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秦寒秦慧宁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文集锦堂归燕》,由网络作家“风光霁月”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现代言情《锦堂归燕》,是作者“风光霁月”独家出品的,主要人物有秦寒秦慧宁,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小说简介如下:话也不多,但正因为这份稳重以及肖似其父的容貌,就让人不自觉的对她多出几分看重。秦慧宁冷眼旁观着一切,心中的妒恨如同洪水决堤一般。亲眼看着从前属于自己的重视和宠爱如今都变成了别人的,她的脸伤成这般,凶手不但没有受到该有的惩罚,反而还被刮目相看。她秦慧宁,何时沦落到别人往上爬的垫脚石了!可这一切的到来,偏偏是她无法反抗无力......
《完整文集锦堂归燕》精彩片段
瑞兰从未如现在这般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生死完全掌握在主子的手中。
回想昨日对秦宜宁的轻视,她悔的肠子都快青了。
可事已至此,是死是活,全凭主子的一句话。
瑞兰紧张的手心冒汗,抬眸,正对上秦宜宁平静的眸子。
她忙低垂了眉目,最大限度的表现出自己的恭顺。
秦宜宁眨了眨眼,莞尔一笑,退到一旁。
如此一来就是不打算追究了。
瑞兰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对秦宜宁的宽宏感激不已,给老太君磕了头,又给主子们都行了礼,与秋露退了出去。
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二夫人和三太太都禁不住微笑,对秦宜宁的处事多了几分赞许之意。
若是这会子秦宜宁发落了瑞兰,恐怕会让那些想要投奔她的人多了几分思虑。
毕竟一个才刚给她出了力的人转眼就被发落了,并不是什么能让人心里舒坦的事。
再观今日的事,虽桩桩件件不叫人顺意,可现在瞧着老太君的模样,心情竟然很是不错,二夫人和三太太心里明镜一般,老太君能够如此平静,是因为秦宜宁才刚的几句话。
她不动声色的便恰到好处的搔到了老太君的痒处,不论是她心机深沉,还是她聪慧过人,还是她本身就有这个灵性,这个姑娘,也都不是个寻常角色。
他们之前认为秦宜宁是“野人”,如今看来却是他们浅薄了。
这丫头虽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却真正是个有勇有谋进退有度的。
如此聪慧知礼,充满灵性,可比满肚子学问却不会办事的女子要好的多了。
如他们这些出身簪缨望族的女子,将来最大的用处无外乎联姻。
若是只有满腹学问,行事却不知进退,在婆家立足到底艰难。
况且女子无才便是德,本朝大部分的人家也不会要求女子多么博学,管理中馈时能够认得账册便是了。
而目前看来,秦宜宁已经初步达到了这些要求。
她不但不比其他的女子弱势,更是要比他们都强一些。
不但有聪慧的头脑,显赫的家世,强大的母族,还有一副寻常女子求而不得的绝艳容貌。
只单论那最后一点,就足以叫她未来的夫君神魂颠倒了。
这样一个女孩,能得老太君的宠爱,还不是指日可待?
二夫人和三太太如此一番分析下来,都不免要对秦宜宁刮目相看,对她的态度都要改变一些了。
二夫人就关心的问起秦宜宁身上的衣裳可还暖和。
三太太更是笑着道:“我才得了一套上好的碧玉头面,宜姐儿才回府来,三婶没有什么好的见面礼,稍后就叫人给你送过去。”
秦宜宁起身行礼,笑道:“多谢三婶。”
“哎呦,好孩子,都是自家人你客气什么,你才回家,咱们多走动,没事儿你就去三婶那里玩儿,有什么事儿都可以找咱们。”
三太太拉着二夫人的手道:“是不是,二嫂?”
二夫人极为和气的点头道:“你三婶说的是。”
七小姐就适时地对秦宜宁露出个友好的微笑,表示自己听从嫡母的话,对她十分欢迎。
一时间,屋内的气氛前所未有的融洽。
秦宜宁乖巧的陪着长辈们,她很安静,话也不多,但正因为这份稳重以及肖似其父的容貌,就让人不自觉的对她多出几分看重。
秦慧宁冷眼旁观着一切,心中的妒恨如同洪水决堤一般。
亲眼看着从前属于自己的重视和宠爱如今都变成了别人的,她的脸伤成这般,凶手不但没有受到该有的惩罚,反而还被刮目相看。
她秦慧宁,何时沦落到别人往上爬的垫脚石了!
可这一切的到来,偏偏是她无法反抗无力去挣脱的。
她就只能乖乖的接受,还要笑着去接受…… 秦慧宁委屈,愤怒,妒忌,怨恨这些不将她当做一回事的人,然而这一切,她都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表现出分毫,免得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
她低着头,情绪翻涌之下不自禁的咬牙颤抖,却要生生忍住。
正当此时,大丫鬟吉祥进来行礼道:“回老太君的话,大夫人回来了,定国公夫人身边的包妈妈跟随着一同来的,此时正在门外求见。”
老太君原本已经转好的心情,在听到“大夫人”三个字时又一次糟糕起来。
长媳骄纵跋扈又生不出儿子,她是横竖看不上的,可偏偏秦槐远于朝务之上还有需要依靠到定国公府的地方。
老太君知道,姻亲的助力对秦槐远来说至关重要,况且她也看的出孙氏虽然骄纵跋扈,却并没有多少坏心思,许多事情她这个做婆婆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可是此番孙氏忽然回娘家去,且还是在与秦槐远争吵一番之后说走就走了,这种妇人,着实令人不能不去怪罪。
她是做婆婆的,若是一味的因为儿媳母家的强大而退步,莫说是别人会看轻了她,就是剩下的两个儿媳妇和这一家子的宗亲媳妇们,知道了都会说她这个大家长是个软柿子。
那往后她还如何立威?
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有样学样了?
老太君沉下脸来,摆摆手道:“你们都去吧。”
一副要与孙氏掰扯一番的模样。
二夫人和三太太也不愿意趟这浑水,就各自带着各房的女儿退下。
秦宜宁也打算走。
但是老太君想了想,还是道:“绿娟,你带着宜姐儿和慧姐儿先去里间上药。”
“是。”
秦嬷嬷了然的点头。
看来老太君是打算让姑娘也见一见定国公府的包妈妈了。
这位包妈妈是定国公夫人的陪房,深受信任,定国公夫人特地安排她来,怕也有些要解释或者赔礼的意思。
而且,有些话告诉包妈妈,就等同于告诉定国公夫人,昨日的事涉及到两位姑娘,当着包妈妈的面说清楚也好,免得猜疑之下事情会变的更复杂。
秦嬷嬷就带着秦宜宁和秦慧宁到了里间。
此处与老太君所在的侧间只隔着一道落地罩,博古架上摆设了精致的各种摆设,墙角还有一盆开的正好的绿菊,铺设的坐褥也是与菊花颜色相同的淡绿,让整个房间的色调都清新明亮的很。
秦宜宁与秦慧宁隔着小几在铺着淡绿锦缎坐褥的罗汉床坐下,秦嬷嬷拿了药膏来服侍二人搽。
侧间,大丫鬟吉祥以及孙氏身边的金妈妈和采橘、采兰,已经服侍着孙氏进了门。
老太君端坐首位,与往常并无不同。
孙氏面上却是讪讪的,行礼道:“老太君,媳妇儿回来了。”
老太君表情淡淡的,虽没有暴怒骂人,却也将怒意表达的十分明白。
孙氏尴尬不已,心想:这老家伙竟在我娘家人面前给我没脸!
可纵然再不喜欢,她也不敢忤逆婆母,且生母的话如今犹在耳畔,她不敢不听从,就只能硬着头皮道:“老太君莫要动气,昨儿也是因得知了我母亲身子不爽利,因为太过焦急,这才没有回了老太君就急匆匆的回了定国公府去。
您就看在儿媳一片孝心的份儿上,原谅则个吧。”
孙氏一番话说完,脸上已经火辣辣的。
她素来高贵,又何曾与人这般低头过?
明知道她说的是假话,看在她如此伏低做小的态度上,老太君却也不能将她如何了。
昨日的事情不易宣扬,秦槐远已经吩咐过要尽快解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若是她再揪着不放,将事情嚷嚷开,老太君怕会耽误她的爱子。
何况,孙氏也是极少这般的,到底往后婆媳还要相处,又是当着包妈妈的面儿,这些体面还是要给孙氏的。
老太君便道:“罢了,快起来吧。
如今亲家母身子可还好?”
“已经好多了。”
孙氏暗自松了一口气,笑着去给老太君的茶碗里续茶。
而包妈妈则是给老太君行了大礼。
老太君笑容变的十分热情,依旧盘膝坐在罗汉床上,单手倾身虚扶了一下:“快些起来吧,多日不见包妈妈了,快请坐下。
吉祥,上茶。”
包妈妈连声称不敢,侧身在一旁的锦杌上坐了个边儿,又客气的接过了吉祥端来的白瓷盖碗,笑着问候了老太君的身子。
老太君与包妈妈便很是和气的相互寒暄了一番,最后事情说到了新回府的四小姐身上。
“老太君,我们夫人得知相爷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沧海明珠,别提多欢喜了,此番嘱咐奴婢跟着姑奶奶来府上,一则是为了姑奶奶的事,还请您多担待,二则奴婢带了一些上好的药材和御上刚刚赏赐的几匹缎子来,是我们夫人的一些心意。
最要紧的一则,便是夫人想让奴婢见一见小姐,约个日子,想请小姐回定国公府一趟。”
老太君听着包妈妈的话,心里别提多熨帖。
除了道歉,还带了礼物,她就没有道理不让外祖家的人见孩子了。
“亲家母太客气了,一家子骨肉至亲,又何至于如此?
还请包妈妈回去代老身谢过定国公夫人。
正好,那丫头现在就在里屋呢。”
老太君说着就吩咐吉祥去请人出来。
包妈妈忙站起身来,笑着望着内室的方向,眼中充满了好奇和谨慎。
秦宜宁见父亲仍在动气,立即端正的跪在秦槐远面前,低低道了句:“女儿愚笨,中了宁王的计。”
只说了这么一句,便不再开口。
秦槐远原等着秦宜宁长篇累牍的认错,她却不肯多说一句话,感情她觉得自己唯一的错误是中了计,却不是私自决定去救人?
秦槐远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这丫头还跟自己面前硬气呢?
刚要开口训斥,又有小厮战战兢兢的声音传入耳畔:“回爷的话,里头传话来,说夫人她已经要出二门了,问爷的示下。”
您到底去不去劝说,好歹给句话啊!
秦槐远本就有曲高和寡的孤独感,在听孙氏又闹起来,终于不耐烦的斥道:“她要走就让她滚,最好别回来!”
小厮闻言终于认识到秦槐远的怒气有多大,慌忙的行了礼撒丫子跑了。
秦槐远骨节分明的大手撑着额头,半拉身子的力量压在手边的红木方桌上,十分疲惫的模样。
秦宜宁看秦槐远这样,心里更加愧疚。
是父亲将她从梁城接回家。
是父亲免去了她被撵去庄子上的命运。
是父亲一句话定下了她嫡女的身份。
父亲才华横溢,能力卓绝,四十出头就官拜宰相。
所有的一切叠加起来,让秦宜宁对秦槐远孺慕之思越发深重。
她看得出,母亲没什么才华,又脾气骄横,与父亲无共同语言,已让父亲十分着恼了。
她却因心软救人而给父亲招惹来更大的麻烦。
她不后悔救了人。
却恨自己中了计。
“父亲息怒,女儿知错了。
父亲在外劳心劳神,回家还要面对一团乱,又要处理女儿惹下的乱摊子,着实是女儿的不是。
此番女儿起初只是不忍心看无辜的两家子受苦,才想尽力一试的,宁王痛快的将人给我做了丫鬟,我就立即反应过自己是中了计了。
往后女儿再不会如此鲁莽,一定会三思而行,请父亲千万别在生气了,气坏了身子可怎么好呢?”
秦宜宁额头贴地,认错的态度已经十分诚恳。
秦槐远轻叹了一声。
从秦宜宁的一番话中,秦槐远已经明白了秦宜宁的想法。
看来这丫头不认为救人不对。
只是气恼自己中计?
他倒是想教女儿“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可这种功利的话,当着女儿的面秦槐远又说不出口。
而且秦槐远素来觉得自己是“断弦无人听”,想不到一番体谅的话,不是出自母亲之口,也不是出自妻子之口,却是自己的女儿说出了他最喜欢听的话。
罢了。
他素来是个朝前看的人,既已发生,他也不会抓着这一件事不放,有怨天怨地的闲工夫,还不如想一想如何应对才是。
思及此,秦槐远道:“来人。”
外头立即有小厮应声。
秦槐远垂眸望着跪在地上的秦宜宁,慢条斯理的道:“带四小姐去宗祠思过,不将《女诫》和《内训》读通背透,就不许出来。
期间四小姐身边的婢女一律不允许近身伺候。
都关在雪梨院思过!”
“是。”
“女儿多谢父亲教诲。”
秦宜宁叩头,恭敬的退了下去。
秦宜宁被关在宗祠背书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府里。
消息传到还在垂花门前折腾的孙氏耳中,气的她当即砸了手里的黄铜暖炉,将暖炉都砸出了一处凹陷,炭火洒了一地。
“真真是个灾星!
从她回来就没有一天消停日子!”
金妈妈叹息道:“夫人息怒,快不要在这里了,咱们还是先回兴宁园,再从长计议吧。”
“不,乳娘不要劝我了!
我现在就等秦蒙的一个态度,他要是不愿留我,我还留下做什么!”
孙氏倔强的梗着脖子。
金妈妈头疼不已,本来没有大夫人什么事儿,她却这样闹起来,这不是没事找事么!
正当这时,孙氏看到半敞的垂花门外秦蒙身边的小厮探头探脑的,孙氏呵斥道:“猴崽子,磨蹭什么呢!
你相爷怎么说!”
小厮哪里敢将秦槐远的那句“要走就让她滚,最好别回来”说出来,满脸堆笑的道:“ 夫人,相爷正忙着,您……” 孙氏不等他说完,就已经抹着泪大步往外走去:“乳娘,备车,我回家去!
他都不留我,我留下还有什么意思!”
金妈妈心累的很,连忙上去拦着孙氏不让走,还紧忙给一旁的秦慧宁使眼色。
秦慧宁却是一直在垂头拭泪,根本瞧不见这里的场面。
金妈妈毕竟是下人,就是采兰和采橘两个大丫鬟也不敢拉扯孙氏,就只能围绕在她身边劝说,急的直跳脚。
这么一路折腾着,孙氏终于是坐上了马车。
等坐定了,孙氏才想起秦慧宁才刚跟着自己到了垂花门,便问:“慧姐儿呢?”
金妈妈叹道:“慧宁姑娘只送了夫人到二门前,并未跟着来。”
孙氏挂满泪的脸上露出个惊讶的表情:“才刚她不是说要陪我回去吗?”
金妈妈并未回答。
她现在也开始觉得定国公夫人训斥的对,这件事上,秦慧宁虽然是在劝说孙氏,可是没一句话起作用,反而将孙氏激的更加暴躁。
“夫人,往后也别太,别太不顾自己的身子了,怒大伤身啊。”
金妈妈本想说以后别太相信秦慧宁,话到嘴边却咽了下去。
这话她一个下人说不管用,需得回了定国公夫人才是。
** 此时的慈孝园中,老太君却并未如往常那般被气的暴跳如雷,而是屏退了身边所有人,只留了秦嬷嬷在身旁说话。
“绿娟,你说蒙哥儿今日的样子,到底是不是在生宜姐儿的气?
我怎么瞧着其中有蹊跷呢。”
知子莫若母,老太君心里第一位的就是最有出息的长子,对长子的感情最深,了解也最多。
以老太君的认知,秦宜宁此番做了这么大的错事,秦槐远只会将事情告诉她,让她来教导罢了。
哪里又会心疼秦宜宁被孙氏扇巴掌?
又哪里会将人带走亲自教训,亲自处罚?
这到底是对秦宜宁喜欢还是不喜欢?
秦嬷嬷道:“依着奴婢看,相爷应该是将四小姐当成儿子一般来教了。”
老太君心里早有猜测,只是模模糊糊抓不住重点,经秦嬷嬷一提醒,所有断断续续的想法立即串联起来。
她重重的点头,道:“是啊,蒙哥儿果然是这么想的,否则哪里会如此重视宜姐儿?
这么看着,宜姐儿虽然惹了大祸,却也得了蒙哥儿的喜欢。”
“四小姐不但聪慧,又胆识过人,且虽为闺阁女子,却有不输给男儿的侠气,老太君不觉得四小姐不光是容貌,就是性子也与年轻时候的相爷十分相似么?”
“是啊。”
老太君连连点头,回忆起长子年轻时的模样,似乎自己都回到了那段美好的岁月,心里无比的喜欢,“蒙哥儿如今还没有男嗣,又遇上个与他这么像的女儿,难免就多喜欢一些。
可宜姐儿这一次胆大包天,到底是做了这么大的错事。”
“哎呦,老太君您就别担心了。”
秦嬷嬷端上茶碗来,笑着道:“奴婢倒是觉得,相爷给女儿解决麻烦,倒是乐在其中的感觉呢。”
“乐在其中?”
老太君接过茶碗,想了想儿子,又想起先夫教导儿子时的那些趣事,理解的点了点头,先是噗嗤笑了,随后又有泪水盈满眼眶,“英光没有福气,若是他能看到他的儿孙这般争气,不知道会多欢喜。”
秦嬷嬷见老太君想起已故去的老太爷,连忙柔声劝说,直安慰的老太君心里平静了,才道:“相爷让四小姐去宗祠背《女诫》和《内训》,还不允许身边的人去伺候。”
老太君想了想,道:“既然蒙哥儿看重她,她必定还是有好处的,身边的人不在,你这些日子就多做安排吧。
要指望宜姐儿她娘,还不如指望老天下红雨!”
“老太君别动气,还是您的身子要紧。
至于大夫人与相爷,不过是小夫妻闹一闹,床头吵床尾和的,不过两日就又好了。”
老太君如今想到孙氏就烦,不禁骂道:“最看不上她那个趾高气昂的样子,自己出身好罢了,不过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无才无德的,也能配的上我的蒙哥儿?”
秦嬷嬷见老太君又生了气,不免多安慰了几句。
待到老太君盥洗睡下了,秦嬷嬷才叫了慈孝园的一个媳妇子和一个小丫头来,道:“老太君吩咐你们两人这几日先去宗祠伺候四小姐读书,这就跟我来吧。”
媳妇子夫家姓葛,都称为葛家的,小丫头名叫小玲,刚满十岁,很机灵的模样,二人就齐齐给秦嬷嬷行礼,吩咐粗使婆子抬着被褥炭炉等一应琐碎用品去了宗祠。
宗祠坐落于外院东南角挨着三层仪门的一处寂静院落。
正屋供奉着秦家历代先祖的牌位,两旁的厢房也常常有人打扫整理,住人是绰绰有余的,甚至比秦宜宁的雪梨院还要齐整华丽的多。
秦嬷嬷来时,秦宜宁已经捧着一本《内训》在读。
听见动静,秦宜宁忙起身相迎:“嬷嬷来了,怎敢劳您亲自走一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