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慎李世民的现代都市小说《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小说》,由网络作家“悟途”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叫做《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小说》的小说,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军事历史,作者“悟途”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李慎李世民,剧情主要讲述的是:。今年的考核还指望升半级呢。所以要给上官送礼。“回夫人。正是如此,不过价格比较贵。而且最好的只有一百盒,每盒售价十贯钱”王洪福回道。“十贯钱?这么贵”郑夫人惊讶的道“夫人。小店还有便宜的普通款礼盒。售价只要五贯钱。每盒两坛酒。而且此酒比崔家的神仙醉要好。价格却是一样的。你看你要哪一款”王洪福微笑介绍普通款说话间已经进入大堂。婢女把两款......
《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小说》精彩片段
《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引出了佚名的故事,看点十足。《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小说》这本连载中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小说穿越、历史、历史古代、佚名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小说目前更新到了最新章节第996章 李慎的备用计划,已经写了2119765字,喜欢看穿越、历史、历史古代、 而且是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大佬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
书友评价
喜欢这种轻松、诙谐的历史文,作者努力加油!
何时能够爆更???期待中
比较有意思,很期待后面的故事,你倒是给点力加点班,一天更新个三四章啊 说明天看明天等好急人
好看,这次番茄高攀了[偷笑][偷笑][偷笑]
热门章节
第173章 神珠的由来
第174章 神奇的神珠
第175章 世家下场了
第176章 分珠
第177章 疯狂
作品试读
辰时(早上8点多)由远方来了一辆马车,停在门口。车上下来一位妇人,婢女搀扶着妇人下车走进精品阁。
“欢迎观临”两边婢女躬身说道,把妇人吓了一跳。王洪福也迎了上去。
“这位夫人不必惊慌。这是小店对客人的一种欢迎仪式。”王洪福解释道
“听说你这里有好酒卖是么”妇人轻轻问道。她是礼部郎中郑原的夫人,听他家老爷说这里有礼盒售卖。让她今早就过来买几个。他家老爷只是五品下。今年的考核还指望升半级呢。所以要给上官送礼。
“回夫人。正是如此,不过价格比较贵。而且最好的只有一百盒,每盒售价十贯钱”王洪福回道。
“十贯钱?这么贵”郑夫人惊讶的道
“夫人。小店还有便宜的普通款礼盒。售价只要五贯钱。每盒两坛酒。而且此酒比崔家的神仙醉要好。价格却是一样的。你看你要哪一款”王洪福微笑介绍普通款
说话间已经进入大堂。婢女把两款礼盒摆在柜台上。盖子打开展示。郑夫人看了一会。一咬牙道:“我要这个高档的两盒。”
一盒给礼部尚书。一盒给侍郎。为了自己老爷的前程,区区二十贯不算什么。她们家也有别的产业。要不就她家老爷一个五品下的俸禄怎么可能够花。家里大宅。下人一大堆。
“好嘞,夫人你拿好嘞。伙计给夫人送马上去。”王洪福眉开眼笑的叫来男丁伙计。有专门的人负责帮客人拿东西。
王洪福恭敬的送走郑夫人。正开心的乐呢。就又有马车车在门口。王洪福一看马车就知道也是官宦家。热情的迎了上去。
就这样一上午,一个接着一个,或者三三两两的马车来到店门口。而且不光是官员家眷,还有商人。
商人的嗅觉有时候比朝廷的灵敏,很多商人的看到这边人来人往好奇的一打听就知道怎么回事。
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个发财的路子,这要是运到各地区价格肯定翻倍,尤其是来长安贩卖或者是进货的商人,马上就要回去了。
都准备购买几盒,回本地翻倍一卖。一盒就是几贯钱的利润。他们不怕卖不出去。这可是长安勋贵们送礼的东西。各地肯定效仿。
大多数商人都是跑商的,赚一下两地的差价,都是小商人。
所以买的都是普通款的,这个买俩那个买三个,但架不住人多,店里人山人海。
王洪福赶紧安排后面的工人换上伙计的衣服出来维持秩序,也防止有人闹事。再有别让这些商人冲撞了官员家眷,很多都是女眷呢。
刚到中午。五百盒普通款礼盒一百款高档礼盒就销售一空。但购买的人还有很多。王洪福站在柜台里的凳子上高喊道
“诸位,诸位。实在是抱歉。两款礼盒都已经销售一空了。”
“没有啦?我都排队半个时辰了”
“是啊。没有了就赶紧进货。”
“是啊,我家老爷还等着送人呢”
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让王洪福去进货。
“诸位。今天真没货了。我们的酒需要很多道工序。所以产量有限。明天可能还有又一批到来。诸位如果想要。明天早点来吧。”王洪福说道
送走客人都。王洪福让伙计关门。然后上到二楼进入一个包厢。石头正坐在窗边看着离开的人群。
小说《穿越:我在大唐当闲王小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那我全要了。收拾收拾。三天后我带他们出宫。工钱到时候我跟他们谈。”李慎原本以为有两个就不错了。没想到有五个
“嗯,这事一会王德去安排就行了。李慎,朕知道你是为了朝堂,才个人出钱收购蝗虫。朕心里明白,不过也要量力而行。你手里的钱也应该不多了吧”李世民估算了。李慎手里也就不到十万贯了。粮食也就五万担。剩下的不是买山买地花了,就是为李孟姜捐了。
“阿耶,没事的。我还有一些钱。而且酒坊也一直在生产。而且说不定还能赚一笔”
“哦?那你准备怎么处理收购上来的蝗虫。”李世民好奇
“我不是说了么,我开了一个风味馆”李慎回答
“风味馆。你打算把蝗虫吃了???”李世民差点惊掉了下巴
“是啊。蝗虫很补的。可以健脾胃,止咳平喘。而且营养高。常吃可以增强体魄。”李慎看李世民这么没见识给他解释了一下
“这些又是你那个古书上写的??自古以来这个蝗虫就没人吃过。能吃么”李世民又提到了古书。李慎所有的东西都出自一本找不到的古书。
“当然可以。而且很美味。主要是很补。而且阿耶你想想。都说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有说地方官无德的。有说朝廷的。但如果我们把它给吃了。你说会不会今后就没人会散播谣言了。”李慎解释
李世民听后想了想说问道“真的能吃?”
“真的能吃。而且很好吃。”
“好。那我们就在朱雀门前开一个蝗虫宴,到时候文武百官都参加。让长安的百姓都来观看。如今长安百姓恐慌,都在抢粮食。我怕造成粮荒啊。户部已经从仓库开始往长安运粮了。如果百姓知道这蝗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就可安民心。你去准备准备。三日后蝗虫宴”李世民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听完李慎的话后就知道怎么才能把利益最大化。李慎一个小小的酒楼才能有多大影响力。怎么可能比的过朝廷的影响力大。
“那我去准备准备材料。明天我就开始教那五个人怎么做。一会我就让王洪福快马加鞭的去弄回来一些。”离长安最近的灾区同洲骑马不到半天就能到。时间绰绰有余,主要还是抓捕费劲。回去得让他们做网。
李慎没有多带。跟着王德去了尚食局。香料在唐朝可以当钱用。各种都是论两卖,一两七八惯钱左右。皇宫的香料也不多。李慎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孜然,也叫安息茴香,胡椒倒是有都是,李慎命人把孜然跟胡椒磨成粉。能够入味快,还能省一点。太贵了。可惜没有辣椒。剩下的都有了。
第二天中午王洪福送来一车蝗虫,都是连夜用网抓的。还活着呢。李慎让人拉回尚食局,李慎先弄出来一部分准备试验一下。他前世吃过不少。知道做法。但是真上手做也是头一次。蝗虫李慎准备凉拌,炭烤,爆炒,油炸四种做法。别的没有什么材料。
于是一下午李慎开始指挥五个御厨开始实验,材料就是这几样。主要还是尝试火候。御厨就是御厨。听完李慎的理论知识后开始琢磨尝试。一直到晚上总算是成功啦。其实这是很简单。告诉你做菜的步骤。剩下的就是做。只要材料足够。摸索着总会成功。更何况是御厨。
“阿耶,我已经大了。住在后宫不方便。别的皇子都已经出宫了。这不是怕被人说闲话么。”李慎解释道。
“大家。慎儿说的有道理。马上慎儿就是十一岁了。住在宫里也确实不方便。宫里新进的才人美人秀女慎儿都不认识。不小心冲撞了就不好了。”韦贵妃出言道
“是啊,慎儿在过几年就可以选王妃了。也是时候出宫了。别到时候犯了忌讳可不好”皇后也帮腔道。
宫里除了公主,所有女人都是皇帝的。这个时代的孩子都早熟。这要是整出点啥丑闻。皇家脸面还要不要了。
“嗯,皇后和贵妃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嘛.....你出宫以后可就不能经常见到贵妃了。你可想清楚了”李世民问李慎
李慎略带一些犹豫。出宫以后就不能总见到韦贵妃了。他跟别的皇子不一样。他对家庭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后世。韦贵妃看李慎纠结的样子很感动。皇家无亲情,很多皇子跟生母都不是很亲近。李慎却不一样。
“慎儿,你就算想陪在我身边也没有几年,最晚十四岁前就要离宫,如今只是早了几年而已。有时间你也可以进宫来看看我”韦贵妃其实心里也不舍。谁都希望儿孙在身边。但为了李慎能有个好前途只能忍。
“阿耶我想好了。我要出宫,以后我会时常回宫内看望母妃的。也希望阿耶能够恩准让母妃能够出宫偶尔的在我王府住上几天。
缓解我们母子思念之情。我愿在出五万贯入内帑。作为以后我阿姨的用度支出。希望以后阿耶能够善待我母妃。孩儿感激不尽,会极力为朝廷效力。为阿耶分忧。”李慎声情并茂的说着
“好吧。等你明年王府建成,我就允你出宫开府。但希望你十四岁以后可以参与朝政。将来为你大哥分忧。”李世民忠于同意
李慎终于得到了出宫的允许,开始准备出宫事宜。首先是快速修建王府,只有王府建完他才能够出宫。
于是当天下午就去了小皇庄,因为小皇庄附近有座山都是粘土,烧砖瓦的必备之物,水泥也简单石灰石 粘土 石膏 煤 铁矿。
打碎高温煅烧,磨细粉混合就是水泥。初中化学里都有讲过。只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而已。而且简易的水泥只需要石灰石和粘土就行。多试验几次也就成功了。
李慎让王洪福按照李慎画的图纸建筑两个土窑。一个烧砖一个烧水泥。等砖烧出来了再重新建造,而且现在已经冬天了。
地基也打不好了。只能在地面上先盖一个土窑洞凑合用,反正冬季村民也没什么事。给钱他们什么都能干。正元节过后也就完成了。
这个正元节是李慎在宫内过得最后一个正元节,不过整个皇宫除了韦贵妃就没有让他留恋的。一样祥和气氛,一样的过节氛围。
差的就是晚宴的人又少了几个,有几个哥哥去地方了,有几个姐姐嫁人了。而今年让李世民伤感的也就是秦琼病重。
李慎看过电视剧听过评书,秦琼是贞观十二年死的,但现在还没有。李慎估计应该是历史写错了,应该是十三年,李慎也去看过,旧疾复发,李慎给用了几次青霉素,炎症消了烧也退了,但还是不乐观。
李慎的青霉素这两年的的产量还是那样,只不过生产的能比较快而已,目前他也只生产够用就行,还做不到普及,秦琼主要病症是因为以前受伤太多。
“房卿,你有什么办法。”李世民又问房玄龄、
“陛下。如今之际,还是要解决扩散的蝗灾。百姓都认为蝗灾是上天降罪,所以不敢去抓。朝廷应该下诏让百姓抓蝗虫并且加以掩埋。只是不知有多少百姓会做”唐朝时期抓蝗虫都是晒干掩埋
“哎,这蝗灾治理起来如此费力。每次都会有人饿死。下诏,这次赈灾钱粮如果有人敢贪墨,不管多少。杀无赦。查抄所有财产。”李世民也没办法了。
王德过来在李世民耳边说了句话。李世民抬头看向殿门口说了一句“让他进来吧”
朝臣不解的看向门口,李世民让谁进来。随后李慎走了进来。大臣不知道李慎来干什么。都看着他
“见过啊耶。”
“嗯,你来可有事情。”李世民问道
“阿耶,儿臣是来捐款的。”李慎也不绕弯子
“捐款?”李世民不解
“对,也就是捐赠。听闻关内道诸多州县遭受蝗灾。粮食减产。我姐姐李孟姜心地善良。见不得百姓受苦。听说此事后伤心欲绝。想为百姓做些事情。但因我姐姐是女子上朝不便。于是让我来此。我以大唐皇帝陛下第十二女李孟姜的名义捐赠给关内道受灾百姓钱财十万贯。粮食五万担。并且姐姐在公主殿为受灾百姓祈福三日。愿受灾百姓能够度过难关”李慎故意把声音放大。
等李慎说完。整个大殿一片寂静。没人想到李慎会拿出这么多钱粮出来。众人都知道都是李慎捐的。李孟姜哪有这么多钱粮。上面李世民也震惊了。这个时代没有后世那么习惯。很少有捐赠的。财主修个桥铺个路就已经算是大善人了。李慎一下出这么钱粮。他不明白李慎到底是为什么。
“纪王高义啊”
“是啊纪王大义,”
“纪王果然仁义,救民于水火”
一个个朝臣对李慎的壮举夸赞不易。
“诸位。诸位。你们理解错了。这些捐赠跟我没有关系。这是我姐姐李孟姜捐赠的。我虽然也有点仁义。但各位大人也听说了。本王爱财。所以这次的捐赠跟我没关系。”李慎丛申道
“公主高义”长孙无忌先说道。他已经有点明白李慎的想法了。
“是啊。那个公主高义”房玄龄也夸赞道,只不过李孟姜没有封号。他一时也不知叫什么
接着朝臣都站出来夸赞李孟姜热心仁义什么的。
“还有一点我要说。我姐姐捐赠的钱粮户部需要开出使用明细。我不希望这些钱粮落入个人口袋。我要知道去处。我还会派人去暗中调查。谁拿了我的钱享受,我就让他难受。”李慎补充道
“这,如此大的一笔钱粮如何能做到明细啊。”唐俭犯难了
“如果这都做不到,那户部每年收上来的钱粮水分可就大了。”李慎直说了一句话就让唐俭脸色变了。这个李慎这不是给他上眼药么
“别的我不管,我姐姐的钱粮必须清楚,我会派人调查的。反正户部只要把我说的话告诉地方官吏就行。告诉他们我是个贪财的人。”李慎没有继续攻击户部。只是让他们警告一下地方。
“孟姜有心了。”李世民多少有点懂李慎要干什么了。
“陛下,十二公主宅心仁厚,济弱扶倾,心地善良。实乃大唐之幸,陛下之幸。”房玄龄知道李慎的意思。也看出李世民也懂了李慎的意思。所幸卖李慎一个人情。也给李世民一个台阶。
李慎最后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句句如刀,刀刀砍向王珪的脑袋。王珪觉得这个纪王是想要他的命啊。这要是坐实了,那不得满门抄斩啊。
“纪王,纪王殿下,臣绝没有此意啊。臣忠于大唐,忠于陛下。对陛下忠心耿耿。臣...臣..臣只是觉得,如果效仿民间跪拜公婆,民间必定以皇室做表率。自古以孝治天下。”
“嗯,你说的有道理。要效仿民间,给民间做表率。好吧,既然如此,你说的对。
明日我就上奏朝堂,王尚书谏言效仿民间,建议王公贵胄效仿民间百姓纳粮交税,取消士族免税特权。
为民间做表率,并让阿耶传邸报歌颂王尚书大义。皇叔继续吧,今日我们皇家就给他做个表率”李慎说完退回人群。
王珪吓的不轻,如果这事真的在朝堂上提出,全国的王公贵胄包括世家望族不都得恨他入骨。
不出三天,他的官职就会被弹劾下去。如果李世民采纳了,那他一家老小不知道哪天就死的不明不白。
这些勋贵可不会跟他讲道理,这是断人财路啊。
李孝恭对李慎点了点头,那意思还是你坏。然后大义凛然的喊道:“公主跪.....”还没等说拜高堂呢
“且慢,河间王,老臣觉得纪王殿下说的对。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是老臣想差了。
自古君臣有别,不该跟民间一样,这个环节就算了。”王珪满头大汗的说。
他是越想越害怕,他也怕死。这事如果真的强硬的做了,得罪李世民,更可怕的事得罪勋贵世家。世家能把他家祖坟都给刨了。
“既然如此,那就,拜天地吧,一拜天....,二拜地........夫妻对拜”李孝恭也是觉得时间长了。
不想耽搁时间,随即一应礼节完成,把新娘子送入新房。而宾客开始入席,娘家人婆家人陪同入席。
李慎作为亲王跟李孝恭坐在首席,而李孟姜她们姐妹自然由女眷陪同。
李孝恭私下里夸赞李慎好几次。说李慎做的对,维护住了皇家的颜面和地位。他也是王爷,当然不希望这个王爷不值钱了。
片刻酒菜上来了,李孝恭说了几句场面话,大家开始动了。
虽然李慎是亲王李孝恭只是郡王,但李孝恭辈分大啊。
而且深得李世民重视,皇叔不是白叫的,你得尊敬。
王珪举起酒杯对着李慎说道:“纪王殿下,刚才之事是老臣不对。在这里给你赔个不是,望纪王殿下不计前嫌。
老臣绝对忠于陛下。”王珪对李慎都有畏惧之心了。
这纪王虽小却心这么狠,动不动就要让他家破人亡。他倒无所谓,可还有满堂儿女的。
古代人对传宗接代很是执着,都想家族兴旺,光宗耀祖。这李慎动不动就要让他绝后谁受得了。
“王尚书言重了,刚刚只不过是我与王尚书的论道而已。今后我们就是姻亲,阿耶也相信王尚书忠君爱国。”
“对对,只是论道而已,臣敬纪王一杯,我先干为敬”听李慎这么说王珪心里落下来了。
众人正说着,王敬直换了礼服回来,开始敬酒,第二个就轮到李慎。
“感谢纪王屈尊能来参加礼宴,我敬王爷一杯。”王敬直说道。
王敬直这人其实跟他爹不一样,学问肯定有,平庸了些。做事不够果断,没有什么大才。
“理当如此,今日是三姐大婚,于情于理都要相送。做为妻弟嘱咐你几句,姐姐自幼长在宫中,有些娇生惯养。
“大家。老奴收的好处您不都知道么。每次纪王贿赂老奴都是大庭广众的。叫老奴都不知怎办好了。”王德也不害怕
“也是,这个李慎。连贿赂都么这明目张胆的。他还贿赂过朕呢。对了这个月的分红下来没有”李世民无奈道
“大家,已经下来了,一千六百多惯。这几个月下来都差不多五千多惯了。大家你说这纪王殿下赚钱也太厉害了。”王德回道
“不会一直这样的,民间现在应该已经有仿制的了。”李世民分析道
“大家,纪王跟司制房掌事已经说过解决方法。纪王跟他说司制房只做高级精品。不要跟民间作坊争利。所有司制房做出来的家具在上面都刻有司制房出品几个字。而且纪王为了让民间作坊有利可图还把价格提高了五层。说那些能买起的人都是贵族富商。能买起一百惯的人就不差在出五十惯。很多王侯都说纪王是黑心商人。唯利是图呢”王德把知道的跟李世民汇报了一遍
“哈哈哈,朕这个第十子就是贪财,他们其实没有说错。不过李慎说的对。不要跟下面的百姓争利,这一点他做的很好。至于那些王公贵族和世家富商。黑心一点也没什么。”李世民哈哈大笑道
-------------------------------------
八月出,司制房已经完成了李慎的订单。李慎去拉盒子顺便给钱。告诉司制房继续制作。普通的做够一千五百个。高级的再做五百个就行,毕竟长安能舍得买的就那么多。李慎已经告诉张旺采用流水线的工作模式。几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所以生产的熟读非常快。一天几百盒,
李慎拉着盒子又一次经过严格检查后出宫直奔东市。李慎为这个门面命名为精品阁。意思这里都是精品。到了精品阁后院,王洪福上前迎接。
“王爷,酒已经装坛用泥封好号了。普通的七百坛。我们自己酿造的经过二次蒸馏的有两百坛。而且都还在制作。”王洪福汇报到
“嗯,酒糟收购有没有按照我的要求不要混在一起。还有粮食收购的怎么样了”李慎回答。
“回王爷,酒糟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分开存放。蒸馏出来的酒水确实味道更好。粮食我也跟几个跑商的联系好了,他们会去远一点的地方帮我们运回来粮食。因为最近我们大量收购粮食导致粮食价格提升了三层。这会不会对王爷有影响”王洪福回完还担心的问
“能有什么影响。谷贱伤农。现在的粮食价格栗米五文钱一斗。百姓谁还愿意去种地。我希望米价高一倍。这样百姓才会愿意多种地。粮食多了人口就会多。人口多了用度吃喝就需要花钱。我们才能赚钱懂么。所以不要害怕花钱”李慎早就觉得现在的制度有问题,李世民总想着让百姓能吃饱。所以故意把粮食价格固定在很低的价格。他没考虑过百姓,百姓光吃饱可不行。还有用度呢。
李慎让王洪福把盒子都装好。然后又让王洪福取来特意制作的大米酒。大米价格比栗米高。因为这边种的少。江南道运过来的。一斗大米10文左右
李慎目前还没有那么多大米所以只能先做出来一点准备送人。等让人从江南或者河南道运过来在做精品酒。李慎知道物以稀为贵。饥饿营销是后世常用手段。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春
皇宫的一处凉亭内,一个六七岁的孩童正躺在长条石凳上闭目养神,不知在想什么。
旁边站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大的一身女官打扮二十岁上下,眉清目秀。小的是个宦官。十岁左右,浓眉大眼很是讨喜。
女官抬头看了看天色,上前轻声唤道:“申王殿下,该用晚膳了。”
申王李慎,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今年7岁。母亲是韦贵妃,内宫四妃之首,京兆韦氏郧公房嫡女。
“哦”好半晌,李慎吐出来一个字。慢慢的起身,全身散发着懒散的气息。
没人知道这个六七岁孩童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一个1400多年后的灵魂。
一年前他本来是一个80后中年大叔。三十几岁,平平无奇,开了一家小店,每天起早贪黑,为生活努力打拼。
每天守在店里十个小时,成天刷视频,看小说。比宅男就多了一个小老板的身份。
本以为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完此生,可没成想因为给鱼缸换水电线漏电就一命呜呼。
更没想到的是醒来后穿越到了唐朝,成为李世民的第十子。本来穿越到皇子本身是个欣喜的事,可让他郁闷的是当时这个李慎才六岁。
一个三十多岁的灵魂穿越到一个六岁孩童的身上是一个多么尴尬而又悲哀的事情。
还好这一年来他努力适应了自己的身份,而且依稀记得刷过的一个视频上说过李慎八岁就要出藩封地。
李慎起身后慢悠悠出了凉亭前往偏殿,这里是太极宫大吉殿,他老妈韦贵妃居住的地方。
贵、淑、德、贤、韦贵妃作为四夫人之首,大吉殿仅次于长孙皇后的立政殿。大唐初期未成年的皇子皇女都是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除了母亲去世的要由长孙皇后来抚养外,其余的直到成年后才会搬出后宫,有的出藩去封地,有的则留在长安居住。
“见过母妃”李慎刚进去就看到一名姿容端丽,仪态万方的宫装美妇跪坐在塌上,美妇就是韦贵妃。
韦贵妃虽然已经三十七岁,但依旧风姿绰约,雍容华贵。难怪李世民愿意娶比自己大两岁的韦贵妃,而且还是个寡妇。呸!呸!呸!她现在是自己的老妈,怎么可以这么想。
“嗯,慎儿,过来用膳吧”韦贵妃轻声应答道。
“是,母妃”李慎回答了一声走过去跪坐在塌上开始用餐。
按照唐朝礼制,后宫所有李世民的子女只能称长孙皇后为母亲,或者阿娘。
对自己的生母称呼为阿姨,李慎不习惯所以自己改成母妃,其实唐朝没有这个词。他也是在私下里叫,公共场合还是会叫韦贵妃阿姨。
而李慎最不习惯的就属唐朝没有桌椅,只有榻榻米。吃饭的时候跪坐在上面,每人面前放着一个小桌子,感觉像幼儿园的小桌板似的。
跪坐久了非常不舒服,国子监里还把跪坐分四种,跽坐、箕踞、趺坐、带踞。还有关乎什么礼节修养的变态言论。
其实用李慎自己的理解,这四种就是,跪着,坐着,盘腿,蹲着。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入乡随俗嘛,总比被训斥强吧。
“慎儿,国子监的课业可完成了?”韦贵妃看李慎坐下便问了一句,这是每日必问题。韦贵妃很在乎李慎的学业。
“回母妃,已经完成了”
“慎儿,你要好生读书,将来出潘封地也能有一番作为。身为皇子理应为朝廷分忧,你已经七岁了,这几年在宫里要好生学习,不要惹是生非。”韦贵妃继续道。
“是,母妃,孩儿谨记。”李慎也是恭敬的道。
心里却想着,他老妈还不知道,再过一年,他就要去封地了。想到这李慎微微还有一点不舍,毕竟韦贵妃是生母,这一年来对李慎真的是非常宠爱。
虽然他不是原来的李慎,但血浓于水,不可能没有感情。
藩王去了封地无诏不得回京,到时候不一定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了。而深宫内院就像是一个大牢笼。
里面只服务一个男人就是皇帝,多少女人进了里面,几年都看不见皇帝,甚至有的到死都没有被宠幸过。
韦贵妃为皇家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为皇家延续了血脉。母凭子贵,但一个月李世民也不见得能来一次。
李世民最爱的还是长孙皇后,大多数都是在长孙皇后处过夜,剩余时间哪够这么多女人分呢。
所以李慎知道自己走了以后,韦贵妃连个说话的都很少了。但一入宫门深似海,李慎也没有改变不了。
除非李世民死了,韦贵妃才有机会跟李慎回封地养老,但是李世民还能活十好几年呢。
“慎儿,明天休沐,刚刚陛下派人过来传话说明天让我们去南海池泛舟游湖。正午在望云亭用膳”韦贵妃突然说道。
“母妃,不知还有谁去。”李慎知道不可能就他娘俩。
李世民可没有这么闲心。他是一代明君,为了消除玄武门的负面影响,继位以来兢兢业业,哪有那个心情陪她娘俩游湖啊。再说他老妈还没有那么得宠。
“我问过传话的宦官,才人以上都要去。还有各皇子公主,听说是皇后娘娘安排的,因为陛下近日太过劳累,皇后娘娘想让陛下歇一歇,放松一下。你明日与我同去,还是先过去游玩?”韦贵妃说道
“原来是这样,那明日我便与母妃同去吧。孩儿吃完了,先回住处了。母妃慢用。”李慎放下筷子起身行礼道。
“嗯。去吧”
韦贵妃不明白为什么跟这个儿子没有什么话说。给韦贵妃的感觉,李慎不像一个孩子,没有他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活泼。
别的皇子小时候都是活泼好动,哪怕是看着稳重也能看出来是装出来的。
韦贵妃有时候觉得李慎是不是天生有什么缺陷。不像跟女儿李孟姜。母女俩每日都会说说话,李孟姜还会讲一些见闻趣事,为韦贵妃解闷。
李慎从偏殿出来,直奔自己的小院,还有一年他就要出番了,前世的劳累生活让他记忆犹新,这一世好不容易穿越成皇子,他必须得对得起皇二代的身份,好好享受荣华富贵。
什么穿越努力当皇帝?狗屁去吧。
最新评论