黄揆的赏格既下,军中各部巢军将领纷纷鼓噪起来在晚唐五代,双方作战,互相派遣精锐,斩将夺旗,直捣对...

主角:李烨符存   更新:2024-12-06 17:1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烨符存的现代都市小说《太宗之后,再造大唐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理振”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一刻钟过去了唐军阵列除了一开始时,略有摇摆,接下来,待李业顶到了第一线,就宛若泰山,纹丝不动。在后方观战的黄揆,初时还不以为然,但到了后面,李业的将旗直接从中军插到了最前面。他也不禁动容随着时间推移,唐军阵列依旧没有撼动,反而是冲击失败的巢军,队列开始涣散。事实上,只论战斗经验和素质,巢军本来就是不如唐军的,哪怕他们大部分前几天还是溃卒。但他们缺乏的,只是勇气而已李业深刻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二字。黄揆后知后觉,也知道李业这厮才是眼前唐军,能扭转士气的关键所在。直接命令亲信将领“能取敌阵唐将首级者,赏百金,女子十人!”黄揆的赏格既下,军中各部巢军将领纷纷鼓噪起来在晚唐五代,双方作战,互相派遣精锐,斩将夺旗,直捣对...

《太宗之后,再造大唐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一刻钟过去了

唐军阵列除了一开始时,略有摇摆,接下来,待李业顶到了第一线,就宛若泰山,纹丝不动。

在后方观战的黄揆,初时还不以为然,但到了后面,李业的将旗直接从中军插到了最前面。

他也不禁动容

随着时间推移,唐军阵列依旧没有撼动,反而是冲击失败的巢军,队列开始涣散。

事实上,只论战斗经验和素质,巢军本来就是不如唐军的,哪怕他们大部分前几天还是溃卒。

但他们缺乏的,只是勇气而已

李业深刻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二字。

黄揆后知后觉,也知道李业这厮才是眼前唐军,能扭转士气的关键所在。

直接命令亲信将领

“能取敌阵唐将首级者,赏百金,女子十人!”

黄揆的赏格既下,军中各部巢军将领纷纷鼓噪起来

在晚唐五代,双方作战,互相派遣精锐,斩将夺旗,直捣对方指挥中枢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各路军阀还会专门为此,养一支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用以防范和施行。

这也是为啥五代十国会出现“武将单挑”,这种奇葩战法的原因所在。

(其实单挑、单骑冲阵这种事情在隋唐以后蛮普遍的,唐初秦叔宝,明初常遇春,都是有名的单挑王,还有李世民自己,也喜欢干这事。只是到了晚唐五代,达到顶峰)

许多将佐纷纷请命,一员渠帅,也就是小头目,唤作王诚,率先出列

“末将请斩敌首!”

在黄揆应许之后

便带着几名亲信骑兵,快马直驱向前方交战处,李业将旗所在

和后世文学作品的想像不同,在古代,“斗将”这种事情,并非只是两个人骑马互相砍,往往都是两支小规模精锐部队,由将领带领进行的。

而且这一过程中,其实弓箭要比近战武器管用些

唐军这边,见对方如此动作,都是藩镇老鸟,也明白是干啥了。

如此情况下,唐军士气可鼓,不可泄,一旦泄了,本就兵力远不如人,后果不堪设想。

李业也不必喊其他人,直接自己翻身上马,收刀持弓,然后让人通知符存审。

不久,浑身甲胄,手擎长槊的符存审,便把骑兵托付给赵岳,自己打马而来。

而阵前,那巢军渠帅所领的六员甲骑已经在叫嚣挑战,正朝着李业将旗而来。

李业便对符存审道

“大哥,你持长槊,我持弓矢,此等小贼,何足惧哉!”

“好!”

符存审当即应命

两兄弟各持弓箭马槊,勒马出阵!

王诚见状,本还担心对方不与争锋,那样虽然能有效挫败唐军士气,可对自己而言,却丢掉了斩将夺旗立功的机会。

现在李业竟然只以两骑出阵,不禁大喜过望

横槊策马,一共七骑,左右包抄而来

两边军士,只要靠近前线的,无不屏气凝神,远远关注着这一幕。

李业丝毫没有惊惶模样,一挽马缰,捻羽搭箭

只见此时他用的箭矢,与之前寻常军士所用大不相同

箭长近三尺,其中箭头竟然长达五寸,比寻常倒刺箭还要重一半以上,与其说是弓箭,更像一支短矛!

这是李业专门让人打造给自己用的“重箭”

盖因他使用弓箭,臂力寻常人要大,如所用箭矢过轻,反而浪费,于是就想到了后世金朝的女真重箭。

如此一来,虽然牺牲了射程,但二十步内,几乎无甲可挡!


“思恭参见节帅!”

李业擎刀肃立在诸葛爽身侧

眼前这个执下官礼,躬身参拜,恭敬有加,四十多岁的中年将领

丝毫看不出什么乱世枭雄的气概

但越是如此,李业心中越是警惕

很难想象,现在还只是在大唐一镇节度使麾下,仰人鼻息的拓跋平夏部,短短数十年间,居然能发展到那等地步。这个过程,励志程度堪比在李成梁府上做杂工的努尔哈赤。

拓跋思恭个子不高,但体格丰壮,因为常年骑马,站立时能看出明显的罗圈腿,明显是常年习武之人,但神情自然圆滑,仿若长安市上商户。

“拓跋刺史久镇宥州,蕃汉百姓多以为赖,本帅焉能怠慢?”

诸葛爽扶起拓跋思恭,寒暄几句

但他也没说错,拓跋氏不同于党项其他大部,极其善于经营地盘。

从拓跋思恭父亲开始任宥州刺史后,其部很少参与劫掠边州,整顿清理当地党项部落,甚至不时给长安进贡,参与平叛。

在宥州、夏州本地,无论蕃汉,都颇有几分名声

这也是几十年后,西夏的崛起的基础

拓跋思恭只是自谦

但当注意到诸葛爽身侧肃立的李业时,却是忽然道

“这位小兄弟,莫非就是石子岭大捷,千军之中,百步穿杨,取费听多遇首级的李子烨?”

听到此言,诸葛爽自然是主动引见

但李业心中却是惊骇

这才几天,对方获知石子岭之战后,就开始打听自己的消息了?

“刺史过誉,末将不过侥幸而已!”

拓跋思恭本官在夏绥镇内,只低于节度使诸葛爽,李业当然不敢失礼。

“听说子烨是皇室宗亲?”

“旁支而已,有辱祖先,不敢称宗亲。”

面前矮壮将领却是笑道

“朔方节度使李帅也是皇室宗亲,此番平叛,皆因盐州受袭,李帅正在盐州平叛,大军过去以后,我必当向李帅提及此等宗室英杰才是!”

李业并非缺乏社会经验的蠢人,拓跋思恭这话看似亲热,但未免没有破坏李业和诸葛爽之间关系的打算。

毕竟真要引荐,到时候朔方节度使在场,你直接提不就完了吗?有必要在眼下诸葛爽身前说这事吗?

此时李业对其人的印象就更差了

六月初,夏绥军抵达盐州,和朔方军会师

此时费听氏的叛乱已经基本平定

倒不是因为被杀绝了,而是因为人家请降了。

在庆功宴上,李业见到了拓跋思恭口中,同为宗室之后的朔方节度使李玄礼。

唐朝的宗室制度不同于明代,倒是有些类似汉朝,也就是近支宗室,和皇位继承权相关的,管得很紧。李隆基为了防范皇子皇孙们勾连外臣,还专门修建了形同监狱的十王宅、百孙院。直接导致此后几代天子政治素质直线下降。

而对如李业这种远支,则根本不管,爱干嘛干嘛,科举、当官,甚至领兵做节度使、入朝为相也不稀罕。这一点,唐朝皇帝还是很清楚的,近支宗室也许是自己的威胁,但远支却反而是皇权有力帮手。

李玄礼见到李业,还是很欣赏的。

年纪轻轻,就已经有如此能耐,而且谦逊恭谨,毫无这个时代武夫们普遍的骄横。

这样的部下,简直是各路节度使培养为牙兵亲信的理想人选。

何况二人同为宗室,李玄礼是高宗之后分出来的,太宗八世孙,刚好比李业长一辈。

李业也十分上道,二人对了世系祖宗后,他当即改口称呼世叔。

中唐安史之乱后,其实涌现出不少宗室名将。

但到了晚唐,宗室之中,已经罕见军事人才了,否则历史上,也不至于病急乱投医,把李克用记进宗谱,过继为宗室。

李玄礼自己能爬到这个位置,也有矮个里面拔高个,朝廷树立宗室榜样的原因。

藩镇崛起后,唐廷一直倾向于培植远支宗室,虽说人不见得就完全忠诚,但比起那些藩镇悍将还是可爱多了。反正也管不到,与其给外人,还不如给自家人。

随后,在庆功的两军宴会上,李玄礼主动举杯向诸葛爽暗示,希望把李业调到朔方军。

他上任朔方节度使不过一年,也需要培养衙兵亲信。

李业主动婉拒,毕竟诸葛爽对他还是有知遇之恩的,虽说此时跳槽,对于藩镇武将而言不算啥,但李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诸葛爽对他的反应很满意,虽然酒宴上没说什么

但时候,就让节度判官郑洵私下向李业表明,有意让他在宥州或者夏州,担任独立领兵的十将。

-------------------------------------

广明元年,六月

朔方镇,灵州,灵武县

这里是朔方节度使的驻地,也就是后世的银川地区

作为黄河几字湾左面边缘,自南北朝开始,到唐朝,广泛挖掘的水利工程,将此处打造成了真正的“塞上江南”。

过去鼎盛时,灵州人口最多能达到百万。

黄河畔松软的泥土,在人工沟渠的辅助下,变成上千万亩良田。

来自长安、河东、陇右、西域、塞北的商队和旅人络绎不绝

天宝年间,朔方军更是“十节度”之一,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军事力量,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均担任过朔方节度使。

但天宝,既是朔方镇的顶点,也是最后的辉煌

至此以后,随着国内乱局爆发,吐蕃势力侵吞西域和陇右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朔方镇原本在陇右和贺兰山以北的统辖地区全部丢失,吐蕃人的兵锋抵达到眼前。

吐蕃人控制的原州、会州距离长安不过二百里。

至于朔方,更是到了眼皮底下,而新崛起的党项人,也是尾大难掉。

多次动乱以后,到了唐末,灵州城几乎近于废弛,人口不过十万

李业、符存审、杨师厚三兄弟,策马在黄河畔观望

数日前,他们跟随诸葛爽,追击党项叛军余部后,按照常例,李玄礼要犒赏作为“客军”的夏绥镇将士,分发赏赐。

“再往西,便不复大唐之地了。”

李业望着黄河西侧,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不禁兴叹

安西四镇以及河西走廊的沦陷,对于大唐以及中华民族而言,不仅仅只是丢失领土这么简单。

“若有朝一日,能提剑收复安西五十州,必当能名垂青史!”

符存审回应道

杨师厚倒是更关心眼前的事情

“兄长,节帅那边的意思,咱们是要分到哪?”

“宥州,怀德堡”

李业看向远处的灵武城答道

升为十将后,他并没有选择回去给诸葛爽做衙军都将,而是选择外放。

杨师厚不解

“兄长,为何不留在夏州呢?节帅这么欣赏兄长,日后不难得个都虞侯或者押衙差遣啊。”

但李业却是摇头

“在夏州当衙军,自然待遇更佳,可受的管束也要多。”

“诸葛大帅虽然对我等不错,但夏州龙蛇混杂,不是经营之地。”

作为一个后世人,从小接受的历史和政治教育,无不告诉他,乱世之中,想要做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根据地。

哪怕是再小的地盘,也比无根之木要好。

留在夏州衙军,待遇确实好,但却是在诸葛爽眼皮底下。

现在诸葛爽信任重用他,是因为需要他的本领,可这并不意味着人家能容忍一个在自己跟前,发展势力,勾连僚属的军头。

“只是,宥州距离德静百里,恐怕军中一些有家属的将士,不会轻易跟从啊。”

符存审担心道

李业颔首认同,他的部属中,大半都是德静和周边本地人,安土重迁也是常态。

“这样吧,这事三弟负责,把军中剩余财货,尤其是我的那份拿出来。告诉德静本地将士,有家属的,如为父母双亲,有兄弟姐妹,赐钱帛安置,如无兄弟姐妹,我不强求,也赐钱帛,权当遣散。”

“若家属愿随军迁移的,我许诺,必定在怀德堡给他们置一份家业。”

李业口中的家业,当然是土地,还有草场。西北地区,无论胡汉,都是耕种游牧并举的,往周围党项部落,收点“上贡”,给他们每家每户分点牛羊,李业还是办得到的。

这其实也是他一直在企图推动的事情。

唐末乱局,尤其是府兵制解体后,藩镇武夫的崛起,其问题根源还是在土地上。“有恒产者有恒心”,当每名军士都有固定的家业和财产后,也就不会轻易倒戈,作乱犯上了。

当然,这还只是唐末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但事情总是一点点开始解决的。


他所用强弓,还是龙尾坡战后,郑畋所赠,力达一石五斗

“中!”

弓弯似月,霹雳流星

一名甲骑刚刚临近李业十五步的样子,眼看没多久便能近身,忽闻“蓬”的一声,一支“投矛”就已经飞速朝着自己的面门飞来。

“吁!”

“砰”

无主的战马嘶鸣,而骑上刚才还挥舞着长槊的甲士已然落马无声,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

“将军万胜!”

阵中唐军将士,见状纷纷振奋大呼,士气为之一振

其余六骑,见状惊骇,到了隋唐以后,由于锻造和甲胄技术的进步,披甲武士,很少是能被一箭射死的。

但此时,李业身侧,符存审已经等不及了,这位唐军猛将,直接挺着马槊,主动找上门来。

骑兵马槊相斗,和中世纪骑士的骑枪类似,但马槊明显要更耐用,故而往往都是一两回合,便见胜负。

“锃!”

两尺半的钢制槊首互相擦过,一片火花飞扬

符存审丝毫不觉吃力,而对手却已然有些摇晃

两骑刚刚快错位,符存审忽然放下马槊,然后空手从腰间抽出横刀。

令人惊艳的马术翻动,竟是就这样空开双手后,反过身来,扑向刚刚错马的对手。

还擎着马槊的对手压根没反应得及

一刀封喉

事了之后,符存审还能再翻身回马,策骑回身,然后半身下鞍,捡回长槊。

与此同时,李业一直跟随在旁,但有敌骑敢近十五步内,就是一羽飞驰脱弦而去。

一时间,唐军阵中欢呼声不绝

随着巢军甲骑不断落马,唐军士气不仅没有像黄揆想象中那样走向崩塌,反而愈加高涨,不时有中军士卒,干脆指着对面大声嘲笑。

王诚知道自己要是再不得手,就算逃回去,恐怕也没有好果子吃。

只能壮起胆来,领着还能动弹的四名甲骑,朝着二人飞奔而来

李业和符存审相视一眼,各自策马

符存审领先一步,横槊挡在李业身前,他身上双重甲胄,外套明光铠,内附锁子甲,拉下铜制护面,简直就是人形坦克。

“呔!”

槊锋刺过,所挡者死!

“吁!”

顷刻间,一马被刺倒地,将背上甲士直接甩了出来

但紧接着剩下的骑士纷纷朝着符存审围攻而来

却闻耳畔低沉闷响,一羽“短矛”直接从后方飞来

有人也想,搭箭反击,但还没等自己撒手,对面就已经放箭

......

王诚抓住机会,终于挺槊靠近符存审

却见对方连躲都不躲,直接错开身子,一手把王诚槊杆攥住!

王诚只觉得自己突然被一只铁钳夹住,然后听得符存审大吼一声,竟是直接被夺槊而走。

他此时心志震怖,再无战心,想要策马逃回,可还没来得及动身,便是眼前忽闪,“噗”的一声,被一箭贯穿喉咙。

“万胜!”

“万胜!”

一时间,全军欢腾

巢军这边,只剩下两名甲骑侥幸逃回阵中

众皆默然

刚刚取胜的李业丝毫没有得意之色,而是趁机打马于阵前,趁着这士气最鼎盛之时,一鼓作气!

拔刀高呼

“众将士,随我杀敌立功!破敌之后,重重有赏!”

随即,唐军三千甲士,全军突击!

然后主动策马冲锋在最前,让亲卫都将赵密带着自己的将旗紧随在后,令全军都能看见!

刹那间,攻守易型

“随我突阵!”

符存审打马回到姚长奇所率的两百骑兵之前,高呼道

随后两百骑士跟着他,直接从侧面插向巢军阵列


同时,这位老相公,站到了战场最高处,亲自擂鼓助战

午后阳光,开始一点点向西面推移

时间惊心动魄地流逝不断

终于,忽然,一声欢呼,不知是从哪个军士口中发出,紧接着就此起彼伏,席卷整个塬上。

所有唐军士气忽然大振,塬下巢军完全没有弄懂发生了什么。

因为只有塬上可以看得清楚,距离战场数里之外,一面面纹绣着各式字样的旌旗,正不断从地平线下涌出。

其中最明显的两面,上书“程”、“唐”二字

援军抵达了!

战场前沿的巢军本就处于高伤亡的紧张状态,一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待后面的喧哗声越来越大,才逐渐明白发生了何事。

巢军中军的精锐甲士,此时已经被抽调一空,就算剩下三万多士卒,可大多乌合之众。

程宗楚、唐弘夫两万步骑精锐,犹如下山猛虎,突然从龙尾坡两侧杀出

对方中军,连半个时辰都坚持不住,迅速就转为全面溃败

而崩塌的士气,就像森林火灾一般,飞速洗染全军,很快就把连锁反应传导到了前方军士。

而塬顶唐军则是士气大振,纷纷结阵往下冲击,两相夹攻之下,巢军迅速进入总崩溃。

奔逃的士卒满山满野,丢盔弃甲,身后追杀的唐军步骑穷追不舍,所到之处,留下遍地尸首。

此情此景,和一个多月前,潼关所发生的事情,几乎一模一样。

尚让几乎是看到侧后方唐军出现的那一瞬间,就立马带着近千亲卫骑兵,和主要将领拔腿跑路。

朝着东面长安方向狂奔

这倒不是说尚让怕死,只是作为转战全国的义军老人,他对这种情况简直太过熟悉,军队只要一开始崩溃,就不可能拦得住,此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可能带着亲信抽身。

果然,他的预料是正确的

一支军队,想要训练成能参战的整体,要花不少钱帛、心血,但一旦崩溃,不过就是眨眼的功夫。

李业见对方原本紧逼的精锐甲士,一下子陷入混乱之中,当即大呼

“援军已至,草贼已溃,众将士随我立功!”

随即率先冲入敌阵

而塬顶一直在击鼓助威,同时也在观战的郑畋也已经反应了过来

干脆弃了鼓槌,直接亲自翻身上马,高喊催动全军追击。

李业和符存审也各自上马,带动甲士衔尾追杀

被之前巢军大举压迫,所造成的恐慌,导致紧张异常的唐军将士,忽然得此胜利,宛若疯狂的朝着溃败的敌军冲击。

那数以万计,深色恐慌的人群,都是他们眼里的战功

程宗楚、唐弘夫以逸待劳的两万步骑,宛如两柄钢刀,所过之处,血流成河。

残尸断刃,满坑满谷

唐军无暇顾及什么俘虏,几乎是见人就杀,尤其是在密集军阵的兵锋之下,只要没有主将命令有意图的接纳俘虏,那前方溃逃的散兵就只有一个结局。

全军追奔近十里后,郑畋才下达了除骑兵外停止追击,同时搜捕俘虏的命令。

只是,此时唐军各部还能听进去多少,就是另说了。

但至少李业部忠实地执行了这个命令

他立即宣布停止追杀,并让各级军官传达,表明俘虏和斩首同功。

这才勉强约束住下面的军士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倒戈弃甲而降的巢军士卒,本来他们就已经陷入崩溃,突然遇到一支愿意纳降的唐军,也就成片投降起来。


转眼间,李业不过三百多人的队伍,就立即多出五百多号俘虏。

而最让李业惊奇的,还是他们追击到战场边缘后,俘虏的一支巢军精锐甲士。

大约数十人,看起来是一个被打散的都一级单位,只剩下两三个还管用的军官。

被符存审带着二十号骑兵锁住退路,杨师厚领秦彦、李弘之等人率步槊手左右包围后,见抵抗不能,便也弃械投降。

只是杨师厚听闻那为首一人声音,顿觉耳熟,待走近仔细观察,便立即让左右把那为首军官按倒在地。

还不等其他俘虏骚动,数十名手持横刀的甲士就已经冲进来,将几十个俘虏各自绑索。

杨师厚立即回来给李业禀报

“二哥,抓到之前差点伤到你的那草贼了!”

李业也是觉得奇妙,便打马往前,到了一众俘虏面前,俯视着问道

“是何人?”

领队的队正秦彦示意,两名精锐甲士便把那名已经被反手绑住,搜过身,甲胄凌乱的八尺壮汉给押了过来。

那壮汉听声音,似乎是认出了李业,便冷着脸不发一言。

“尔唤作何名?”

“清河张归霸,字正臣!”

“还有字?你也是读书人啊?既是读书人,何以从贼!”

在旁的符存审,见对方态度如此,有些不爽,出言讥讽

这年头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取字的,甚至姓名也大都随便,但从这张归霸名字来看,一见便知不是平头老百姓出身。

而且还是清河人,五姓七望中的崔氏,就出自清河,隋唐时期的清河,就像宋明的余杭、庐陵之类地方一样,属于士族文化人扎堆的地方。

但张归霸闻言,不仅没有丝毫羞愧,反而不屑讥笑

“我抗暴义卒,大齐官军,如何是贼?”

符存审立即相讥

“跟从巢贼,反叛朝廷,屠戮州郡,如何不是贼?”

可张归霸却反而大笑

“如此说来,尔唐室逼隋主让帝,篡隋自立,可谓贼乎!”

“那是因为前隋暴虐......”

符存审话刚出口,就被打断

“那今日于我河北百姓而言,尔唐所为,与隋何异!”

此言既出,符存审顿时哑然

要说三兄弟是那些个单纯的藩镇武夫也就罢了,可恰恰李业也好,符存审、杨师厚也罢,都是这年头为数不多的,有良知,读过书的武人。

(都说汉唐出将入相,但那说的是士大夫,晚唐五代的武人大都出自基层,读书的是真不多,行事很粗糙,乃至暴虐,连宋太祖,那都是当了高级将领才开始读书。在他们看来,文官的作用,就只有给自己筹集军械粮草和钱帛,至于百姓死活,那就更不在考虑范围内了。后世人嘲讽赵大欺负孤儿寡母,殊不知纵观五代,赵大的道德水平简直堪称圣人。)

可正是因为讲道理,让他们面对张归霸这番说辞时,却无言以对

而李业,一直都没有发言

因为他听到张归霸报上自己姓名后,就在心中思索

他好像后世听说过这个名字啊

似乎是五代十国的一员名将,而且从对方之前交手表现出的不俗战力,以及眼前这番言论,这种可能性又更大了。

于是乎,他也不想和对方争论,到底黄巢是贼,还是唐廷是贼的问题了

这些问题对于此时代的有识之士,的确蛮痛苦的。但对于李业这个后世人来说,有什么好争的。

都不是好鸟

唐朝是个伟大的时代,这并不能用来给腐朽的统治阶级辩护,毕竟这盛世的哪一砖哪一瓦不是老百姓搭的呢?这和“老子英雄儿子汉”的血统论没区别,要承认,老子英雄,儿子就是王八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可是李世民说过的,总不能人家真来“覆舟”了,又骂人家是贼吧?

“唐军此来,看似汹汹,但实则已然强弩之末。先是在龙尾坡大战,现在不过两三日间,又要疾行百里,来攻长安。为何?兵法云‘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难道唐军将领都没读过《孙子兵法》吗?当然不是,无非利益熏心而已!长安富庶,天下闻名,那些个藩镇武夫是何性子,陛下和诸位弟兄难道没领教过?”
“故而,臣以为,我军不妨先让出长安!”
“让出长安?去何处?”
黄揆发问
“东都还是潼关?”
孟楷自信道
“不!无需远行,只需在长安东郊静待两日即可!”
黄巢闻言,似乎已经明白了些,立即问道
“请将军细言。”
孟楷躬身行礼,继续道
“陛下只需把宫中财货留下部分,然后东走。以藩镇军马性子,必然抢掠,宫中不够,就要抄掠城中百姓,分赃不足,互相争执也是常事,届时长安城内,必然乱起!”
“届时我大齐将士只需稍待两日,突然以精锐禁军前驱,杀个回马枪”
“则唐军必破!”
众将闻言,纷纷议论,然后黄巢高声拍案道
“好!就依孟仆射之计行事!”
一日后,黄巢“仓皇”东逃,车马仪仗扔了满街,部署甲士纷纷护从,慌乱得紧,城中幸存的大户豪族,无不喜极而泣,似乎浩劫马上就要到头了。
三日后,凤翔唐军前锋抵达长安,获知了黄巢已经逃窜的事实。
路上除了一些零星乱兵,几乎没有遇到像样抵抗
三军欢呼,自金光、开远二门入城,残余的世族,甚至出城相迎,恭迎凯旋......
就连原本因为李业的提醒,而略有担忧的郑畋,听到消息也放下心来。
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李业本是不愿意进入长安城的
当然,其余各军也巴不得少一个分羹的人,毕竟此时的李业,也是一支一千两百人的独立将领(原部三百,郑洵带来的另外近千夏绥镇兵马,在编为凤翔镇衙军后,也归李业统带。)
但随着程宗楚和唐宏夫率军成功进入长安,且并未遇到任何抵抗
原本有些担心的许多将领,也彻底放松下来
就连郑畋本人,也打消了最后疑虑,对于这位老人而言,收复长安,也是他拼命实现的目标,能获此殊勋,谁能够无动于衷呢?
再说,就眼下而言,长安的确就在唐军手中,巢军的确已经退出了长安。
于是乎,郑畋也开始往长安而来
这下即使李业不愿,也不得不来长安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