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现代都市 > 遥遥领先无删减版

遥遥领先无删减版

刘宽 著

现代都市连载

长篇军事历史《遥遥领先》,男女主角刘宽朱元璋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非常值得一读,作者“刘宽”所著,主要讲述的是:刘宽与长江大桥、京沪铁路一起穿越到了洪武十四年的大明,从此大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条通往日不落帝国的康庄大道!···朱元璋:刘宽不仅是咱的好女婿,更是咱大明最好的大司空、大学士。朱标:刘宽不仅是我的好妹夫,更是我一家人的续命福星,是我大明的擎天之柱!朱雄英:刘宽不仅是朕的好姑父,也是我大明帝国的奠基人,更是注定青史留名的......

主角:刘宽朱元璋   更新:2024-09-27 07:1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宽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遥遥领先无删减版》,由网络作家“刘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长篇军事历史《遥遥领先》,男女主角刘宽朱元璋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非常值得一读,作者“刘宽”所著,主要讲述的是:刘宽与长江大桥、京沪铁路一起穿越到了洪武十四年的大明,从此大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条通往日不落帝国的康庄大道!···朱元璋:刘宽不仅是咱的好女婿,更是咱大明最好的大司空、大学士。朱标:刘宽不仅是我的好妹夫,更是我一家人的续命福星,是我大明的擎天之柱!朱雄英:刘宽不仅是朕的好姑父,也是我大明帝国的奠基人,更是注定青史留名的......

《遥遥领先无删减版》精彩片段

刘宽略微沉吟,道:“微臣来自后世,对大明如今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若完全依照后世之制生搬硬套,肯定不行。”

听见这话,朱元璋点头。

他正想着,若刘宽一股脑的搬出后世之制,他必须谨慎取之,挑选适合大明的来用。

没想到刘宽已有这种认知——这可不像刘宽这个年龄之人所能拥有的。

也不知是刘宽天赋异禀,还是受后世教育之益。

刘宽接着道:“不过,微臣倒是可以给出几点建议——如户部,同时掌管天下户口、土地以及财税,不仅权利过大,事务也必然会越来越繁杂。”

“且先不说官员们能否办好事,单说户口、土地、财税之事,皆宜滋生贪腐,这便让户部极易养出国之蠹虫。”

“再则,财税于国家而言,重要性仅次于军队,陛下必须精细掌控才行。”

“说到这里,微臣倒是想起了一句后世人们评价大明灭亡缘由的话。”

朱元璋预感绝不是什么好话,但还是问:“什么话?”

朱标也露出了好奇神色。

刘宽想起那句话,差点没忍住笑了下,好在终究控制住了面部肌肉,没什么表情地道:“大明是穷死的。”

大明是穷死的?

大明竟是穷死的?!

就跟昨日在楼江门城楼上,听说“朱标是累死的”一般,此时“大明是穷死的”这句话,便仿佛遭遇一道霹雳,让朱元璋大脑一时空白。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户,从小就保守穷困之苦。

尤其是后来家乡接连遭受旱灾、蝗灾、瘟疫,前元朝廷不仅不赈济,反而加重了税赋。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没了活路,他父亲、长兄、母亲便都在瘟疫中先后去世。

因家中穷得一无所有,父母兄长连一张裹尸的草席都没有,只能以破衣裳勉强盖住尸体,向邻居刘继祖求来一块地将三人合葬了。

随后,他跟二哥为了活命,也只能各奔东西求生去。

他入了皇觉寺没多久,又因饥荒不得不外出云游化斋——化斋是佛家的说法,实际就是讨饭。

当了好几年的讨饭和尚,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贫穷之苦。

后来因缘际会,他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大明,本以为能让老朱家从此再不受贫穷之困。

可如今刘宽竟说,大明是穷死的!

这让他如何能接受?

难不成他老朱家成了皇族都摆脱不掉“穷”字?

回过神后,朱元璋不由摇着头道:“不可能,咱大明怎么可能是穷死?

绝不可能!”

相较于朱元璋,朱标要冷静不少,但同样难以接受这种说法。

他思索着道:“先秦之事不可考,至于秦,亡于暴政;两汉则因外戚、宦官为患而亡。”

“晋亡于皇室内斗;隋亦亡于暴政;唐则亡于藩镇。”

“宋先天不足,又过于抑制武将,故军事越来越弱,先后败于辽、夏、金,最后亡于蒙元。”

“纵观史书,凡我汉人大一统之王朝,亡国之因不一而足,却从未听说有穷困而亡的。

刘公子方才所言会不会是后世人戏说?”

刘宽道,“看来殿下读了不少史书,方才评价历代亡国之因,虽不说全中,但也有一番道理。”

“其中皆二世而亡的秦、隋且不论,汉、晋、唐、宋亡国之因即便如殿下所说,可有一个相同的?”

“如此,大明为何不能开历代之先,成为因穷困而亡的朝代呢?”

听这话,朱标一时哑口无言。

朱元璋则彻底回过神来,直接问:“大明如何能穷死?”

刘宽道:“大明穷困而亡,既有天时地利之因,但主要根由还是出自陛下。”

“又怪咱?”

朱元璋有点破防了,起身指着刘宽道:“小子,咱可不会让人乱扣屎盆子,今日你若不说出个所以然来,咱绝不轻饶你!”

如果是熟悉朱元璋的人,便知道,他这种语气表明并非真的生气,至少没有因怒气动杀机。

可刘宽对朱元璋脾气并没有那么了解啊。

见老朱生气,他还真有点怕。

毕竟他人在大明,而非后世——老朱纵然舍不得杀他,打他几板子也会疼。

他当即解释道,“陛下,这是后世大伙儿讨论得出的,可不是我说的。”

朱元璋脾气上来了,道:“别管谁说的,既然你让咱知道了这话,就必须给咱解释清楚!”

“解释就解释。”

刘宽嘀咕了一句,便道:“先说明末情况,因大明建立两百多年了,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又增长了到了接近两万万之众。”

“再加上贪官污吏横行,劣绅恶霸作恶,很多百姓都穷得无立锥之地。”

“偏偏天时也不在大明这边,恰逢小冰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皆天灾连年,百姓甚至过得比元末还惨。”

“百姓活不下去了,陛下当知道他们会干什么的。

所以,在万历末年便有些百姓揭竿而起,不到十年,于崇祯皇帝即位后,农民起义便达到了高峰。”

听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打断刘宽的话,问:“你说咱大明后来有两万万人口?”

朱标也忍不住问,“何为小冰期?

为何会天灾连年?”

刘宽有点无奈地道,“陛下,殿下,听我说完再问可好?”

“行,你接着说。”

朱元璋按捺住了立马解除疑惑的想法。

刘宽绝对再精简语言,免得被老朱、小朱留在这奉天殿讲一天的历史。

他道:“崇祯登基数年,因各种缘由,农民起义不仅没被扑灭,反而愈演愈烈。”

“当时,东北又有后金为患——当然,后金并非如农民军般活不下去才造反,而是窥见大明虚弱,生出了不臣之心,在万历末年就反了。”

“再加上西南一直有土司作乱及边患,所以在大明最后二十年,实际要面对西南、东北以及平定内部农民起义三场战争。”

“这三场战争中即便是最终被平掉的西南土司之乱,前后也耗时十年之久,靡费钱粮无数。”

“至于镇压义军、应对后金,更是成为了大明财政的无底洞,每年都要花费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两银子。”

“偏偏士绅地主借着陛下以及后面几位大明皇帝在明初留下的政策漏洞,偷漏税赋。”

“更有甚者勾结地方官吏,将税赋转移到平民百姓身上,乃至直接不缴税。”

“到了崇祯朝后期,朝廷收不上税赋,不仅军饷欠发,便是官吏的薪俸都发不起,屡屡拖欠。”

“如此情况下,官吏、将士又有多少还愿意为大明尽忠乃至卖命?”

“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崇祯十七年农民军将要攻打京师时,崇祯皇帝无钱发饷、鼓励士卒,逼不得已便向勋贵及文武百官借钱,最终只借到了十几万两银子。”

“当时京营本就是不堪战的废物军队,又钱粮不足,还恰逢京师瘟疫横行,哪怕城墙高深,也守不住,三日不到便被农民军攻破了。”

说到这里,刘宽顿了顿。

“其实此前十几年间,明军在面对农民军时,一直都是碾压;即便面临军事强大的后金,也能在小规模战事中多次获胜。”

“然而,因为钱粮不足,精锐明军不断被消耗却得不到补充,能用之兵越来越少。”

“同时,明军与后金军队的装备差距、兵员素质也越来越大,就越发地无法战胜后金军队。”

“再后来,因为朝廷发不出军饷,大明将士开始或主动、或被迫地加入农民军,让农民军越发的壮大。”

“此消彼长之下,大明便连农民军也镇压不下去了,这才被其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农民军攻破京师,亡了国。”

“最后,不论是投了农民军的明军,还是后来投了清国的明军,都变得比以前更能打仗。”

“也因此,后世人评价明军时,又参照昔日评价女真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语,得出这么一句话——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所以,后世人才认为,大明之亡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财政出了问题。”

“若崇祯在位时,钱粮供应能始终保证充足,大明也需还能再坚持二三十年也说不定。”

刘宽说完了,感觉口干,很想喝口水。

他背包里倒是有饮料,可惜不好拿出来喝。

朱元璋、朱标父子一时无言。

他们一则在消化刘宽这番话中透露的种种信息,二则是分辨其中真伪,或者说是否合理。

两人一个是开国皇帝,一个是被培养多年的太子,自是知道,不能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倒不是说两人认为刘宽会骗他们。

而是他们清楚,刘宽所代表的后世人未必能清楚六百年前的种种事情真相,对大明灭亡之因的品评也就未必完全正确。

当然,即便其中有所错漏,对于他们治理此时的大明依旧有很大参考意义。


徐达见此很是无奈,只能退一步道:“既如此,臣请跟随殿下。”

朱标虽不觉得这怪路有危险,却不想真遇到了危险将他与徐达一起陷进去,那样他父皇可就痛失一将帅、老兄弟。

于是道,“此处还需人主持大局,非魏国公不可,便让永昌侯、西平侯陪本宫去吧。”

这时一直没怎么吭声的汤和笑道:“不如殿下带上臣吧。”

朱标心想,有个老将跟随,确实心里有底些。

他先对汤和点了下头,随即对徐达道:“如此魏国公可放心了?”

徐达一叹,只能道:“请殿下多加小心,以自身安危为重。”

朱标笑着点头。

然后过来骑上马,带着汤和、沐英、蓝玉及五百余亲军骑兵,踏上了黑色怪路。

众人都下意识地控制马速,只小跑着前进。

徐达等文武官员看着朱标一行人远去,才收回目光。

过了会儿,一匹快马从城内奔来,老远就呼喊。

“陛下有旨!”

来的却是仪鸾司一位副千户。

他到了近处扫视一圈,方下马问:“太子殿下呢?”

徐达道:“刚去了桥上。”

这副千户听了脸色刷的一白,道:“陛下有旨给太子殿下,让他不要妄动,听魏国公建议,待陛下亲至再做打算。”

徐达脸色也变得难看,道:“张千户,你来晚了。”

张千户脸色更白,问:“请问魏国公,末将眼下该如何是好?”

徐达想了想,道:“追上殿下,传旨。”

张千户当即骑上马匹,沿着黑色怪路往桥上跑去···桥头堡处。

刘宽见对面的明朝将士没有过来动粗的意思,稍松了口气。

然后便寻思着打听清楚是大明哪个时期。

他于是学着那将领之前的动作,拱了下手,依旧用较为缓慢的语速问:“敢问这位将军,如今是哪年哪月哪日?”

陈虎虽是个略有点莽撞的将领,听了这话也不禁犯嘀咕。

‘这人居然连如今是什么年月都不知道,该不会真是神仙下凡吧?

’他不觉得年月是什么秘密,便答道:“如今是洪武十四年八月初三。”

‘洪武十四年?

’‘那方才邀请我的太子应该是朱标了。

’‘据说朱标仁慈宽厚、温润如玉,应该比较好打交道。

’‘可惜我现在真不想冒险离开大桥,不然倒是可以在见老朱前,先跟朱标打好关系,以防被老朱随便砍了。

’‘不过说起来,老朱纵然杀伐果断,知道我跟大桥一起出现,也不会随便杀我吧?

’‘不论是对他,还是对大明来说,我活着都比死了有用。

’‘但也要小心应对,不能自己作死。

’得知穿越到了大明洪武年间,刘宽思绪一番辗转,心里又安稳了些。

“阁下是从哪里来的?”

陈虎也提了一个问题。

刘宽本想回答,却又犹豫了。

说来自天上?

这谎言或许瞒得了一时,骗得过少数人,但终究会被拆穿,那时下场必不会好。

说来自后世?

这纵然是事实,但他觉得在弄清楚朱元璋态度前,最好别将此时宣传开来。

于是道:“此事还是等太子来了再说吧。”

陈虎动了动嘴唇,终究没再追问。

过了会儿,一群人骑着马从南边公路上过来。

陈虎等明军将士立马让至道路两边,却对刘宽更加的戒备。

来人在桥头堡南边,距离刘宽约莫百米左右的地方站住了。

为首一人穿着黄色圆领衮龙袍,唇上留着短须,因坐在马上,看不出身高,但浓眉大眼、鼻梁较挺、偏国字脸,模样倒是不错。

‘这人应该就是太子朱标了。

’刘宽心想。

与此同时,朱标也在打量刘宽。

他发现正如先前那探马所讲,这人无一处不怪。

头发、衣服且不说,年纪轻轻地就戴上了类似叆叇的水晶镜片。

(宋朝时就有类似眼镜的叆叇。

)另外,朱标觉得此人应有二十来岁,却没见胡须。

二十岁以上男子不长胡须的不是说没有,却也极少。

也不知这人是没长,还是剃了,又或者是···想到某种可能,朱标觉得不甚礼貌,便不再多想。

随后,朱标没有再上前,就在众将领、亲军的拥簇下,遥遥地拱手一揖。

“本宫大明太子朱标,阁下如何称呼?”

朱标这话说的较慢,似乎是南京官话,对刘宽而言,比陈虎的江淮官话更好懂点。

他于是拱手还礼,道:“刘宽,宽仁的宽。”

朱标又问:“阁下从何处来?”

刘宽道,“我是跟这大桥一起来到大明的,至于具体从何处来,怕是不方便宣之于众。

殿下若是信得过我,可以到近处交谈。”

朱标听了颇为意动。

一旁汤和赶紧道:“殿下,当心有诈。”

朱标又仔细打量刘宽几眼,低声道:“这人似乎没有兵刃,也不像军士,应该无碍。”

蓝玉见状跟着道,“我和西平侯可以护卫殿下。”

沐英无语地看了蓝玉一眼,随即道:“殿下安危为重,还是稳妥些好。”

朱标犹豫了。

蓝玉见此,又出主意道:“不如让我去搜搜他的身,看他是否藏有武器。”

朱标道:“这不大妥当。”

这时后面有马蹄声传来,并有呼喊声。

“陛下有旨!

请太子殿下接旨!”

朱标听见,便带着汤和等人到队伍末尾接旨。

得知旨意内容后,朱标对张千户道:“你回去跟父皇说,我已在桥上,正在跟桥上之人交谈,不必担心。”

张千户见朱标没事,也放心了些。

虽不知得知此消息后,朱元璋会怎么责罚他,但只要朱标没事,朱元璋的责罚便不会太重,于是应了声“是”,骑马回去传话。

另一边。

刘宽虽没听清楚来人所传圣旨内容,却明白他的事多半已经被朱元璋知道了。

他觉得,如果是拖到朱元璋过来,即便不给他上硬手段,肯定也不会如朱标那么好交流。

另外,刘宽想明白了一件事。

不论他是暂时穿越,还是永久穿越,都得尽快跟朱标打好关系。

若是暂时穿越,他多半得呆在桥上才能穿回去。

而他要留在桥上,便不能让给明朝人强行逮走——也即是得让朱元璋、朱标同意他暂时呆在桥上。

所以,他得趁朱元璋还没过来,抓紧机会与朱标沟通。

于是,见朱标回转其队伍北边,刘宽便大声道:“太子殿下为何不来?”

朱标尴尬。

他总不能说怕被刺杀吧?

堂堂大明太子显得如此怕死岂不丢脸?

就在他考虑该怎么回复时,一旁蓝玉大声回道:“你这人来历不明,谁知是不是刺客?

要想让殿下过去,你得先让咱们搜查一番。”

刘宽听了有点惊讶。

可想想又能理解。

朱标就相当于后世一大国二把手,肯定不能毫无防备地跟个来历不明的人近距离接触。

他想了想,道:“那行,你们先派人过来搜身。”

朱标、蓝玉等都没想到刘宽这么轻易地答应了。

随即蓝玉就颇为兴奋地看向朱标,道:“殿下,不如让我去,保证摸遍他全身上下!”

朱标皱眉,道:“无故搜身已经显得无礼,怎能如你说的那般?

这样,西平侯与你一起去,由西平侯负责搜身。”

“遵命。”

沐英跟蓝玉一起领命,当即就好奇地来到刘宽身边。

两人看似姿势松垮,可右手却都握着腰间刀把,随时都能抽刀杀敌。

刘宽则是将自行车停住,将背包放在了一边,打量着眼前两位明朝将领,暗暗猜测两人身份。

他刚才一直看着,发现这两人似乎跟朱标关系不错。

沐英近距离打量刘宽一番后,觉得眼前人气质跟国子学的书生有点像,却又明显不同。

但正如蓝玉先前所说,绝非军士、武夫。

他抱拳道:“得罪了。”

刘宽道:“没关系,你们来吧,别乱摸就行。”

沐英点头,上前先摸索刘宽衣袖。

刘宽穿的衣服并不多,就内衣、外套,且在沐英等人眼中既短又“紧身”,本就不便藏匿兵刃。

沐英很快将刘宽身上大概摸索了一遍,还顺带看了看刘宽的双手,随后点了点头,就要带蓝玉回去。

蓝玉却指向背包,道:“那包袱还没搜。”

说着,便过去拿起了刘宽背包,然后尴尬了。

他一时竟不知怎么打开。

刘宽看得皱眉,觉得这个将领明显不如搜身的有礼貌,不禁问:“这位将军怎么称呼?”

蓝玉咧嘴一笑道,“永昌侯蓝玉。”

‘原来是蓝玉,怪不得···这货似乎过几年连元帝妃子都敢睡,胆大包天。

’刘宽这么想,伸手道:“包给我,我来打开。”

蓝玉将包递了过来。

刘宽将两个主要拉链拉开,又交给蓝玉,道:“里面物品很贵重,你小心些。”

蓝玉没吭声,好奇地翻查起来。

他发现除了奇怪的衣服,里面确实不少东西他不认识,甚至材质都超出了他的认知。

再考虑到朱标的嘱咐,他倒没有粗鲁地将包里东西都倒出来。

见确实没有类似兵刃、暗器之类的东西,便将包还给刘宽。

随后两人回到朱标身边。

“如何?”

朱标略带急切地问。

沐英道:“此人不仅没携带兵刃,而且手无老茧,像是富贵人家的读书人。”

蓝玉则道:“他包袱中除了衣裳,还有好几样奇怪的物事,但应该不是暗器。”

朱标闻言看向汤和,微笑着道:“信国公,如今我们已经派人搜了他的身,若本宫再不敢过去交谈,怕是会让他耻笑我大明太子胆小如鼠了。”

汤和一时愕然。

他这才发现,方才就该阻止蓝玉、沐英去搜那怪人的身。

如今想反悔已经晚了——他总不能真让太子背上“胆小如鼠”的丑名吧?

只能拱手道:“臣请同往。”

心里想的是,他跟着一块去冒险,朱元璋总不至于太过怪罪他。

朱标点头。

然后带着汤和、沐英、蓝玉一起来到六七十步外的刘宽面前。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