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零点看书网 > 现代都市 > 带我去远方文章精选阅读

带我去远方文章精选阅读

坐望敬亭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推荐《带我去远方》,男女主角分别是陶玉书林朝阳,作者“坐望敬亭”创作的一部优秀男频作品,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社畜林朝阳为了工作忙的连相亲都没时间,穿越后娶了知青点最美的女知青陶玉书。以为是抱上了美娇娘,结果对方考上大学后便断了联系。家里人为此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林朝阳却满不在乎,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哪有空为了一个女知青浪费时间?他本打算利用先奋斗几年赚上几个小目标,然后迅速躺平,从此当一条咸鱼,弥补自己上辈子兢兢业业赚钱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自在生活的遗憾。可还没等他实施计......

主角:陶玉书林朝阳   更新:2024-07-16 05:3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陶玉书林朝阳的现代都市小说《带我去远方文章精选阅读》,由网络作家“坐望敬亭”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推荐《带我去远方》,男女主角分别是陶玉书林朝阳,作者“坐望敬亭”创作的一部优秀男频作品,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社畜林朝阳为了工作忙的连相亲都没时间,穿越后娶了知青点最美的女知青陶玉书。以为是抱上了美娇娘,结果对方考上大学后便断了联系。家里人为此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林朝阳却满不在乎,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哪有空为了一个女知青浪费时间?他本打算利用先奋斗几年赚上几个小目标,然后迅速躺平,从此当一条咸鱼,弥补自己上辈子兢兢业业赚钱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自在生活的遗憾。可还没等他实施计......

《带我去远方文章精选阅读》精彩片段


陶玉书收走的钱都是林朝阳前几年当老师挣的工资,他在队小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每天十个工分,不上课的时候劳动也是十个工分,小杨屯这几年一个工分抵五分钱,基本就是一个月十五块钱。

另外县里教育局还有补助,一个季度十块钱,换算成每个月就是三块三,被称之为“除不尽的三块三”。

这十八块多钱就是林朝阳前几年的月收入,没结婚之前他手里攒了三百多块钱。

这才结婚半年,兜比脸都干净。

现在在燕大当图书管理员,工资看着是涨了,一个月四十七块钱,对比之前的收入是跨越式增长。

可一想到未来这些钱都只能过过手,林朝阳就感觉到人生一片灰暗,前途无望。

所以婚姻到底给男人带来了什么?

陶玉书瞧着他情绪低落,她虽然财迷,但好歹还有点良心,给林朝阳留了个零头。

十六块三毛。

林朝阳跟陶家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她买的,唯一让她觉得差点意思的是脚下的那双鞋。

这回有了钱,陶玉书决定给他买一双皮鞋。

林朝阳一开始还挺高兴,想想又觉得不对。

还是花的我的钱,我这软饭啥时候能硬着吃?

“等过年的时候我再给你买块手表!”

陶玉书用一句话消灭了林朝阳心中的不满,他倒不是虚荣,只是这年头不像后世,有个手表看时间确实方便。

一两百块钱的手表要几个月的工资,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也算是奢侈品了。

“对了,爸刚才还夸你了呢,说你上进。”陶玉书道。

“也没什么,就借了本书。”

林朝阳知道这丫头又在曲意逢迎,他告诉自己坚决不能上当,顺便在心里琢磨创收的事。

小金库没了,工资没了,不搞点创收,以后这日子可怎么过?

有钱的躺平才叫咸鱼,没钱的躺平那叫混吃等死。

他哼哼哈哈的应着陶玉书的话,过了会儿,这丫头拿出了书本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老家的时候林朝阳还觉得陶玉书晚上看书是装装样子,回来之后才发现她每天闲暇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学习填满了。

你别说,媳妇认真学习的侧脸还怪好看嘞!

灯下看美人,她是那种典型的鹅蛋脸,属于古典美人的脸型,鼻子有点微微的驼峰,但并不影响美感,反而多了几分少女感,回城半年多皮肤也养的白里透红,好似剥了壳的鸡蛋,越看越让人喜欢。

林朝阳盯着陶玉书看了一会儿,她丝毫没有察觉,看着看着林朝阳也觉得无聊,便捧着今天借来的《青春万岁》看起来。

八点半左右,陶母敲响了房门。

林朝阳看到陶母便想到了交伙食费的事,可惜这会儿他囊中羞涩,便把目光投向了陶玉书。

只见她不情不愿的数出一叠票子交给陶母,“五毛钱一天伙食费,这个月还有二十九天,俩人一共二十九块钱,给你!”

陶母瞧着她的样子,心头不痛快,嘴里嘟囔着:“讨债鬼!”

关上房门,陶玉书满脸惆怅,“一天一块钱,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块钱。”

林朝阳笑着揽着她的香肩,“你得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一个月补助二十二块五毛钱,我一个月工资四十七块钱,一共六十九块五,每个月交给家里三十块钱,还剩将近四十块钱呢。”

陶玉书是下乡知青,按照国家决定插队时间作为参考工龄,满5年便可享受最高标准的助学金,即每月二十二块五毛钱的补贴。

“中午在学校吃饭不要钱?我们俩一天就算五毛钱,一个月又是十五块钱,这就剩二十五块钱了。买学习用品、买书要不要钱?还有日用品、衣服、鞋子……”

林朝阳脸上的笑容僵在那里,这么一算好像还真是。

月入七十块,居然过的捉襟见肘。

燕京居,果然大不易。

他心中创收的火苗再次熊熊燃烧,如果刚才他兴起这个念头还只是为了自己的小布尔乔亚生活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在奋斗。

想了好一会儿,林朝阳的脑子里却没有什么头绪。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是七八年九月,改革开放的风气还远没有吹起来,搞钱可不是个容易事。

做生意肯定不行,一来是没时间和精力,二来也没那个本钱。

别说他了,马化腾来了也不行啊!

当食利阶层行不通,现在的选择就简单了,要么出卖技术、出卖知识,要么出卖体力。

他思考着自己的创收大业,手指有节奏的在书桌上敲打着,吵到了正在认真学习的陶玉书。

“你别敲了。”

林朝阳收敛了一点,陶玉书收起手头的《中国文学史》,又拿起了一份报纸来。

是沪上的《文汇报》。

“这报纸也学?”

“这是作业,让我们给一篇小说写文学评论。”

陶玉书回了林朝阳一句,将注意力放在了报纸上,上面的小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只是这次为了写评论文章,不得不逐字逐句的阅读。

《伤痕》,作者:卢欣华。

这一刻,林朝阳福至心灵。

眼看着就是八十年代了,改革开放虽说如火如荼,但文学的火爆也不遑多让。

书店门口排着长队,购书者为了买书彻夜排队;情侣约会在英语角,用蹩脚的语言诉说着甜言蜜语……

很快,在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文学旋风就将席卷整个中国,无论是干部、工人、学生,还是男女老少,人们沉迷于文学复兴的饕餮盛宴,也因着这样的贪婪汲取,成就了八十年代文学的辉煌与灿烂。

林朝阳想起了火车上章耀中炫耀的那本《燕京文艺》,那种水平都能刊发,他年轻的时候好歹也是个文青,没理由不行。

再说了,他不行,致敬一下还不行吗?

最关键的是……

林朝阳看向了正在全神贯注看书的陶玉书,媳妇好像是个用功的学霸,哪怕是为了家庭的和睦,他也得把自己包装成个文化人啊!

想到这里,他的眼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笃定。

没错,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庭的和睦。


改稿子这件事,在林朝阳看起来,就跟后世他加班改PPT和文案是一个道理。

上司和客户的想法多了去了,你要是肚子里没有几套预案、没有点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不得被他们折腾死?

最早去《燕京文艺》编辑部时,周燕如就和林朝阳讨论过《牧马人》的一些小问题,当时他便记在了心里,这些天一直在打腹稿。

这不,今天就派上用场了吗?

他是真不知道改个稿子而已,周燕如和陈健功会脑补那么多东西出来。

要是让他知道,可得把他高兴坏了。

终于人前显圣了一把!

又过了两天,林朝阳正在书库摸鱼看书。

楼下递了张纸条上来,说有人找他,下楼一看,竟然是陶玉书。

“玉书,你下午没有课?”林朝阳有些惊讶。

大学上课很少有每天都排的满满的时候,陶玉书在学校里即便是没有课,也是找个地方看书,很少有提早回来的时候。

面对林朝阳的问话,陶玉书的回应是一个热烈的拥抱。

“朝阳,我那篇评论发表了!”

陶玉书喜形于色,眉眼间春风满面。

“这么快就发表了?走,赶紧去买一份《文艺报》来看看。”

陶玉书拉住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份小册子,略带几分炫耀,“你瞧!”

林朝阳高兴的接过这份小册子,16开的刊物,封面左侧是一幅水墨画,右侧是繁体的“文艺报”三个字,下方写着年份和期号。

今年七月刚刚复刊的《文艺报》眼下还是双月刊,每月15日出刊,他手里握着的这份刊物,正是今天刚刚新鲜出炉的。

林朝阳翻开《文艺报》,在目录上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从<伤痕>谈文艺创作的真实性》………………陶玉书。

“真不错!这才大一就发文章了,小陶同志未来前途不可限量,以后可不能嫌弃我这个糟糠之夫啊!”林朝阳笑哈哈的调侃道。

“瞎说什么呢!”陶玉书嗔了一句,又神秘兮兮的说:“你再往后翻翻!”

林朝阳以为她是想让自己看看被印成铅字的文章,结果一张纸从书页之间落下,捡起来一看,原来是张稿费单。

陶玉书的文章篇幅不长,将近两千字,《文艺报》编辑部按千字五块的稿酬标准支付了她十块钱的稿费,她凭着这张稿费单便可以到邮政储蓄所去领取稿费。

还没等林朝阳说话,陶玉书先说道:“晚上我请你出去吃大餐!”

林朝阳拍手叫好,又问道:“家里人不管了?”

“明天再给他们加菜!”陶女士豪迈的说道。

“大气!”

“那告诉家里一声,晚上不回去吃了?”林朝阳提醒道。

“嗯,你先上班吧,我回去一趟。”

陶玉书说请林朝阳吃大餐,实际上去的是学校南门外的长征饭庄。

这块正好有储蓄所,两人先取了钱,再去吃饭。

“点个溜肝尖儿,吃肝补血。”点菜的时候,陶玉书特意叮嘱。

“好,再来个滑溜里脊吧?”

“行。”

夫妻俩点了三个菜,最贵的是滑溜里脊,一份八毛二,一顿饭下来花了两块三毛二,可谓十分奢侈。

长征饭庄对比学校食堂有点贵,但以饭店的标准来说还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关键是味道还不赖,夫妻俩吃的满嘴流油,幸福感满满。

晚饭吃的太撑,两人便沿着燕园一路散步。

傍晚的燕园是一天之中最热闹的时候,燕京的秋一向很短,九月中穿短袖都热,十一月便入冬了,这几天可以算是燕京一年之中气候最好的时候。

陶玉书挽着林朝阳的胳膊,嘴里念念有词的在算账。

刚才吃饭花了两块三毛二,明天还要给家里买点菜改善改善伙食,十块钱的稿费一下子就去了一大半,她算完不禁有些懊恼。

“这钱也太不禁花了!”

“你下回多写点,发他个十万字,不就禁花了吗?”

陶玉书失笑道:“发十万字,那我可厉害了,成批评家了。”

“我相信你!”

夫妻俩虽是说着笑话,陶玉书却感觉到丈夫的信任,忍不住用手紧紧搂住他的胳膊,依偎在他的肩膀上,气氛温馨。

翌日陶玉书给家里买了半只烤鸭、一条鱼、二斤里脊肉,十块钱稿费就剩两块了。

听说陶玉书的文章发表在了《文艺报》上,陶父陶母十分高兴,不过陶母看林朝阳的眼神就更不对了。

女儿越优秀,她越看林朝阳不顺眼。

“玉书这大学没白上,快赶上我当年的风采了。”

大舅哥的话惹来陶玉书姐妹俩的白眼,陶母这时说道:“小林,玉书学习这么勤奋用功,你也不能懈怠。”

陶父管林朝阳叫“朝阳”,陶母却叫“小林”,亲疏一眼可辨,林朝阳内心翻译了一下陶母的潜台词:我女儿这么优秀,你可别拖她后腿。

“妈,朝阳上班多努力啊,晚上、周末都去馆里值班,谢伯伯还跟爸夸他来着呢。”

没等林朝阳说话,陶玉书替他分辩道。

“大锅饭那么积极干什么?死脑筋!”

见陶母的话不好听,陶父出言:“好了,赶紧吃饭吧。”

今天晚上陶家的晚餐格外丰富,三荤三素,一家人吃的很开心。

回到房间之后,陶玉书对林朝阳说:“我妈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就那样。”

“妈的话不好听,不过也是有道理的。而且你不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吗?”

“什么意思?”

“最起码妈对我有要求了啊,这不是一点一点接受我了嘛!”

陶玉书有些无语,她怀疑母亲现在就是臭骂丈夫一顿,他都能想出话来维护。

可一想到他这么做都是为了让自己心里不那么难受,为了维护她们母女的关系,她心中又充满了感动,忍不住投入了林朝阳的怀抱。

夫妻俩正温存的时候,房间门突然被人推开。

“哎呀!”少女娇羞的捂住眼。

二人听到动静赶紧分开,陶玉书看着门口,没好气的说道:“知不知道进房间要敲门?”

“知道了,我下回注意。”

陶玉墨自知理亏,又有求于人,态度出人意料的好。

“干嘛?”陶玉书问她。

“姐,你买那本《文艺报》呢?借我看看!”

“记得还回来。”陶玉书将小册子借给妹妹的时候不忘叮嘱。

“看两天就给你。”

陶玉墨走后,陶玉书哼起了小曲儿翻开了书,心情很是愉悦。

“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翻山坡……”

林朝阳为媳妇高兴的同时,心里也在期盼。

他寄给《沪上文学》的那篇小说,这会儿编辑部应该收到了吧?应该能过稿吧?

还有《燕京文艺》那边,《牧马人》的稿子都改完了,周燕如说十一月份能发表,也不知道稿费单什么时候能出?

想一想,这日子还是挺有盼头的。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